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巴黎索邦大学哲学专业博士,《北京晚报》文化专栏作者。本科毕业赴法留学,在法国学习生活六年。翻译法语绘本《种树的人》(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喜欢探险,旅行欧洲十余个国家,拥有USPA高空跳伞执照,在行走中寻找有趣的故事。
巴黎,不止于此
2014年9月秋夜,我从首
都机场踏上了去巴黎的留学
之路。记得离开北京的那晚
,从飞机舷窗向外看,万家
灯火勾勒出北京的轮廓,这
座城市塑造了我对城市美的
认知,也是我归属和依赖的
地方。随着飞机滑行、加速
,熟悉的风景渐渐模糊,当
速度加到足够大,飞机拉杆
起飞的瞬间,似乎有什么东
西不一样了,一切熟悉留在
原处,而我离它渐行渐远。
心情有淡淡的失落,混杂着
些许对未知的不安和期待,
随飞机进入一片黑暗的高空
。我知道,高空的另一端将
会有一个新的出口向我敞开
怀抱。于是就这样,我来到
了巴黎。
巴黎很美,并且很适合
行走。置身于百年历史的建
筑之中,时光变得有了形态
,似乎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卷
入过往的时空,我不舍得向
前走。巴黎很文艺,“连鸽
子都在起舞、拥吻、旋转”
(萨曼莎·舒茨)。太多的
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巴黎寻找
灵感,获得给养,又滋润得
这座城市更加充满人情味和
艺术气息。
巴黎是多面的,于每个
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于每
一个过客都是一段独特的经
历。学习、生活、旅行,转
眼六载。在这段时光里,我
见到了一系列发生在巴黎的
恐怖袭击,造成数百人死亡
:见证了法国世界杯时隔20
年的再次夺冠;体验过催泪
弹的“洗礼”,感受过“黄马
甲”运动的破坏力:看见了
巴黎圣母院历时三个小时还
没扑灭的大火;经历了因新
冠肺炎疫情而持续数月的封
城……
平和时的静美,混乱时
的疯狂,都被巴黎包容着:
文质彬彬者不少,偷窃行骗
者也不断;城市清洁车总在
工作,老鼠却总在超市和地
铁出没;人们以理性为骄傲
,却在游行示威中时常发生
打砸抢烧……所以有的人喜
爱巴黎,有的人觉得不过如
此,个人的经历和体验直接
决定了他对巴黎的印象。不
过无论印象如何,各种环境
都有可汲取的营养,继而内
化吸收,获得成长。
巴黎最丰富的营养,就
在于她的历史文化与文学艺
术。学习、旅行、感受、书
写,当这一切诉诸文字的时
候,记忆不断被唤醒,时光
便留了下来。于是,就有了
这本书写时空交错中的《千
面巴黎》,书中收录的是一
部分对我产生过影响或者让
我产生兴趣的文化知识,不
一而足,边书写也是边学习
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是一
次分享,一段记录,一种结
缘,若是能带给读者一点收
获或共鸣,便是一件开心的
事了。
在此感谢《北京晚报》
的高级编辑李峥嵘老师邀我
开设“法兰西组曲”专栏,将
我所学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让我日后想起在巴黎学习生
活的日子,记忆不至于逐年
褪色。同时,感谢中国工人
出版社编辑孟阳对本书从选
题、审阅、编辑加工到出版
的用心与耐心,尤其是对书
中诸多细节的核准,正是细
微处尤其展现专业度。同时
要感谢李希贵校长为此书作
序,高中时在他的推荐下,
我得以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
作品。李校长非常重视阅读
的力量,我在高中阶段培养
的文学兴趣,成为日后保持
书写热情的基础。另一篇序
言的作者白乐桑教授,是法
国著名汉学家、语言学家,
他作为1973年首批赴华公
派留学生,具有深厚的中法
文化素养。和他交流中法文
化,我总是受益匪浅,在此
诚挚感谢。最后,无论生活
在何处,对父母常心怀感恩
,他们永远给予我最无私的
爱和真诚的关怀。
书,止于此。巴黎,不
止于此。还有很多未书写的
内容,留待读者朋友们去发
现与体验。或许时间过去十
年、二十年,再抬头,一束
阳光,一片流云,一棵孤独
的树,或者一只惊起的飞乌
,还有巴黎天空下流动的优
雅瑰宝,同轻柔的微风一起
,汇成回忆里极美好的时光
。
塞纳河的诗意
一座城市只要有水,就很有灵气。每每漫步在塞纳河畔,阳光里或是阴雨中,看那柔波轻漾,不急不躁地温和流淌,只觉得时间似乎都给自己放了个假,想要慢慢走。有时候在河边能坐上一下午,或看上一整晚。眼前晃动的光影,和记忆里的某些景象重合起来,再夹了一些遐想,将失意、惆怅都化在那一波温柔中了。它不壮阔,却会慢慢渗入你的血液;它不热烈,却让你感到温暖,像徐志摩在《巴黎的鳞爪》中说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薰酥了。”你站在那里,温度刚好,风景刚好,时间刚好,一切都刚刚好。
塞纳河是巴黎的血脉,连巴黎城都是从塞纳河上的一个小岛——西岱岛(ile de la Cite)发源而来的。这条贯穿法国北部的大河发端于勃艮第科尔多大区朗格勒高原,全长约780公里,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英吉利海峡。巴黎就是在塞纳河的主要渡口建起来的,而塞纳河穿过现在的巴黎城,正好将巴黎南北分隔,南边为左岸,北边为右岸,左岸感性,是自由灵魂的代名词,右岸理性,充满繁华奢侈的真实。
塞纳河左岸,汇聚了培养精英的高等学府与颇有情调的各色咖啡馆。有一次在咖啡馆和法国朋友聊天,遇到一只小麻雀仓皇地飞进来,一会儿落在这个桌边,一会儿飞到那个沙发上,好一阵子才出去。我感到有趣,朋友说这里就是这样,和自然离得很近。到了右岸,巴黎的奢华就显现出来了,香榭丽舍大街、老佛爷购物中心,各类银行、证券公司林立。其实细细看,法国用高档品牌的人并不多,但每个人看着都很舒服和快乐,那种气质是由内而外的。无论是左岸还是右岸,都种着葱翠的梧桐,人们喜欢三三两两地聊天,或躺在树影里拥抱大地的温暖,听温润的水流声,听教堂的钟声,听河底藏着的情人们的私语。这样的场景,勾起多少文人细腻的感怀。在这里,我们隔几步就会看到一个绿色的“小房子”,里面售卖旧书、古画等物件,形成一道别样的文化风景线。可别小瞧这些塞纳河的旧书摊,它们被称为“绿色车厢”,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称它为“绿色车厢”,是因为巴黎政府规定,必须用统一尺寸、刷成统一的绿色的铁皮箱子来放置书籍,远远望去,它们就像是一列火车。塞纳河边的这些旧书摊伴随着法兰西文化发展而生,见证了这个浪漫国度的历史变迁。500多年前,天主教统治着整个法国,新教被视为异教,而新教的书籍也被列为禁书。1562年宗教战争爆发,新教书籍流散到一些市民手中,他们沿着塞纳河边的矮墙游走贩卖画像和古籍,同时也开始出售这些禁书。出于好奇,巴黎市民开始从这些商贩手中买走新教书籍,新教借助书摊给天主教带来了巨大冲击,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也因此形成。那时候,书摊还是流动的。随着在河堤散步的人越来越多,书贩子们开始在这里摆设固定摊位。1891年,巴黎政府给他们颁发统一的营业执照,并规定书箱一律要使用统一尺寸的绿色铁皮箱,旧书摊的位置和数量从此固定不变。而为了维持旧书摊的“旧”风格,政府规定每4个书箱里至少有3个用于售卖古籍图书,最后一个可以销售流行旅游纪念品。
如今,这200多个绿色书箱绵延在塞纳河畔,像一列整装待发的火车,从充满硝烟的历史中开来,驶向浪漫温柔的玫瑰园。沿着书摊走上一圈,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物件,如果你运气够好的话,还能淘到许多珍藏版的书,或者是第一版的书。旧书摊的书也非常便宜,我见过最便宜的书只要0.2欧元。这对于爱读书的法国人来说是件无比欢喜的事情。当年,就连法国总统密特朗和文化部长马尔罗都曾逛过旧书摊。
P3-5
本书以巴黎的人文历史故事为主线,包含历史、艺术、人物三个大主题,分为古迹有悲喜、艺术有活力、灵魂有故事三个篇章,让读者感受巴黎的文化氛围与艺术气息。书中不仅介绍了雨果、海明威、巴尔扎克、罗丹、莫奈等这些男性作家、艺术家是如何成名成功的,更描写了法国女性作家、艺术家是如何独立自信又有吸引力的,还谈论了一些很有趣的人,做着有趣的事情。巴黎是文艺的,是时尚的,是历史悠久的,是很多人的旅游胜地,也是很多人的灵感源泉。巴黎,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陈翔是十一学校毕业的
优秀校友。我知道陈翔的名
字很早,不仅是因为她班长
的头衔,更是因为她在校园
内外的卓越表现。但真正认
识她,是由于一次我去高三
班级听课,个头很高的她坐
在教室的后排,我恰好坐在
了她的旁边,一问名字,竟
然是早有耳闻的陈翔,于是
,我们就聊起了正在进行的
语文课。当她听说我曾经也
是语文老师时,激动之下,
把自己的几篇习作交给了我
。
陈翔写文章充满灵气,
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
展现出对文字很好的驾驭能
力。以我的判断,她当时的
文章已经达到了发表的水平
,我就推荐给《北京晨报》
的编辑朋友,没想到文章很
快在教育版发表了。而陈翔
也继续坚持写作,即使在高
三应考的一年里仍然笔耕不
辍,写一些看上去和高考无
关,但实际上锻炼思维的文
章。而且,她对这个爱好始
终不渝,出国后又在《北京
晚报》开设了个人专栏,写
与法国文化相关的文章,广
受好评。这使我对陈翔的淡
定和坚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高中毕业后,陈翔去了
国际关系学院法语系,然后
到法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在
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继续开拓国际视野,
促进文化交流。她的这本《
千面巴黎:时光交错中的文
艺之都》便是以巴黎为基点
,将法国文化同个人在巴黎
的生活经历与思考相融合,
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重要
的法国历史、文学、艺术等
方面的介绍与思考,也融入
了独特的留学生活体验,是
一种文化拥抱另一种文化生
成的独特文字,以此传递古
典,表达时尚,记录时代,
使巴黎的城市形象更加立体
。
留学期间的每年假期,
陈翔总是回到母校看望老师
,我当然也非常高兴成为她
看望的老师之一。每次,陈
翔都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新想
法,这得益于她不断的观察
与思考。她以开阔的视野,
对一些现象进行深度剖析,
尤其是对世界各种不同文化
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带
给我们许多启发,甚至在某
些方面引导着我们改善教育
,做得更好。
陈翔是一个成长型人才
,她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正
是母校一直希望培育的品格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学
业上,还体现在自我能力的
提升上。给我印象非常深的
事情是有一年夏天,整个暑
假她都没有回国,正当我非
常好奇的时候,陈翔告诉我
她正在欧洲一个跳伞基地学
习跳伞,并且拿到了跳伞执
照。这让我大为惊讶,而她
却非常淡定,似乎经历了一
件很平常的事情。
不拘于一隅,不断挑战
自我,同时不忘记根本,陈
翔在学业完成后回到祖国,
将所学所思集合成书,记录
留学生活,促进中法文化交
流,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我相信她在学习期间所形成
的这些特质将会在日后不断
滋养其更好地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没有什么事比看到自己的学
生成长更为兴奋的事了,尤
其是在他们成长的标志性成
果里留下一点痕迹,让我特
别欣慰。祝福陈翔和十一学
校的校友们终身幸福,并用
自己不断成长的特质,拥抱
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
。
李希贵
202.12.1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
联盟总校校长、中国教育学
会副会长)
本书以巴黎文化为基点,依托巴黎重要的人文景观透视法国历史,通过介绍与巴黎相关的名人故事展示法国性格,同时融入个人在当代法国的生活体验,勾勒出巴黎的历史与现代、文学与艺术在不同时空的融合图景,为中国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丰富、多元的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