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心理叙事”是一套系统的戏剧创作方法,本书将“心理叙事”作为一种现代戏剧创作理论予以提出,以表现主义戏剧为研究对象,对其所涉多方面创作技巧进行了研究。在对“心理叙事”的概念、边界给出限定的基础上,本书分别从人物系统和情境建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具有系统性、可操性的“心理叙事”创作理论。 遵循戏剧叙事、戏剧创作中的“心理叙事”到表现主义戏剧中的“心理叙事”的理论逻辑顺序,本书认为“心理叙事”是以人的深层心理活动为内容,将主人公的心灵从起点走到终点的完整转变过程作为叙事线索的创作方法。 作者简介 焦资涵,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戏剧编剧艺术研究方向,艺术学博士。师从陈小玲教授(中国话剧奖“金狮奖”获得者、瑞典皇家剧院邀请演出的第一位亚洲女性剧作家)。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戏剧编剧理论,编剧学理论。在核心期刊发表戏剧创作研究文章多篇,参研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编剧创作豫剧话剧《豫声悠扬》、话剧《陈酿》、小剧场戏剧《梁祝》、音乐剧《红旗渠的故事》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表现主义戏剧中的“心理叙事” 第一节 戏剧叙事 第二节 戏剧创作中的“心理叙事”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概况 第四节 表现主义戏剧“心理叙事”概览 第二章 表现主义戏剧“心理叙事”中的人物系统 第一节 “超级一号人物”与“单向性人物群体”的概念 第二节 心灵的主调——表现主义戏剧“心理叙事”中的“超级一号人物” 第三节 心灵的映照——表现主义戏剧“心理叙事”中的“单向性人物群体” 第三章 表现主义戏剧“心理叙事”中的情境建构 第一节 表现主义戏剧中情境的特点 第二节 梦幻的引入——对表现主义戏剧“心理叙事”中情境的拓展 第三节 梦幻的作用——为表现主义戏剧“心理叙事”构建特殊的情境 第四章 “心理叙事”作为戏剧创作理论的价值 第一节 中国话剧对“心理叙事”创作方法的借鉴 第二节 “心理叙事”对戏剧创作的启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导语 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较为集中地使用“心理叙事”进行创作的有两个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这两个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为话剧中的“心理叙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本书以洪深的《赵阎王》、曹禺的《原野》、白薇《琳丽》以及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为例,分析总结其使用“心理叙事”创作方法的成功经验,并分析其在技巧和手法方面的创新,以及自我心灵的独特民族性表达。 本书立足于现代戏剧的研究视野,在尝试引入现代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研究方法的同时,还使用了谭霈生戏剧理论对表现主义戏剧的情境建构进行了分析。在“心理叙事”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涉及叙事学的一些角度和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