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常给他讲一些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小说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真实生动的19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虚无聊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作者简介 郑海凌,河南鹿邑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入伍,1975年安徽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曾在中国民航局和军委空军联络部任翻译与军职,1985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化研究,学术专著有《文学翻译学》《译理浅说》,出版译作《童年》《母亲》《死魂灵》《踏浪女人》《明朗的夜》《啼笑皆非》等16部,曾获中国首届文学翻译彩虹奖和戈宝权文学翻译奖。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阅读指导 序言 生命需要力量、美丽与 灯火——《全球儿童文学典 藏书系》总序 今日世界已进入网络时 代。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文化 ——互联网、电子邮件、电 视、电影、博客、播客、手 机、音像、网络游戏、数码 照片等,虽然为人们获取知 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便 ,但阅读却依然显得重要。 时光雕刻经典,阅读塑造人 生。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 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 度,尤其是经典文学的阅读 。 人们需要文学,如同在 生存中需要新鲜的空气和清 澈的甘泉。我们相信文学的 力量与美丽,如同我们相信 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 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这 样描述文学的美丽:文学是 这样一种景观。它在大地与 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 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 生命。中国文学家鲁迅对文 学的理解更为透彻,他用了 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是国 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是的, 文学正是给我们生命以力量 和美丽的瑰宝,是永远照耀 我们精神领空的灯火。我们 为什么需要文学?根本原因 就在于我们需要力量、美丽 与灯火,在于人类的本真生 存方式总是要寻求诗意的栖 居。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 系》(以下简称《典藏书系 》)正是守望我们精神生命 诗意栖居的绿洲与灯火。《 典藏书系》邀请了国际儿童 文学界顶级专家学者,以及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 )等组织的负责人,共同来 选择、推荐、鉴别世界各地 的一流儿童文学精品:同时 又由国内资深翻译专家,共 同来翻译、鉴赏、导读世界 各地的一流儿童文学力作。 我们试图以有别于其他外国 儿童文学译介丛书的新格局 、新品质、新体例,为广大 少年儿童和读者朋友提供一 个走进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的 全新视野。 根据新世纪全球儿童文 学的发展走向与阅读趋势。 《典藏书系》首先关注那些 获得过国际性儿童文学大奖 的作品,这包括国际安徒生 奖、纽伯瑞奖、卡耐基奖等 。国际大奖是一个重要的评 价尺度,是界定作品质量的 一种跨文化国际认同。同时 ,《典藏书系》也将目光对 准时代性、先锋性、可读性 很强的“现代经典”。当然, 《典藏书系》自然也将收入 那些历久弥新的传统经典。 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大奖、 现代经典、传统经典的有机 整合,真正呈现出一个具有 经典性、丰富性、包容性、 时代性的全球儿童文学大格 局、大视野,在充分享受包 括小说、童话、诗歌、散文 、幻想文学等不同体裁,博 爱、成长、自然、幻想等不 同艺术母题,古典主义、浪 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 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等不同流派,英语、法语、 德语、俄语、日语等不同语 种译本的深度阅读体验中, 寻找到契合本心的诗意栖居 ,实现与世界儿童文学大师 们跨越时空的心灵际会,鼓 舞精神生命昂立向上。在这 个意义上,提供经典,解析 经典,建立自己的经典体系 是我们最大的愿景。 童心总是相通的,儿童 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 文学。儿童文学的终极目标 在于为人类打下良好的人性 基础。文学的力量与美丽是 滋润亿万少年儿童精神生命 的甘露,是导引人性向善、 生命向上的灯火。愿这套集 中了全球儿童文学大师们的 智慧和心血,集中了把最关 的东西奉献给下一代的人类 美好愿景的书系。带给亿万 少年儿童和读者朋友阅读的 乐趣、情趣与理趣,愿你们 的青春和生命更加美丽,更 有力量。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 系》顾问委员会 2007年9月18日 导语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岁月。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锁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书评(媒体评论) 我希望教养院的孩子们 在秋天的晚上读一下我的《 童年》,他们会从书中看到 ,我和他们是完全一样的人 ,只不过我从少年时代起就 有了执著的学习愿望,不怕 任何困难。我坚信不疑的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高尔基 (苏联教育家、作家) 这部书是给中国青年的 很好的赠品。 ——鲁迅 我,以及当时和我一样 的青年,首先是在文艺作品 ——特别是在高尔基的作品 里,认识了我们所处的世界 。——唐弢(我国著名作家 、文学理论家) 精彩页 “捆起来!我要打死他!” 我至今还记得母亲那张惨白的脸和她那双惊恐的大眼睛。她在长凳旁边跑来跑去,声音嘶哑地喊着: “爸爸,别打……饶了他吧!” 外公把我打得昏了过去,此后我病了好几天。我背朝上趴在一张宽大的床上。床上很热,这是一间只有一个窗子的小屋,屋角里的神龛里,摆着许多圣像,神龛前面燃着一盏通红的长明灯。 生病那几天,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日子。在那段时间里,我似乎长大了许多,而且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特别的感觉。从那时起,我便产生了一种对人们的恐惧和注意,仿佛有人撕掉了我心上的皮,所以对任何屈辱和痛苦,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我的心都变得极端敏感。 首先使我感到吃惊的是外婆与我母亲的争吵。就是在这间狭窄的小屋里,穿着黑衣裳、身体胖大的外婆朝我母亲扑过去,把她逼到墙角里的圣像跟前,压低嗓门狠狠地说: “你为什么不把孩子夺过来,啊?” “我当时吓坏了。” “瞧你这么大的个子,白长了!也不害臊,瓦尔瓦拉!我是个老太婆,都不怕他!你真不害臊!” “快别说了,妈妈,我恶心……” “不,你不爱他,你不可怜你的孤儿!” 我母亲沉痛地大声说: “我自己这辈子就是孤儿!” 后来,她们俩都哭了,坐在墙角里的箱子上哭了很久,我母亲边哭边说: “要不是为了阿列克赛,我早就走了,走得远远的!这个家是地狱,在这里我无法生活,无法生活,妈妈!我忍受不了……” “你是我的亲骨肉,我的心肝。”外婆低声说。 从此我就记住了,我母亲不是最厉害的,和大家一样,她也怕我外公。我妨碍她离开这个家,在这里她无法生活。这一切使我感到难过。时过不久,母亲真的从这个家里消失了,不知到什么地方做客去了。 有一天,外公突然来了,仿佛是从天花板上跳下来的。他在床边坐下来,用那只冰凉的手摸了摸我的头,说: “你好,乖孩子……你快说话呀,别生气啦!唉……你这是怎么啦?” 我真想拿脚踹他,可是身子一动弹就疼。外公那头棕红色头发似乎比过去更红了,他的头不安地摇来摇去,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好像在墙壁上寻找什么。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只用蜜糖做的山羊、两只糖角、一个苹果和一串绿葡萄干,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枕头上,摆在我的鼻子跟前。 “你瞧,我给你带礼物来了!” 外公躬下身子,在我脑门上吻了一下,然后用他那只粗糙的小手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头,他的手染得黄黄的,特别是那些像鸟爪似的指甲尤为明显。他一边抚摩我,一边说: “我那么对你的确是过头了点,小老弟。那时我心里直冒火。你咬了我一口,还把我的脸抓破了。唉,我也是很恼火的呀!话又说回来,你多挨了几下也不算是坏事,对你会有好处的!你要明白,自家人打你,亲人打你,这不算受委屈,这是教育你!要是外人打你,那你不要放过他,自家人打几下没关系!你以为我没让人打过?阿廖沙,我挨的打呀,那才叫厉害呢,恐怕你连做噩梦也没有梦见过。我受过的屈辱你是想象不到的,恐怕连上帝看见了也会流泪的。结果怎么样呢?我是个孤儿,母亲是个乞丐,熬到现在这个位置,当上了行会的会长,也算是人们的长官啦。” 外公那干瘦但却匀称的身躯偎依着我,他讲起了自己童年时代的艰苦岁月,他用词很粗鲁,难懂,但他讲得很流畅,有条有理。 他那双绿莹莹的眼睛充满着热情,闪闪发光,金色的茸毛欢乐地竖起来;他那尖尖的嗓音变得又粗又重,对着我的脸吹嘘起来。 “你到这里来坐的是轮船,是蒸汽送你来的,可是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逆水行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得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得头点地,弯得浑身的骨头格格响,汗流满面,汗浸得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倒了,跌个嘴啃泥,这倒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你瞧,这都是上帝亲眼看见的,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就在仁慈的我主耶稣眼前!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这条母亲河的河岸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里,又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的集市,这三趟足足有几千俄里①!到了第四个年头,我就当上了驳船上的工长,因为我向老板显示出了聪明能干……” 听着外公的讲述,我仿佛觉得他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了童话中的大力士,他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 P3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