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在这个年龄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 岁达到的水平算作 100%,那么 4 岁时就达到了 50%,4~8 岁又增加了 30%,8~17 岁再获得 20%。可见,幼儿在 5 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启蒙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实施的早期教育良好,将为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把握 1~3 岁孩子的早期启蒙黄金期,实现全身心的健康发育?这是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
为此,本书力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梁芙蓉教授,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促进其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堆砌,更不是假大空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所有父母都能理解、每个家庭都能轻松上手的实践手册,具有坚实理论支撑的完整知识体系。
梁芙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临床营养工作组委员会委员
《父母》杂志专家顾问
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组委会专家委员
擅长儿科营养疾病的诊治,对婴幼儿喂养指导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识别养育误区,别被似是而非的观点误导
1岁后,由于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开始对已经熟悉的主要照料者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还不能理解“客体永久性”这个概念,当家长不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就以为爸爸妈妈从此消失了,于是开始焦虑、哭闹。
因此要抓住这个培养安全感的黄金培养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如亲子间多一些身体接触,要离开前打好招呼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等。但是,网络上关于孩子安全感的说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容易误导家长。
误区 1 认为孩子黏妈妈,就是没有安全感
家长(特别是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如果他累了、怕了或受伤了,会第一时间想要得到你的安慰。所以孩子总是在找妈妈,喜欢抱着妈妈、挨着妈妈,其实是把妈妈当作最信任、最依赖的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独立探索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找妈妈的频次会渐渐减少。
误区 2 孩子安全感不足,全怪妈妈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爸爸妈妈在家里整天生气吵架,孩子心里一定很恐惧,安全感就不足;如果家庭成员多,如爷爷、奶奶帮助照顾孩子,孩子可依赖的人多,安全感可能更容易获得或建立。所以孩子有安全感不足的迹象,不全是妈妈的问题。
误区 3 成年人小时候依恋关系不好,养育孩子一定有问题
依恋关系的确有代际传递性,国内曾有学者做过研究,发现妈妈与孩子的依恋类型之间的对应率在 60% 以上,并非完全对应。国外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妈妈不管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怎么样,都能客观冷静地讨论童年,她的孩子一般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一个妈妈一回忆童年经历就愤恨,她的孩子常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小时候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你的养育方式,关键是怎样看待自己当时的经历以及现在自己的养育方式。
误区 4 幼儿时期安全感不足,一辈子都会缺乏安全感
虽然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是孩子出生后的两年,但是,还需要考虑养育行为的持续性、环境因素的稳定性。
如果一个孩子 2 岁前缺乏亲密的依恋关系,但后来家长的养育行为有所改善,或者在家庭之外孩子还有其他情感支持,那么孩子完全可能重新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
网络热点难题解答梁大夫直播间
我家孩子1岁7个月了,不喜欢阅读,该怎么引导他读书呢?
梁大夫答:从亲子早教的角度说,1~2 岁的阅读是读图说图,重点在认知和说话。亲子共读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观察图片的奥妙,在互动中说图,发挥想象,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读,或者让他自己看,孩子无法获得乐趣,自然不喜欢阅读。
1岁 10个月的儿子在小区玩,看到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他就要,怎么办?
梁大夫答:如果孩子每天都有能玩、会玩、玩得专注的游戏,就不会有“什么都想要”的问题。如果爸爸妈妈不会引导孩子玩,或者经常在他玩的时候干扰他,让他失去秩序感,没有了可专注的“工作”,就会总去关注别人有什么了。
孩子现在马上2岁了,肋骨外翻怎么矫正啊?
梁大夫答:孩子现在仍然肋骨外翻,属于钙和维生素 D 不足造成的肋骨变形仍未完全恢复,这个是后遗症。建议查血维生素 D 水平。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可每天多晒太阳,每天奶类保证 500 毫升,并口服维生素 D600IU。如果检查结果不正常,就要遵医嘱治疗了。
昆虫叮咬只引起皮肤症状吗?
梁大夫答:不是。昆虫叮咬不仅会直接损伤皮肤,还会妨碍孩子休息,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全身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昆虫叮咬也是许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孩子的皮肤娇嫩,被昆虫叮咬容易损伤,带他们出门一定要做好防护。
叮咬后可以用肥皂水或是小苏打冲洗,以中和蚊虫分泌的酸性毒素。如痒感重,可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止痒;如伴有感染,应配合口服消炎药;如局部红、肿、热,伴有瘙痒等应考虑过敏,进行抗过敏治疗。
宝宝鼻出血,怎么办?
梁大夫答:鼻出血前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所以,孩子可能会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大哭。此时妈妈不要慌乱,应该按下面的步骤做:
1. 嘱其稍低头,身体向前倾,再用食指和拇指压迫出血侧的鼻翼 3~5 分钟,此时让孩子张口呼吸。
2. 用冷毛巾或冰袋敷颈后、前额以及鼻骨处,从而使局部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
3. 如果家中有备用的鼻腔血管收缩剂和棉球或棉片,可以在棉片上喷上鼻腔血管收缩剂,然后将棉球塞入鼻腔出血侧。
宝宝不小心烫伤了,怎么办?
梁大夫答:要减低热力、预防感染。简单说就是“一脱二冲三包四送”。脱离热源,剪开覆盖在烫伤处的衣服、鞋袜等;用自来水冲伤口一侧,坚持 15 分钟以上;冲洗后可在创面上涂抹烫伤膏并进行适当的包扎,防止患儿抓挠患处;经过上述三步处理,就可以就近送医,去往医院的途中注意保暖,仍然不要涂抹任何东西。
《1~3岁育儿早教启蒙》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养,解读1~3岁孩子早教5大核心需求,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促进其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堆砌,更不是假大空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所有父母都能理解、每个家庭都能轻松上手的实践手册,具有坚实理论支撑的完整知识体系。
★身心发育——能力发展,教养技巧及误区,帮你抓住各阶段养育重点
★营养支持——亲密联结、情绪管理、形成规则,孩子自信独立不再难
★习惯养成——长高、益智、调免疫,科学喂养更放心
★亲子关系——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专注力,开发无限潜能
★心智发展——生活、运动、学习、社交习惯培养,受益终生
★疾病保健——感冒、咳嗽、鼻炎、腹泻,掌握绿色疗法,捍卫孩子健康
本书以脑部开发为重点, 内容涵盖幼儿时期的身体心理发育历程、营养支持、习惯培养、亲子关系、疾病防治、STEAM式潜能开发、育儿实例解析等诸多方面, 告诉父母如何更高效地轻松育儿。全书介绍了世界其他国家育儿的先进理念和育儿观, 让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有更多选择和参考, 同时缓解育儿过程中的种种压力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