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安德鲁·洛伊德·韦伯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本自传讲述了韦伯的成长历程与精彩纷呈的职业生涯,时间跨度从童年时代直至1986年《剧院魅影》首演之夜。书中最重磅的内容当然是他在音乐剧行业里的传奇经历,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如何凭借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童年时期便觉醒的戏剧兴趣,走入一生所爱的音乐剧事业,如何造就了一部又一部堪称奇迹的戏剧作品,书中更有戏剧界与音乐界的大咖纷纷登场。 作者简介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英国音乐剧作曲家,托尼奖“终身成就奖”得主,《歌剧魅影》《猫》《艾薇塔》《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等风靡全球的经典剧作都出自他的笔下。他荣获8次托尼奖、8次奥利弗奖、1次金球奖、1次奥斯卡奖、理查德·罗杰斯卓越音乐剧奖,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和3次格莱美奖等,于1988年荣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头衔,1992年被英国女皇册封为骑士,1996年岁末被授予终生勋爵。 目录 序章和开篇 珀修斯及其他 那一处醉人的遗址 薇姨 品相黯淡,口感生涩 “洛伊德·韦伯先生,您喜欢猫吗?” 来了个蒂莫西·迈尔斯·宾顿·莱斯 《<青少年歌剧>精选》与《流行歌曲大合唱》 艾尔维斯与魔音琴和铃鼓 有梦就好 加略人犹大可是受到了上帝的召唤? 爱能改变一切,只不过…… 《耶稣基督万世巨星》遭遇罗伯特·史迪格伍德机构 耶稣降临百老汇 一桩颇具“爱德华·伍德沃德”特色的烂事 冷不丁来了个男仆 塞德 失控的重型卡车直冲下坡 艾娃和胡安 漫长炎热的夏季和巴拉圭竖琴的音色 舞池清场曲 伊莫金和尼可罗 《变奏曲》 “真有用” 《星期天再说》 “这座制作得美轮美奂的、献给人渣的丰碑” 少来/收起你那张脸 麦金托什先生 “所有的角色都必须是猫” 格罗泰格的最后一战 连体袜、保暖护膝和剁肉刀 歌声与舞影,还有睡眠 “有史以来最令人厌恶的‘音乐’形式” 莎拉·布莱曼小姐 “哇呀呀!!!” 《安魂曲》 灵光乍现 “严重脱离原著的改动” 魅影之年 在“西区丛林”的另一头 克劳福德先生 “让你的心带你去向往的地方!” 散场曲 附录 索引 音乐剧、翻译和这本书(代译后记) 序言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爵士 的大名,早就由于他那两部 著名的音乐剧《猫》和《剧 院魅影》的数次上演,而在 中国为音乐剧爱好者所熟知 !说起来,音乐剧为国人接 受并喜爱不过是近二十年不 到的事。上海大剧院2002 年率先引进了音乐剧《悲惨 世界》,第二年又逆“非典” 而上推出了洛伊德·韦伯爵 士的名作《猫》,紧接着又 连续上演了lOO场《剧院魅 影》,作为上海大剧院首任 艺术总监的我也由此与韦伯 大师相识。 2018年,长期参与我们 音乐剧演出项目的裘晔先生 告知我,他已经获得正式授 权,把洛伊德·韦伯爵士皇 皇45万字的自传《韦伯自传 :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翻 译成中文出版,对于这样一 件十分辛苦而又功德无量的 事,今天最终能够变为现实 着实让人感到无限欣慰和钦 佩。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我 不禁又忆起了当年在作曲家 的伦敦家中做客的情景,并 希望以此回忆文章代为裘晔 的译文作序! 2009年春,我受邀去伦 敦参加“中英音乐剧论坛”, 洛伊德·韦伯爵士得知后, 通过在英国“四十八家集团 俱乐部”工作的夏乐进先生 ,邀请我抵英次日晚即赴他 家做客。夏先生说:“韦伯 要详细向你介绍他新写的音 乐剧《魅影:永不逝去的爱 》。”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 ,韦伯已创作了许多音乐剧 ,包括《猫》《剧院魅影》 《星光快车》《日落大道》 《约瑟夫和神奇彩衣》等, 均是久演不衰的上乘佳作, 其中《猫》和《剧院魅影》 最受欢迎。 音乐剧爱好者都非常喜 欢韦伯的音乐,但我却觉得 在《剧院魅影》之后,韦伯 的另几部作品(如《白衣女 郎》等)的歌曲,缺少了他 原先创作中的那种灵秀和魅 力。有人评说,1986年韦 伯创作《剧院魅影》时正在 与莎拉·布莱曼热恋,激发 了作曲家的灵感,写出了那 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旋律。 但自从与莎拉分手,此种感 觉似乎再也没有重返他的心 灵。二十年后,也许“回忆 重新降临”,韦伯突然又找 到了那种情怀。几乎花了一 年时间,他为《剧院魅影》 写了续集,便是我在他家里 听到的《魅影:永不逝去的 爱》(后来也有翻译为《真 爱不死》)的音乐。他提出 让《魅影:永不逝去的爱》 择时在欧、美、亚太地区的 三座代表性城市一起推出, 作为全世界首演。伦敦、纽 约是当仁不让的两座首选城 市,那么亚洲放在哪座城市 呢?知情者告诉我,首尔、 东京、墨尔本、悉尼还有中 国香港都希望应此盛举,但 韦伯本人却提出应该是上海 ——上海大剧院,也就有了 此次对我的邀请。 我和夏先生是晚七点差 五分按响韦伯家门铃的,男 管家开门将我们引进客厅。 韦伯见了我,略寒暄几句, 就把钢琴谱塞进我手中,要 我坐下来听《魅影:永不逝 去的爱》的全部钢琴伴奏演 唱录音。说实话,对这部《 剧院魅影》续集的音乐,我 最初有些怀疑。因为历史上 许多成功作品的续集时有给 人“狗尾续貂”的印象。造访 韦伯之前,为了解《剧院魅 影》续集的内容,我还仔细 阅读了作为蓝本的小说《曼 哈顿的幻影》。但在正式听 音乐前,我问韦伯剧情是否 跟《曼哈顿的幻影》一样, 韦伯立即说“请您忘记这本 小说”。实际上,音乐剧故 事的线索虽和小说大同小异 ,但情节被重新安排了—— 1907年,曼哈顿69号码 头,从法国来的帕尔塞佛涅 号缓缓驶入,船上满载最高 级别的贵族。著名女高音克 里斯汀·戴伊和丈夫拉乌尔 及十岁的儿子古斯塔夫也在 其中。克里斯汀将应邀参加 科尼岛新开业的歌剧院首演 。随着剧情的推进,人们发 现新歌剧院的主人原来就是 《剧院魅影》结束时消失了 的魅影。是芭蕾舞教师吉瑞 夫人及其女儿梅格当年成功 地帮助魅影从巴黎歌剧院地 下湖逃脱,辗转到了美国。 梅格在魅影的调教下也成为 一名女高音歌唱家,她满以 为新歌剧院开张后第一个在 舞台上演唱的必定是她。可 是,克里斯汀的到来击破了 她的梦想。魅影念念不忘十 年前对克里斯汀的旧情,他 甚至发现了克里斯汀儿子出 生的秘密……新的歌剧是为 克里斯汀量身定做的。首演 当晚,克里斯汀在舞台中央 唱起了魅影为她写的主题曲 《爱是慢慢成熟的》(后改 名为《真爱不死》)。因为 没有得到魅影的青睐,失望 的梅格挟持了古斯塔夫。首 演大为轰动,回到化妆间的 克里斯汀看到桌上有一朵娇 艳欲滴的红玫瑰,终于明白 是魅影安排了这一切。她突 然发现孩子不见了,发疯似 的到处寻找。梅格来到码头 ,内心一片混乱,痛苦之余 她想拉着孩子一起跳海。此 时,魅影和吉瑞夫人赶到, 梅格掏出手枪对准魅影,魅 影力劝她要理智。克里斯汀 也赶到了,看到她,梅格更 是妒火怒烧,失去理智向她 开枪,魅影扑到克里斯汀身 旁,深情地抚摸着心爱的人 的脸庞。经历了这一切的古 斯塔夫仿佛长大了,他在魅 影身边跪下,轻轻地摘下魅 影戴着的面具,久久地凝望 着自己生父的眼睛…… 听完全剧音乐后,我有 些激动。一方面该剧情节颇 为离奇感人,另一方面,韦 伯在音乐上的确花了心思。 新剧的情调和前作很统一, 虽然也加进了二十世 导语 作为当代最知名的音乐剧作曲家,韦伯的代表作包括《耶稣基督万世巨星》《艾薇塔》《猫》《剧院魅影》等多部成功之作,其中的经典选段《回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等,早已风靡全世界,突破了舞台表演的范畴,成为流行文化中的标志性符号。他的音乐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更在商业上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功,那些精彩的表演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演出。 这位自诩为完美主义者的音乐大师,将摘下面具,跨越伦敦西区到纽约百老汇,展露他自己乃至舞台背后的神秘。 后记 音乐剧、翻译和这本书 “音乐剧”这三个字,在 当今中国不少地方,已经不 算陌生了。一些艺术类专科 学校,都开办了音乐剧专业 或者课程,甚至有青少年艺 术培训机构也趁势推出以音 乐剧为名义的课程售卖,引 得一些家长趋之若鹜。对音 乐剧从业者来说,当然对此 喜闻乐见,可是让我们皱眉 头的是,即使一些看似专业 的机构组织,对音乐剧的了 解,还是有不少误解,从而 引发了不少误导。 比如不少人认为音乐剧 是歌剧的演化品种,甚至跟 歌剧混为一谈,其实并非如 此。简单来说,歌剧讲究的 是声乐技巧;音乐剧讲究的 则是戏剧表演。要具体分析 ,估计要给本书增加几十页 篇幅。这里就先分享一个业 内小“八卦”吧。 无论是给音乐剧演员培 训、做工作坊(也叫“试排” ),或者是正式排练过程中 ,遇到演员的音域和声乐技 巧都可以胜任,却依然没法 把一首歌曲演绎到位的情况 时,有经验的音乐总监或声 乐指导,会对演员说:你先 用你平常说话的音色风格, 把歌词念几遍,念顺了再唱 唱看。 这是因为不同于歌剧要 求演员必须用被称为“美声” 的音色来演绎歌曲,音乐剧 要求以符合角色设定和场景 需要的音色风格来演绎。于 是乡村、摇滚、重金属、民 谣、迪斯科、爵士,甚至嘻 哈,在音乐剧的舞台上都可 以有一席之地。换言之,歌 剧对音色进行的是异于日常 生活风格的艺术加工;音乐 剧则采用尽量贴近日常生活 风格的艺术处理。 不仅是音色处理,音乐 剧的整体舞台风格都是倾向 于贴近观众的。本书提到的 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 在业内被誉为“音乐剧沙皇” ,他就曾说适合音乐剧上演 的剧院,舞台表演区前沿都 相对靠近观众席第一排,让 观众以尽可能近的距离沉浸 在演员表演的感染力之中, 而不是像传统的歌剧院,有 一个庞大的乐池,把两者远 远地隔开。 所以音乐剧对文本,包 括台词和歌词,也有同样的 要求: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 ,让大家觉得台上的故事以 及人物的命运,和自己息息 相关。绝大部分欧美音乐剧 ,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就是 这么做的——优美酣畅的旋 律所配合的,是带着生活气 息、易于理解和共情、朗朗 上口的歌词。从本书中摘录 的歌词就可见一斑。 因此,我和一些志同道 合的伙伴们,在翻译或译配 国外音乐剧剧本时就很重视 这方面。我们追求的目标, 是要让剧院里演出时的随场 字幕,或者中国演员登台演 绎汉化版国外音乐剧时的台 词、歌词,都能“说人话”。 我们认为,戏剧文本翻译的 目的决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在 外国语言和文化上比观众更 优秀,更懂得原文的精髓, 而是为了让大家能以自己熟 悉的语言文字,直观明确地 感受到创作者想要传递出来 的作品魅力,在欣赏国外引 进的演出,尤其是那些经典 剧目时,用文本引导大家融 入剧情,伴随人物角色一同 体验悲欢离合、跌宕起伏, 而不仅仅充当旁观者。 2018年,英国国立剧院 (National Theatre)版话 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 Time)来华演出。演出方 给了我已经翻译好的汉语剧 本,按说直接制作字幕就行 了。可在对照演出资料校验 了译文后,我发现这版译文 有明显的“字典式”翻译风格 ,并没有充分考虑创作者要 表达的情感主题,也会给不 熟悉英语文化的观众带来理 解上的困扰,更没有顾及现 场观众看随场字幕的客观条 件——剧院现场的字幕屏, 都在舞台的两侧,或者台口 上方,离表演区至少6米, 屏幕尺寸也普遍不大。如果 观众想通过字幕了解剧情对 白,视线就必须移开表演区 ,错过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同时字体大小、字数多少、 字幕翻屏的快慢,都会对观 众能否看明白字幕,带来很 大影响。(一个温馨小贴士 :去剧院看国外引进音乐剧 或者话剧,如果需要通过字 幕了解演出内容的话,切记 不要买头几排的座位,不然 一部戏看完,可能会落下“ 脖肌劳损”的后遗症哦。) 其中有一段是演员们在9 秒钟不到的时间里一人一句 地念出5句英语成语: I am going to sei’iously lose my rag. He was the apple of her eye. They had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We had a real pig 0f a day. The dog was stone dead. 我拿到的译稿是: 我要把抹布丢出去(我 真的要生气了)。 他是她眼中的苹果(她 很喜欢他)。 他们的柜子里有骷髅( 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我的一天是一头猪(我 这一天糟透了)。 这条狗像死石一样(这 条狗死透了)。 根据长年经验,直接这 样做成字幕,一是观众看字 面直译会很容易出戏(有一 句还是错译);二是加了注 释后字数繁多,绝大部分现 场观众不可能在9秒钟里看 完整、看明白,更来不及欣 赏表演。尤其这段台词是塑 造主人公形象的关键之处, 对理解后续剧情影响很大。 所以我把这几句段改为 : 我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情人 书评(媒体评论) 读韦伯爵士这本自传, 感觉如同出席一场盛宴,韦 伯就坐在你旁边,酒至微醺 ,开始讲述他一生的精彩故 事。他幽默、坦诚、经常自 嘲……一点不像一位二十世 纪音乐和戏剧界的传奇人物 。韦伯从英国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爆炸性的流行文化说起 ,分享了他个人的创作源泉 ,并带着我们见证了他早期 的音乐剧杰作《万世巨星》 《艾薇塔》《猫》《剧院魅 影》的诞生,又一幕一幕颠 覆所有的想象,登上世界舞 台的最高峰。 ——费翔,歌手、演员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 成的使命,让一部音乐剧成 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图腾。洛 伊德·韦伯做到了。你必须 相信这是魔法,是天才,是 马尔克斯的文学。正如《百 年孤独》让马尔克斯成为一 个传奇,被喧嚣的二十一世 纪顶礼一样,韦伯的《猫》 《剧院魅影》等剧目让他拥 获与马尔克斯相等的神奇和 荣耀,然后不可避免地被戴 上一层层面具。他在万众瞩 目中变得一团模糊,灯下黑 一样,孤独得没有一个敌人 ,没有一个认得他的人。这 一次,他英勇地摘下了所有 面具,赤子一样,素面仰天 。这是他又一次“神奇的表 达”,接近于无限透明,接 近于伟大。 ——麦家,作家 读自传、回忆录,有如 一窥非凡人物的人生试卷, 在他们从容作答之间,阅读 者可以看到非凡如何被锻造 、卓越如何被打磨,失败又 是如何被对待!韦伯带着浪 漫、严谨、幽默和坚定,游 刃有余地游走于摇滚流行与 殿堂古典之间。 更难得的是,生活里他 又是个罕见的兼备艺术与管 理才情的音乐经营者,推广 、守护音乐剧场文化不遗余 力直至今天!这本回忆录, 书名让人不由得揣测,莫非 魅影就是他内心隐而不宣的 自我?毕竟他自己也说:我 从未觉得一部作品与我自己 如此息息相关。 ——齐豫,歌手 读到音乐剧之王韦伯的 故事,他的成功之路可以用 八个字概括:仰望星空,脚 踏实地。 ——田艺苗,作家、乐评 人 精彩页 序章和开篇 咪咪比我来得更早。 咪咪是一只猴子,是一个直布罗陀来的有点跛足的男高音在1946年夏天送给我妈的,我妈当时对他颇有好感。在那个被供应配给制压得喘不过气的伦敦城里,咪咪和我妈相伴迂回穿行在饱受轰炸蹂躏的南肯辛顿街道,显然是一道颇不和谐的风景。莫莉外婆就在“南肯”那里租了一套莫名其妙就躲过了希特勒的空军轰炸的公寓,跟咪咪、我妈和我爸住在一起。 我亲爱的莫莉外婆来自希曼斯家族,那个家族出过一个叫菲莉西亚的,就是她创作了那首挽歌——《那男孩站在燃烧的甲板上》,害得一个世纪前所有的英国小学生都必须死记硬背这首诗。外婆可不是寻常妇人,这还不只是说她诡异的政治立场:她是名字上就自相矛盾,也没能延续多久的“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党”创始人之一。她有个姐姐,就是大外婆艾拉,嫁了一个混迹于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派的年轻布景设计师,自己还在瑞丁城外——真不是我编的——打理着一间休息站餐厅,专门服务在A4公路上跑运输的卡车司机们,餐厅里还养着些母鸡。 外婆跟一个陆军兵痞子结了婚,然后很快又离了婚,这绝不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女孩儿能做出来的。她跟我说,在蜜月的第一晚,她就把她的结婚戒指摘下来扔进了马桶。不过看起来这个逃兵痞子还是赖了挺长时间的,长到足够给莫莉外婆留下三个孩子,分别是阿拉斯泰尔、薇奥拉,以及最末一个——我妈妈琴恩。最终他和某个自诩为“安娜斯塔西娅公主”的俄罗斯流亡者再婚,之后的事情我就都不知道了。 毫无疑问,外婆的确命不好。她唯一的儿子阿拉斯泰尔在十八岁刚刚离开学校时,就在一起发生在多塞特郡斯沃尼奇的游船事故中溺水身亡了。在写下这几句话时,我的写字台上就摆着一张这位本该是我大舅舅的男生的照片。这件事对外婆的影响极大,对我妈来说更是一记重创。我妈对阿拉斯泰尔有着一份心理上的固着,终身坚称跟他有灵性沟通。有意思的是,我倒觉得她真的跟他联系上了,尽管她至今未能兑现在她临终前寄来的一封信里做出的“在搞清楚沟通的原理方式后会跟我联系”的那个保证。 1938年时,外婆已经是一个爱子离世,还要供养两个女儿的单身母亲,压力重重。兵痞子从来就没有正常地给过她赡养费,所以她不得不变卖了在哈罗山的一栋大房子,搬到SW7区南肯辛顿哈林顿路上的出租公寓里。当我妈结识了一个名字叫威廉姆·洛伊德·韦伯的小伙子后,爱情的花朵就怒放了。他是个水管工的儿子,同时也在战前的皇家音乐学院里拿过奖学金并被寄予厚望。没多久,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也无法阻挡他们举行婚礼。当时我爸的收入几乎为零,这就是他、我妈、我外婆,还有咪咪,都只能蜗居于一室的原因。 欧洲胜利日仅仅两年后,这种战后“四人行”的格局被猝不及防地打破了:我妈怀孕了。咪咪开始变得神经质,一边令人毛骨悚然地嚎叫,一边情绪激动地攻击我妈的肚子。简言之,咪咪是这世上头一个讨厌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 于是大家决定必须毫不迟疑地以快马加鞭的速度,把咪咪请出南肯辛顿的住所。然后到了1948年3月22日,我又把这里的住户总数恢复到了四。 快进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岁月里,哈林顿路哈林顿大楼10号公寓给“波希米亚人”里的“亚(文化)”字赋予了新的含义。1967年,这套公寓的居住人口达到顶峰时,共计有莫莉外婆、我妈、我爸——加上他那架巨硕的教堂电子管风琴、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大奖的钢琴家约翰·里尔、蒂姆·莱斯、我的大提琴手弟弟,还有我。10号公寓位于一座维多利亚风格大厦的顶层,电梯偶尔能正常使用,5不过大多数时候你还是得靠楼梯才行。街上的交通噪音喧嚣震天,不过我怀疑邻居们未必觉得有影响,我们家不停爆出来的各种音乐声响也不过如此吧。 有一天下午,蒂姆·莱斯跟我一起离开我家这个杂耍场,沿着楼梯往下走的时候,朱利安正在练习大提琴。楼下那套公寓里有人探出身子来,跟我们发了通牢骚。 “你们家那个弹钢琴的我还能忍。”他气呼呼地说,“可是那个双簧管就吹得太要人命啦!”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