本书是作者在通读了东坡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的诗文信札并做了一定的比较性研究后,又亲赴实地“与东坡为邻”,历时两年写成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内容分黄州篇、惠州篇、儋州篇,每篇又分两个部分:东坡彼时生活和作者当下体验。
每到一处,作者自己解决一日三餐,以生活的姿态亲近作为生活家的东坡,让“为邻”不成为虚名,让“为邻”成为独特的旅行方式和一种人生方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东坡为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仇媛媛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通读了东坡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的诗文信札并做了一定的比较性研究后,又亲赴实地“与东坡为邻”,历时两年写成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内容分黄州篇、惠州篇、儋州篇,每篇又分两个部分:东坡彼时生活和作者当下体验。 每到一处,作者自己解决一日三餐,以生活的姿态亲近作为生活家的东坡,让“为邻”不成为虚名,让“为邻”成为独特的旅行方式和一种人生方式。 作者简介 仇媛媛,安徽寿州人,教师。爱自然,爱智慧,爱一切美的人和事物。生活的空间很小,超越的愿望很强。有书,有远方,不够的话,还有想象。出版的散文集子有《飞絮飘影》《大观园群芳谱》《走在文化边上》《来生做一株木樨花》等。潜心教学,静静写字,不媚俗,不迎合,自在坦荡。 目录 黄州篇 一、一蓑烟雨任平生 1.变法风云 2.赴黄途中 3.初到黄州 4.定惠院·海棠 5.临皋亭·南堂 6.以禅安身 7.东坡 8.雪堂 9.黄泥坂 10.以味觉入诗 11.邻里邻外 12.另类交往 13.出游 14.月下漫游 15.赤壁 16.《赤壁赋》的诞生 17.梦游 18.王闰之和朝云 19.也作媚词 20.文学心态 21.苦病 22.仁心有术 23.有个词牌叫“黄州” 24.苏东坡与黄州 二、黄州为邻记 1.找个游伴 2.结邻 3.雪堂迷踪 4.黄泥坂狂想 5.巧遇定惠院 6.赤壁失江 7.赤壁情结 8.歧亭有旧 9.西山有亭 10.兰溪沙路 11.有座绿杨桥 12.黄州结友 13.承天寺夜游 14.女王城夏至 15.沙湖道中 16.敬重原址 17.半是黄冈半黄州 18.黄州人的记忆 19.告别 20.别后即念 惠州篇 一、不辞长作岭南人 1.南迁惠州 2.罗浮山本 3.梅有信 4.朝云的好时光 5.美人如月 6.唯游是归 7.幽寻意自长 8.吏民一笑温 9.直把惠州作杭州 10.荔枝啖 11.日常最真 12.细和渊明诗 13.“悟”字了得 14.佛道是归 15.白鹤宜居 16.比“林”而居 17.伤逝 18.流惠于惠 二、惠州为邻记 1.我要去惠州 2.寓居水东朗曼 3.日啖荔枝三十颗 4.拜访白鹤新居 5.白水山“串行” 6.江郊行 7.能不游西湖 8.罗浮山下 9.水城悠哉 10.美食寻因 11.寻友有遇 12.永远的朝云 13.暂别惠州 儋州篇 一、天容海色本澄清 1.再贬海南 2.赴儋州中和镇 3.岛上生活 4.自我安顿 5.载酒问字 6.桄榔庵 7.东坡小圃 8.和陶 9.念念有亲 10.默坐 11.茶与酒与药 12.东坡美食 13.往来之人 14.春梦婆 15.几首欢快的诗 16.东坡小路 17.物爱 18.补天馀 19.离开儋州 20.东坡的总结 二、儋州为邻记 1.赴儋州中和镇 2.寓林家旅租 3.安顿好自己 4.载酒寻踪 5.桄榔庵在哪 6.庵居成小圃 7.我的饮食起居 8.走东坡小路 9.寻一座叫“儋耳”的山 10.漫游 11.海南的冬天,冷吗 12.去了趟儋州市 13.儋耳人 14.红红的诗联 15.别离 附录 由熟悉的诗句进入“东坡时空” 参考文献 序言 我们总会与那些过往的 生命密切关联 一 但凡有一点文化的人, 他的交往都不可能只限于当 代人,总会有一些过往的生 命在吸引着他,也在影响着 他。比如周公之于孔子,陶 渊明之于苏东坡,柳如是之 于陈寅恪,芸娘之于林语堂 ,苏东坡之于我们,等等。 并且也由于距离的缘故 ,我们更容易将古人视为知 己。读他的诗文和故事,等 于是交流;模仿他行事的态 度,等于是靠近;而在你我 不如意时,更容易走进这个 人的心灵。有时陪自己渡过 难关的,未必是身边的亲人 ,而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 古人。苏东坡被贬海南时, 只带了陶渊明和柳宗元的集 子,他将他们的书“目为二 友”,是他们在安抚他的灵 魂。 古人似乎只有从后人那 里,才能得到普遍的理解。 孔子不被当世理解,后人尊 他为万世师表;屈原不被当 世理解,后人懂他香草美人 的寓托;陶渊明不被当世理 解,后人激赏他的不为五斗 米折腰;李白不为当世理解 ,后人欣赏他的愤世嫉俗。 倘若他们跟我们同代,未必 能得到我们的青眼。人对同 代的人常常以功利心去测评 ,而对古人我们才愿开启审 美的眼光。看来不被当世所 知的古人,只能寄望于将来 了。 跟我们生命密切关联的 这个人,还可以是艺术作品 里虚构的人物。我想,庄子 作品中的那些“畸人”,一定 陪伴过现实中许多不幸的人 们。面对无可奈何的疾病和 困厄,庄子笔下的这些人总 能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 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 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有 时,我们也不是为了从这些 人身上获得励志的力量而亲 近他们,只因他们的生命感 动过自己。比如,《红楼梦 》里的林黛玉,虽然有好多 人表示过对她的不喜欢,虽 然她的性格有一些我们认为 的小缺陷,但我读红楼,心 还是不由得选择去亲近她, 也知道陪着她会有无尽的感 伤,但宁肯陪着她感伤。 生命与生命的相亲,是 说不明白的缘分。我觉得只 有这些“远方的人”,才是我 们真正的知交,因为现实中 我们很难遇到这一个,即便 有这么一个人,我们世俗功 利的心一抬头,也未必愿与 他知交。我敢说,现实中人 们更愿意跟宝钗交好,而不 是黛玉。审美的我们与追求 实用的我们,很难同频共振 ,这是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 来的两面性。那个具有审美 特性的“我”,更需要那些过 往生命的陪伴。 苏东坡被很多人喜爱, 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记得之 前填一些测评的表格,看到 “你最喜欢的人”一栏,随手 一写都会有“苏东坡”。再以 后自己也弄起了文字,不知 不觉就为苏东坡写了不少篇 章。读写也是感情的加密, 就像与朋友频繁往来一样, 交游越多,渗入彼此生命的 情谊也就越深厚,渐渐地他 就变成了你的近邻或是亲人 ,因为他时刻都陪在你的身 边。 有一年,我们一家去四 川旅行,很大程度上,我是 冲着苏东坡去的。那天我们 来到了眉山“古纱縠行”,这 是条仿古街巷,三苏祠就坐 落在这里。遗憾的是,三苏 祠以关闭的形式,冷冷地拒 绝了我们的进入,一问才知 因地震的缘故,里面的文物 需要修复,已经关闭两年了 。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跟东 坡真是无缘,那一刻,我很 沮丧。 不过很快,我就转向豁 达了。就算进到里面,看到 那些建筑和文物,又会跟苏 子有多大关系呢?我不太信 赖地面的遗存,那多半是后 人的仿造。去访一个古人, 关键是去走他走过的路,走 在他走过的路上,就等于遇 见了。苏东坡在眉山生活了 二十多年,那儿的哪条街、 哪条路,他没走过呢? 我就在大街上慢慢地走 ,慢慢地寻,回来后写了篇 《千年之后,我来寻你》。 二 写苏东坡的书很多,我 想我必须换一种方式。 躲在书房里,对着他的 那些诗文在写,当然是不够 的;出去到东坡故地寻访, 以游记的方式去写,也早已 不再新鲜。对了,为邻,与 东坡为邻怎么样?东坡最适 合为邻,东坡也喜欢邻居, 因为他是生活的东坡,是喜 欢热络的东坡。 记得有本书里写他:“这 么有趣的灵魂,宇宙间还有 几个!”那么跟一个有趣的 人为邻,是不是很有趣昵。 可是,我到哪儿与东坡为邻 昵?这个我要选择,东坡一 生待过的地方,随便数一下 也有好几十个。对了,就选 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 一生被贬的三个地方,也是 东坡最需要邻居的三个时期 。 为邻,可以对话,可以 旁听,还可以不时地串个门 儿,既可以近距离去感受, 也不会因自己的无知而尴尬 。朋友建议我将“为邻”换成 “对话”那真是让我感到尴尬 的事情了。 为邻,也意味着我更关 注生活意蕴层上的东坡,更 关注东坡生活的细节:他种 的小圃,他走的小路,他做 的美食,他的茶与药与酒, 等等。 计划分三个部分写:黄 州篇、惠州篇、儋州篇。到 每个地方各待一段时间,在 东坡住过的地方,找一间屋 住下来,做一回东坡的邻居 。比如黄州,可以住在临皋 亭或雪堂附近;惠州,可以 住在合江楼或白鹤新居附近 ;儋州,可以住在桄榔庵或 载酒堂附近。看他看的景, 走 导语 做一回东坡的邻居,日日看他看的景,走他走的路,感觉他的感觉,向一个有趣的灵魂靠近。 与古代诗人为邻,是一种人生方式的体验。有趣的生活,就是尝试过多种方式的生活。 《与东坡为邻》分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两个方面来写:东坡的生活、与东坡为邻的生活。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与仇媛媛老师并不相 熟,但读了她的《与东坡为 邻》,便立刻有了相熟的感 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喜爱 东坡的人,都是相熟的朋友 。仇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动 。她是真心热爱东坡,爱得 很严肃,书中故事,俱有来 处;爱得很细腻,东坡事迹 ,小大必举;爱得又很执着 ,她不惜扔下先生、孩子, 专程住在儋州中和镇,与东 坡作了半个多月的“邻居”。 因为爱东坡,所以文字有情 ,用笔细腻,牵动人心;因 为与东坡为邻,所以文采斐 然,婉转悠扬。 我很热忱地向您推荐这 本有情有义有华采的《与东 坡为邻》,与东坡为邻,真 的很幸福。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页 一、一蓑姻雨任平生 1.变法风云 文人最理想的时代,莫过于北宋了,他们受到了空前的尊崇。他们一边上朝拿着高薪,一边在自己或同僚的家宴上,诗酒流连,好不风流。可繁华也最容易导致速朽,事情到了极端就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与西北边境的敌手一较量,宋的虚弱就明显暴露出来了,文人政治遇到强敌,显然有些尴尬。 于是范仲淹等领起了一场改革,时称“庆历新政”。这次变革队伍可谓阵容强大,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都主张变法,宋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总算开始行动了。范仲淹的改革是在北宋初的小康局面已经逆转恶化的时期开始的,可谓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就是现在听来也正当时.而且这些变革举措,都是渐次颁布实施的。可还是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仁宗对朋党之论也开始产生怀疑,范仲淹以“小人之党、君子之党”的区别予以澄清,欧阳修也撰写《朋党论》一文上奏仁宗。 可就这样风清气正的改革,也招致了一片反对,最后以主持变法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而告终。为何变革有朝臣和皇帝的合力推行都难以成功?为何反对的声音一大,首先动摇的就是皇帝?依我们一般人的想法,顶住声浪,坚决推行,不就可以成功了吗? 然而,当朝的利益集团如同构成大厦的支柱,姑且不论裁到谁、减到谁就触及谁的利益,单是这个裁减就不容易,因为每一个支架上也是相互勾连,过于庞大。裁掉一副梁子,就会带掉很多支架,不慎不当的话会造成整个架构失去平衡,甚至顶层的崩塌。这就是为什么反对声一高涨,皇帝立马要收手的原因,他担心的是皇权构建的体制整体崩塌。 地主官僚是王朝的统治阶层,他们的家族有庞大的利益覆盖,官多地多产业多,这是不用说的,一旦利益受到危及,他们联合向朝廷发难的声威也是有震慑力度的。更何况他们还是特权阶层,享受朝廷“恩荫”,也就是说朝廷要保证这些大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官位。皇权建筑在这个基础上,它要有恩于这个基础,变革又意味着恩荫减少,从而招致基础的反对。关键还不只是这个基础反对,士的阶层——读书人也反对。比如,你想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一是裁汰官员,二是削其俸禄,三是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这样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君王的统治基础。这就是改革的“二律背反”,革也不成,不革也不成。 庆历新政前后只有一年零四个月。又过了二十五年,北宋的积贫积弱更为严重,就像《红楼梦》里写的“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一心想变法的王安石终于等到了机会,那就是刚登基的神宗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之前是大臣们说服宋仁宗变法,现在是神宗皇帝要寻求变法的栋梁之材,他发现了王安石。 从庆历新政的失败中,王安石吸取了教训,他绕过澄清吏治这类最敏感的问题,首先从经济、军事制度的改革做起,也就是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变法这艘艨艟巨舰,神宗和王安石划得特别起劲,可众大臣基本不合作,还唱反调。当时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镇等名臣,在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上,异口同声:“我反对!,'苏轼也投了反对票。 与其说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倒不如说关闭了大门。失败永远是个阴影,那么多名臣都未能推动改革的全面展开,区区一个王安石就能成功7当初主张变法的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现在已廉颇老矣,不同于廉颇的是,他们已不愿披挂上阵。也许他们对变法失去了信心,也许他们不情愿支持这个“贸然新进”的王安石。总之朝堂上一片反对声。 王安石是有准备的,这个人人称“拗相公”,早就在精神上为自己壮行了。他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是豁出去了,神宗也豁出去了,可司马光等人的反对,也豁出去了,司马光人称“司马牛”。 地方反对,朝廷反对,连小民也反对。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的现象。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王安石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这小民是受到了蛊惑,还是被金钱收买的,都很难说。可自己为自己说理.向来不太有说服力,加之这是“民意”,朝廷不能不重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都对变法不利:天大旱,久不雨,也被说成是人事不修所致:郑侠绘东北《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神宗竟夕不眠:太皇太后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反对的力量又加了一股后宫:这一切终于导致神宗动摇,王安石被罢相。 其实上面的一些现象,在盛世也会出现,.不变法也会出现,可现在变法了,就让某些人生拉硬扯地为灾难找到了人事的原因。比如水灾和旱灾,《尚书》就有“狂恒雨若,僭恒肠若”。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