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本书以《大学》的“三纲、八目”做主干;另根据《论语》《中庸》《孟子》等经典,以及一般心理规律、实践经验等,在八目之外又增设若干德目,以完善其框架;同时又汇通诸经,对八目详加解释。
本书既讲求原理性,更突出应用性;在开显主旨的同时,又指出实修的道阶;对于想了解儒学概貌的人,本书是一部概论;对于想实践儒学的人,本书则是一部手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家修身次第浅述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赵军//左玉波//张凤春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本书以《大学》的“三纲、八目”做主干;另根据《论语》《中庸》《孟子》等经典,以及一般心理规律、实践经验等,在八目之外又增设若干德目,以完善其框架;同时又汇通诸经,对八目详加解释。 本书既讲求原理性,更突出应用性;在开显主旨的同时,又指出实修的道阶;对于想了解儒学概貌的人,本书是一部概论;对于想实践儒学的人,本书则是一部手册。 作者简介 赵军,199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河南大学教授。研习传统文化二十多年,在多家文化教育机构主讲过《论语》和《大学》,以及“仁者芳踪”“欲仁斯至”“修己安人”等专题,并讲授过基于儒学理念的企业文化系列课程。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仰圣慕道 第一章 大成至圣 第一节 学集大成 第二节 功臻至圣 第三节 万世师表 第二章 圣贤可阶 第一节 学而知之 第二节 近道有方 第三节 三重次第 第四节 纲目依据 第五节 纲目主旨 第二篇 总纲概述 第三章 仁德三纲 第一节 以仁为体 第二节 以孝为本 第三节 以礼为用 …… 第四篇 明德己立 第五篇 亲民立人 第六篇 进阶关要 总结 序言 序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 。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 读诵热开始,越来越多的 人对于运用中华传统智慧 解决当代问题,有了更深 刻的理解、自信和期待。 特别是自2012年党的十八 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以来,国家相继 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014年)、《关于实施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2017年)以 及《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 施方案》(201 8年)等一系 列重要文件,这标志着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 为国家文化战略,传统文 化将成为当代中国人文化 自信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也必将对世界和谐发挥 更大的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 家思想长期居于基础性和 主导性地位。因此,结合 时代弘扬儒学有着特别重 要的意义。然而,弘扬儒 学必须保持儒家的家风— —“学而时习之”。唯有学而 且习,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与经世致用,儒学的价值 才得以彰显。否则,就会 滑向“巧言令色,鲜矣仁。” 沦为“小人儒”,而非“君子 儒”。这不仅不利于发扬儒 学,而且还有损于它矗立 的基础。 儒家群经都指向修身立 德,学习儒学也正在于此 。就像建造大厦一样,修 身过程也有其内在框架结 构和逻辑关系,以及与之 对应的实践步骤——亦即“ 修身次第”。学人一定要先 从理论上掌握这个次第, 然后再依照它循序渐进, 从而获得成就。这才是修 身的正轨。一如《大学》 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如果搞不清次第,纵然 能博览群经,也难以实行 ;即使不无心得,也显得 零零散散,不成气候。 说到次第,在儒家众经 中,只有《大学》清晰立 出了一套次第体系,即所 谓“三纲、八目”。其余经典 对于所谓次第,或未言及 或言之太简。然而,“三纲 、八目”固然有相当的涵括 性,但一篇《大学》毕竟 文辞有限,尤其是它在解 释“格物、致知”的部分原文 佚缺,故至少在显述层面 ,“三纲、八目”并不能囊括 儒家所有常提到的重要原 则和基本概念。另外,《 大学》在阐述八目时,多 数也只道出了“应该做什么” ,但关于“为什么做、怎么 做到、做到的标准为何…… ”——这些初机学人需要细 致了解的内容,却述之不 详。因此对初学而言,要 想完整而具体地掌握儒家 的修身次第,仅凭《大学 》似有不足。 有鉴于此,本书以“三纲 、八目”做主干;另根据《 论语》八目之外又增设若 干德目,以完善其框架; 同时又汇通诸经,对八目 详加解释。期望由此能对 儒家的修身次第,作出更 为完整详细蔼表述。 本书既讲求原理性,更 突出应用性;在开显主旨 的同本书既讲求原理性, 更突出应用性;在开显主 旨的同时,又指出实修的 道阶;对于想了解儒学概 貌的人,本书是一部概论 ;对于想实践儒学的人, 本书则是一部手册。学人 还能根据对次第的分判, 有条不紊地涉入群经,从 中广泛汲取用心的要点, 而不至于学用脱节。 圣贤之道博大精深,而 作者知行俱浅,要论述儒 家的修身次第,实感任重 力薄,唯是一片诚意使然! 从起笔至今已经过四个年 头,书稿虽屡经修改和推 敲,但仍不免有偏颇和谬 误,故恳请各方通儒达士 不吝斧正! 也期待以本书之成,对 修身次第这一专题研究,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由三位作者通力完 成,由笔者统稿。 本书的撰著,幸蒙师友 们的鼓励、关心和指教, 在此对他们深致谢忱! 赵军 2020年5月 导语 本书以“三纲、八目”做主干;另根据《论语》八目之外又增设若干德目,以完善其框架;同时又汇通诸经,对八目详加解释。期望由此能对儒家的修身次第,作出更为完整详细蔼表述。 本书既讲求原理性,更突出应用性;在开显主旨的同本书既讲求原理性,更突出应用性;在开显主旨的同时,又指出实修的道阶;对于想了解儒学概貌的人,本书是一部概论;对于想实践儒学的人,本书则是一部手册。学人还能根据对次第的分判,有条不紊地涉入群经,从中广泛汲取用心的要点,而不至于学用脱节。 后记 总结 人人都追求离苦得乐。 苦乐虽然会受外境的影响 ,但主要取决于内心,所 以离苦得乐应以修身为本 。 离师无从问学,离友无 以切磋,要修身就要亲近 良师益友。 修身须有轨度和目标, 唯圣贤功臻德备,故修身 者不可不志在圣贤。 圣贤得之有道,道有其 纲目次第。故修道定须依 次而为,不可躐等急求。 明理笃行是学习各目的 共轨。理不明则不知门径 ,故当学、问、思、辨以 致其知;行不笃则痼习依 旧,故须好善、恶恶以诚 其意。 道的主轴在于格除私欲 、长养仁德。行仁以孝悌 为最易、最基础,故应先 习孝悌以固本。 私欲中物欲最为粗显。 物欲不薄者,既无暇问道 ,亦无力深造,故格私必 先格物。 物欲既薄,更当格除私 欲中之细者,如忿惶、恐 惧等种种不正。此谓之正 心。 不正既除,更当纠治偏 辟。偏辟源于亲疏,亦为 私欲之属;有偏辟则有厚 薄,有厚薄则不能一视同 仁。故偏辟不可不除,此 谓之修身。 至此立己有得,格私有 成,但其余习犹在,且仁 德未周。故应更修立人之 道,以求净尽己私、完满 众德。 以孝事亲、以悌事兄、 以慈教子则能齐家;以德 垂范、以义为利、近贤远 佞、聚民散财,以此絮矩 万民则能治国;以九经治 世、行仁于四方,则能平 天下。 要策励道心需利而行之 ,要事事归宗需秉持得仁 在心,能忍拂逆要善于转 苦为道用,要消除怯弱须 知渐修无难,能保持欢喜 需常常总结收获。如此多 方善调则能恒进不退。 学问要广博,但头绪要 清晰。谈义理,可以圆融 活泼,论用功,则要次第 井然;此二者不可混淆。 若能多知上上德目之关 ,并见其是以下下功夫为 基,就更想实践下下;若 于下下躬行有得,则益信 愈上愈胜,就更想实践上 上。如此通贯而思极为切 要。 总之,志向要高远,见 地要透彻,行持要踏实。 肯如此用功,圣贤可驯至 矣! 精彩页 第一篇 仰圣慕道 导语 世界上有各类成功人士,圣贤也是一类特殊的成功者。想做成功人士的人很多,但想做圣贤的人却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对圣贤缺乏了解。如果能充分认识圣贤的成功之处.就会有更多的人想成为圣贤。 为此,本篇在“第一章大成至圣”,介绍了圣贤的最高典范——孔子的伟大成就;在“第二章圣贤可阶”,介绍了圣贤之道的主要特征,述及儒学的纲目和学习的次第。 前者启发人们希圣希贤,后者则指出成圣成贤的路径。对这两方面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能建立起对儒学的基本信心,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章 大成至圣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是儒学的创始人。知其人益敬其言,学习儒学必先了解孔子。为此从三方面介绍:孑L子的博学,他至高的道德成就,以及他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这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学集大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论的辑录,可谓儒家的根本经典。它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而且不断地实践,不是也很快乐吗?——这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孔子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于大人之学,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至年耄时孔子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终生都在“学”和“习”中度过。孔子从不认为自己有特别的天分,只是好学过人而已。如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又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为学精益求精,从不自满。例如,他虽深通礼乐,却“人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在别人看来,就像外行请教内行那样谦虚。 孔子不论学什么都要深入骨髓,绝不停在浅表。如《史记‘孔子世家》曾记载一段故事:鲁乐师师襄子曾教孔子弹奏一曲,开头并未说明曲子的由来。孔子弹会了之后,师襄子就说可以再学别的了;而孔子还要再练以求得其善巧,等善巧了还要再弹以求得其意旨,等得其意旨了仍要练习,以求得其是何人所作。经过这样层层悟人,想必达到了人曲合一,孔子最后肯定地说:“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孰能为此也?”师襄子听了感佩莫名,辟席再拜道: “师(指自己当年的老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学无常师。如子贡日:“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又如韩愈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孔子不仅能从有德者那里学到东西,而且还善于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反省自己,从而也能学到东西。如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所以没有他不能学的对象。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