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朵野花(陈梦家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黎群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出色的“新月诗人”到卓越的考古学家,陈梦家的一生既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充满坎坷和苦难的。他的学术研究覆盖了商周史、甲骨文、青铜器与金文、汉简等多个领域。本书以编年体形式展示陈梦家的人生、交游、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资料丰富翔实,文笔素朴清通,引发我们思考他之成功与挫折的社会及个人因素。 目录 忆梦家 第一章 童年时期(1911—1926年) 一、“我们是入景教籍的人” 二、“幼年善良的环境种下我们的根茁” 三、“走人一群比较活动比较炫目的世界” 第二章 新月诗人(1927—1936年) 一、国立中央大学 二、新月派诗人 三、新生 第三章 西南联大教授(1937—1944年) 一、燕大时光 二、长沙临时大学 三、西南联大生活 第四章 留美三年(1945—1947年) 一、1945年:芝加哥大学访学 二、1946年:“徘徊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美国现代文明之间” 三、1947年:《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中国铜器综述》书稿 第五章 醉心古物(1948—1950年) 一、清华文物陈列室、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 二、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 三、雁北文物勘查团 第六章 风雨满楼(1951—1956年) 一、思想改造 二、调入考古所 三、难得的平静 四、《文物参考资料》、铜器研究 五、《殷虚卜辞综述》 六、对考古工作的想法 第七章 乱世悲歌(1957—1959年) 一、右派分子 二、下放居庸关劳动锻炼 三、第二次下放劳动 第八章 最后七年(1960—1966年) 一、整理武威汉简 二、汉简研究 三、写作《西周铜器断代》 四、摘除“右派帽子” 五、续写《西周铜器断代》 六、埋首铜器研究 七、魂断“文革” 陈梦家作品年表 后记:一朵野花永不谢 序言 忆梦家 赵萝蕤 梦家生于1911年,原 籍浙江上虞。他的父亲陈 金镛老先生曾任上海广学 会编辑,是一位非常忠厚 纯朴的长者。梦家有八个 姊妹,两个哥哥,两个弟 弟,都是一母所生。在南 京工作的三姊郇磐把他扶 养成人。她当了四五十年 的中学教师,前年去世。 她还扶养了梦家以下的两 个弟弟,一个妹妹。 梦家在中央大学学的 是法律,最后得了一张律 师执照。但是他没有当过 一天律师,而是从16岁便 开始写诗,1931年1月便 出版了他的第一册诗《梦 家诗集》,并立即出了名 。那时他还不到二十岁。 同年9月又出版了他编集 的《新月诗选》,1933 年4月再版。这个诗选里 面有编者长达三十页的序 言(每页约二百字)。他 用还是相当稚嫩而近乎华 丽的辞藻阐述了新月派有 关诗歌的观点。这部不到 三百页的集子选载了十八 位诗人的作品,几乎没有 例外都是篇幅不多的描写 爱情和景物的抒情诗,内 容、风格都表现了极大程 度的一致,说明新月派诗 歌确有它的特点。编者在 序言中说:“我们在相似 或相近的气息之下,禀着 同样以严正态度认真写诗 的精神(并且只为着诗才 写诗)……”又说,“我们 欢喜‘醇正’与‘纯粹’。我们 爱无瑕疵的白玉,和不断 锻炼的纯钢。”说明了内 容与技巧两个方面的意图 。新月派是一个五四运动 后发展起来的右翼文学流 派,拥有胡适、梁实秋这 样的人物。三十年代后期 这个流派就一蹶不振了。 梦家是新月诗人中的一名 健将和代表人物,他的代 表作是一些类似《新月诗 选》内容的抒情诗,如《 一朵野花》、《给薇》( 又名《小诗》)、《雁子 》、《潘彼得的梦》、《 鸡鸣寺的野路》、《太平 门外》、《过当涂河》等 。在技巧和格律方面,梦 家也多所推敲,有所创造 。他师事徐志摩和闻一多 两位先生,但他没有徐志 摩那样精深的西方文学造 诣,也决没有闻先生对祖 国、对人民的强烈政治责 任感。 作为诗人,梦家的创 作生涯前后只七八年。 1932年他在青岛熟识了 闻一多先生,同年底他到 北平,由于燕京大学宗教 学院教授刘廷芳的介绍, 在该院当了短时期的学生 ,并于次年早春去塞外小 游。他也曾短期在芜湖中 学任国文教师。1934— 1936年,他在燕京大学 攻读古文字学。从此以后 他几乎把他的全部精力都 倾注于古史与古文字的研 究。仅仅1936年一年( 他大半时间还是学生的时 候),就在《燕京学报》 《禹贡》《考古》等杂志 发表了长短不一的七篇文 章,开始了他的学者的生 活。 梦家在燕京大学作了 两年研究生后便留在学校 当助教。1937年卢沟桥 事变后,他离开了北平。 由于闻一多先生的推荐, 他到清华大学当了国文教 员(那时清华已在长沙, 是临时大学的一部分)。 1938年春临时大学迁到 昆明,成为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春到1944年 秋,他除教书外,仍孜孜 不倦地致力于古史和古文 字的研究,写了许多文章 和小册子,如《老子今释 》和《西周年代考》。 1944年秋,在国内阶 级斗争十分尖锐、民主运 动在昆明等地蓬勃兴起的 时候,他由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费正清和清华大学哲 学系教授金岳霖介绍,到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古文 字学。选读他这门课的美 国学生寥寥无几,只四五 人,但正像他初到纽约答 一家小报的记者问时说的 ,他到美国来主要是要编 一部全美所藏中国铜器图 录。在美国三年中,他就 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 斗。 他在芝大教授古文字 学的合同只一年。虽然后 来他和这个大学已没有工 作上的关系,但是他的活 动基地仍在该校的东方学 院。从第二年开始他遍访 美国藏有青铜器的人家、 博物馆、古董商,然后回 到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整 理所收集到的资料,打出 清样。就是这样,周而复 始:访问、整理,再访问 、再整理。凡是他可以往 访的藏家,他必定敲门而 人,把藏器一一仔细看过 ,没有照相的照相,有现 成照片的记下尽可能详尽 的资料。不能往访的,路 途遥远的,或只藏一器的 ,他写信函索,务必得到 他需要的一切:比如演《 海狼》(杰克·伦敦小说 改编)的著名电影演员爱 德华·G·罗宾逊藏有一器 ,他远在洛杉矶,于是就 给他去一封信。多数私人 收藏家都是富贵之家。否 则,谁买得起一件、两件 ,乃至数件精美绝伦、价 值昂贵的中国青铜器呢? 流散在美国各地的祖国瑰 宝又何止成百成千成万? 梦家是无所顾忌的,只要 是有器之家,他是必然要 叩门的。他访问了纽约赫 赫有名的M夫人,因经营 地产而成富豪的0.K. 夫人,《华盛顿邮报》的 老板某某夫人,等等。他 当然也造访了纽约的所有 拥有铜器或铜器资料的古 董商如卢芹斋和其他国籍 不同的古董商人,也访问 了美国各地藏有铜器的博 物馆。只要有可能,他就 要把每一件铜器拿在手里 细细观察,记下必要的资 料。逗留在博物馆的时候 ,他也顺便收集各馆的印 有中国文物或其他藏品的 图册。他和所有藏家、古 董商、博物馆几乎都有通 信关系,并留有信件的存 底。所有这些资料现在都 保存在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导语 陈梦家——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盛赞的“新月诗人”; 甲骨文、青铜器、汉代简牍研究的著名学者; 明清家具收藏的开创者。 陈梦家,如同一位横空出世的侠士,游刃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还有如炬神眼,鉴藏明清家具。 后记 一朵野花永不谢 今年阴历3月22日转眼 即至,这是陈梦家诞辰 107周年的纪念日。我在 微信朋友圈发《一朵野花 :陈梦家纪事》,每期约 1800字,今天发的是第 134期,叙述时间截至 1966年6月21日,距离陈 梦家告别这个世界只有79 天。 很多朋友都问,陈梦 家是谁?我开始动念写陈 梦家,还得从我2014年4 月购买方继孝的《碎锦零 笺:文化名人的墨迹与往 事》说起。此书第一篇就 是《陈梦家往事》,开篇 第一句是“现在提起陈梦 家,知道的人不多了”。 1911年4月20日,陈梦 家生于南京城西的一所神 学院中,1966年9月在北 京离世。倒是他的夫人赵 萝蕤,我翻过她和吴达元 、杨周翰合编的《欧洲文 学史》上下册,他的岳父 赵紫宸也有所耳闻。陈梦 家出过诗集,和徐志摩、 闻一多交往密切,亦师亦 友,当年我喜欢读徐志摩 、戴望舒的诗,也写些朦 朦胧胧的诗,但对陈梦家 竟然没有丝毫印象。他还 著有《殷虚卜辞综述》《 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 论》等,亏我还是读历史 专业的,这些书一本也没 有看过。 陈梦家,如同一位横 空出世的侠士,游刃于文 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 还有如炬神眼,鉴藏明清 家具。我直如井底之蛙, 茫无所闻。 方继孝幸运,得到了 二百多封陈梦家夫妇的往 来信札,书写者包括胡适 、梅贻琦、朱自清、闻一 多、冯友兰、吴晗、周培 源、叶企孙、商承祚、启 功、容庚、吴有训、钱锺 书、马衡、沈从文、于省 吾、夏鼐、罗常培、梁思 成、陈寅恪、林徽因、陈 西滢、周一良、胡厚宣、 杨联陞、宗白华、徐森玉 、张伯驹、王世襄等众多 一流的学者、教授。还有 陈梦家的诗稿、文稿、记 录本、照片,包括赵萝蕤 先生的手稿、日记、家庭 支出记录本等。依据这些 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 提供了陈梦家生平的简单 脉络。 我开始在书海里寻觅 ,结果除了零散的评述、 回忆性的文章,没有找到 陈梦家的年谱和传记。我 不揣浅薄,开始梳理陈梦 家一生行事,把遗忘的历 史再串联起来。 陈梦家是“新月派”代 表诗人。 1928年,18岁的陈梦 家在上海《时事新报·文 艺周刊》发表了第一首诗 歌《可怜虫》。次年10月 ,在徐志摩创办的《新月 》第2卷第8号发表了诗歌 《那一晚》。 1931年1月,他的第一 部诗集《梦家诗集》由新 月出版社出版,“新月派” 灵魂人物徐志摩题签,收 入1929年至1930年诗作 40首。当月,参与“新月 派”后期重要刊物《诗刊 》的编辑。胡适在给陈梦 家的信中说,“我在船上 读你的诗集和《诗刊》, 深感觉新诗的发展很有希 望”,并提到自己和闻一 多喜欢诗歌《一朵野花》 ,“这四行诗的意境和作 风都是第一流的,你若朝 这个方向去努力,努力追 求意境的高明,作风的不 落凡琐,一定有绝好的成 绩”。9月,陈梦家编选的 《新月诗选》出版,汇集 徐志摩、闻一多、孙大雨 、朱湘、邵洵美、方令孺 、卞之琳、沈从文等18人 的诗作80首。 1932年7月,第二部诗 集《在前线》由北平晨报 社出版。1934年1月,第 三部诗集《铁马集》由上 海开明书店出版,共收了 陈梦家1931年7月至1933 年11月间创作的诗歌40 首。1936年3月,第四部 诗集《梦家存诗》由上海 时代图书公司出版,自选 诗歌23首。此时陈梦家已 成为燕京大学研究院的研 究生,师从容庚专攻古文 字学,并与神学院长赵紫 宸女儿赵萝蕤结婚,他几 乎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于 古史与古文字的研究,很 少进行诗歌创作。 据粗略统计,陈梦家 在“新月”系列刊物(《新 月》月刊、《诗刊》季刊 、《学文》月刊)上共发 表了诗文46篇。有论者指 出他“既是‘新月派’祭酒徐 志摩和闻一多的得意门生 ,又是继徐、闻之后的‘ 新月派’第二代代表诗人” ,这是符合事实的。 陈梦家是西南联大、 清华大学的教授。 1937年10月,处在战 争避难中的陈梦家得到闻 一多、朱自清的推荐,成 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 员。先至清华、北大、南 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 学。1938年4月,辗转来 到昆明蒙自文法学院任教 。8月,西南联大文学院 迁回昆明。1941年,被 聘为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 文学系副教授,主要教授 文字学概要、铜器铭文研 究、尚书选读。1943年 升为教授。 1944年10月至1947年 10月,经哈佛大学费正清 、清华大学金岳霖介绍, 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 陈梦家到芝加哥大学教授 古文字学,主要精力用于 参观北美、加拿大、英国 、法国、荷兰和瑞典博物 馆,并收集各博物馆、大 学及私人收藏的中国铜器 资料,编写《美国所藏中 国铜器图录和铜器综合研 究》《白金汉所藏中国铜 器图录》。 陈梦家是古文字学家 、考古学家。 陈梦家回国后,在清 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 任教。直到1952年全国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转人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 研究员。在接连不断的政 治运动中,他躲进小楼, 潜心钻研,会心所至,皆 灿然似锦。 1957年因“反对文字改 革”,陈梦家与黄现瑶、 向达、 书评(媒体评论) 从出色的“新月诗人” 到卓越的考古学家,陈梦 家的一生既是多姿多彩的 ,也是充满坎坷和苦难的 。本书是以编年体形式展 示陈梦家的人生、交游、 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资 料丰富翔实,文笔素朴清 通,足资启迪。 ——陈子善 陈梦家的学术研究覆 盖了商周史、甲骨文、青 铜器与金文、汉简等多个 领域。他做学问有宏大的 气魄与系统的格局。他的 著作多出版于半个多世纪 前,但直到今天,仍被许 多学者特别是年轻人所推 祟。由本书所展现的他在 那个动荡岁月中率富而又 曲折的经历,可以引发我 们思考他之成功与挫折的 社会及个人因素。 ——朱凤瀚 精彩页 一、“我们是入景教籍的人” 1911年4月19日(阴历三月廿一日),陈梦家生于南京西城的金陵神学院(今南京大锏银巷17号),祖籍浙江省上虞县上官镇百官小桃园,曾用笔名陈漫哉。 祖父陈玉兰,祖母钱氏,都是上虞曹娥镇人。陈梦家1931年写的回忆散文《青的一段》留下了关于家族的记载,“我们是入景教籍的人”。景教,即唐代正式传人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年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 “祖父是个魁梧高大的汉子,进门得低头才过去,他的职业是在曹娥江一带航船,因为饮酒,致到临终时把所有祖传上官镇上小桃园的房屋卖掉。……祖父死后,家里没有钱购置坟地,不得已用两串钱买了山顶上一方土。”“祖母是位教徒……据说,是位寡笑严正的人。” 父亲陈金镛(1869—1939),字敏应,1880年求学于杭州育英义塾(1867年,崇信义塾由宁波迁到杭州,更名育英义塾。崇信义塾为1845年由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宁波差会创办,首任校监祎理哲R.Q.Way。),1885年受洗加入教会。1888年,陈金镛毕业后主要从事传教和教书,自学神学。“大约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在离上陌七里路远的沙滩头教私塾,每星期到镇上礼拜,认识了当地的蔡老牧师。”“那时候的父亲又瘦又小。恰是一个孱弱无力的书生,原先在县里穷困时曾经几次为人代考乡试而以此度日的,外祖父看重他的诚实有才,不管他人以我父亲病弱而阻止他,毅然将他的次女许配给父亲。我母亲粗通文字,懂罗马拼音,极壮,有统治家务的能力。她比父小十岁,这项婚姻极幸运的缔结了。”1894年以后,陈金镛前往宁波教会学校任教,曾任宁波崇德女校(校址在宁波江北槐树下。今槐树路江北实验小学)教师、崇信学校教师及校长。“结婚后在宁波有十三年的居留,我父亲与教习与女校校长都以严明闻。十三年的当中,逐次养了我四个姊姊。” 1906年,陈金镛在南京的长老宗联合圣道书院(The Presbyterian UnionTheological Seminary)“半教半读”。“全家搬住在南京,为我父从事于宗教著述的光荣时代,他半生的精力完全灌注在事业上,那时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正由他的几个同窗发起,竭力要他去。而他已立志终身为传道职务,决然不就这营利的事。”1908年,陈金镛从圣道书院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圣道书院共有教师4人,除陈金镛外,还有3位美国人:戴维斯(John W.Davis)、甘路德(Joshua Crowel Garritt)、司徒雷登(JohnLeighton Stuart)。1911年,卫理公会的“圣道馆”(The Fower School ofTheology)、基督教长老会华中联合神学院的“圣道书院”和美国基督教使徒宣教会(Disciples’Mission)的“使徒圣经学院”合并,组建金陵圣经学校(Nanking Bible School)。同年9月13日正式开学,当时学生有44人,教职员44人。1912年改名为“金陵神学”(The Nanking School of Theology)同年冬,开办金陵女子圣经学校(即金陵女子神学院),1917年再改名“金陵神学院”(Nanking Theological Seminary)。 1911年陈梦家出生那年,陈金镛担任神学院提调(相当于院长)。1914年起,创办《神学志》季刊,年出四期,由金陵神学院负责组稿编辑,上海美华书馆印刷发行。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