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的品格》从近年来所研究的党和人中,选取了21位有关情操修养的理论与实践的活动片断,包括中国的领袖人物、人民解放军元帅和少数大将等。每篇分为四部分:部分是主人公情操修养经典提要,第二部分是主要经历,第三部分是情操实践,第四部分是历史评说。这样设计篇章结构,力求做到:通过部分介绍,使读者大体了解主人公情操修养的主要内容;通过第二部分介绍,使读者大体了解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通过第三部分介绍,使读者深入了解主人公的修养实践和人格魅力;通过第四部分介绍,使读者了解主人公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影响,从伟人的人生实践中进一步感受革命修养的伟大力量,从中受到教益,增长智慧。
作者:王尧,法学研究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研究方向为民主革命时期党史。参与了《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图画读本》、《高层决策60年》、《科学社会主义疑难问题新解》等书的编写。主要著作:《毛泽完胜蒋介石》《危机处理中的领袖们》《蒋介石与合作岁月》《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等。
序言
第一编
谁赢得人民,谁就赢得未来
学不成名誓不还
愚公移山为人民
团结——批评——团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要立大“志”,不要存大“已”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永远不脱离群众并帮助他们
历史是人民写的
坚持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品格
“对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员党性
处理与领袖、群众、亲友关系中的人格魅力
要革命的跟我走
政治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和矢志不移
是非原则:坚持真理,求真、求实、求是
治军原则:党指挥枪,勇敢加技术
党性原则:善于团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任弼时: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
勤奋成就“青年亲密的导师”
奋斗不息的“骆驼精神”
视“名誉为第二生命”的革命者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一百年不动摇”的坚定意志
“三落”能“三起”中的乐观主义因素
终生不返乡的人民情怀
陈云:讲真理,不讲面子
探求真理——“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
发展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对待真理——“论事不论脸”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突出素质
坚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表率
带头到线抓落实解难题
第二编
我不能白吃人民的东西
面对民族危难——敢于“横刀立马”
“九死其犹未悔”
与士兵关系——“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拒他的宣传——“我不过是路线的追随者和执行者”
遭遇磨难之后——“不要因为我给他们留下什么牵连”
做“中国的布尔什维克”
做“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多次丢官,信念弥坚
“治军必先治校”,不计个人得失,主动请缨办军校
怕死不革命
“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中的非员总指挥
挫败张国焘的阴谋,顶住的淫威,绝不允许“军权高于一切”
官兵一致,爱兵如子,人格魅力产生巨大凝聚力、战斗力
人民“重生亲父母”
勇改己过,“道歉亲上门”
待人以宽、以信、以诚,“周围是友情”
生活俭朴,“勤俭是吾宗”
重学习、修养:留下历史箴言
有一份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
忠诚令感动:“国有疑难可问谁?”
厚德溶化分歧:“善于团结的楷模”
严师与慈父齐名:“永远干革命”成为留给子女的后遗言
任务重于生命
同张国焘共事五年多,50%不能合作。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严于责己,让功揽过,对红四方面军南下和西路军失败后执行返回陕北的“决议”“抱憾终身”
对部下“教之严,爱之深”,对群众温暖如春,“是帅又是兵”
功劳是大家的,责任是自己的
原则性的分歧必须讨论清楚,工作上的意见分歧不可盛气凌人,个人之间的分歧“和为贵”
“政治食粮和吃饭一样重要”,在危机和困难面前,靠什么鼓舞士气?的方法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
“人是不可以一天没有精神食粮的”,我一辈子从事革命活动,怎么能不知道不关心国家大事呢?
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定向:为人民“矢志共产宏图业”
关键时刻:“吕端大事不糊涂”
伟人暮年:“应向青年寻后继”
第三编
张闻天: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赤心向党,年轻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毕生不悔
淡泊名利,三让“总负责”,被称为“明君”
勤于学习,博学多才,为党留下丰富精神财富
“诲人不倦”的“红色教授”
李先念:不能把成功的事业当成自己私人的家当
为革命发奋学习
为信仰历尽艰辛
为维护真实的历史挺身而出
为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殚精竭虑
杨尚昆:为人民甘当“马掌铁,磨灭方休”
破数万卷书,秘诀在于“精读加速读”
尽“听用”之责:中办的工作必须忠诚和低调
靠清白传家,“廉洁是根本”
粟裕: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
勇于探索,百战百胜
忠诚为国,三次直陈
淡泊名利,三次让贤
黄克诚:写历史人物,要学司马迁
不盲从,不苟同,勇于坚持真理
不谋私,不懈怠,对党赤胆忠心
不居功,不擅权,终始谦虚谨慎
第一编
谁赢得人民,谁就赢得未来
经典语录
☆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这个工作决不是痛快一时,乱打一顿,所能奏效的。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我赞成有些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
主要经历
汉族,1893年12月26日生,湖南湘潭人,原字咏芝,后改润之。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出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在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被选为中央局成员,任中央局秘书,首次进入中央领导层。“八七会议”后,作为中央特派员领导湘赣边秋收,创建工农革命军师,在井冈山创立了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1月,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宣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式确立。1931年11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他在红军和的领导地位。1936年12月至1976年9月,任中央。1945年4月至6月,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思想被确定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央人民主席。是第六届主席、处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主席,政协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著作有:《选集》《文集》《建国以来文稿》《外交文选》《诗词》等。
情操实践
学不成名誓不还
童年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虽然是农民,但有一个开馆教书的舅舅,这使有机会较早地接受一些新知识。1902年,在9岁时,正式入私塾读书。天资聪颖的很快读完了《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之道》《大学》等儒家经典。学问不深的老师以出对联、背书难为,都被他轻松应对。1904年秋,转学到关公桥私塾。不到半年,再次转学。然而,老师所授的课程仍然不能满足他饥渴的求知欲。于是,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被视为“杂书”的《精忠传》《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书对培养对英雄的崇拜,激发他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使命感,产生了重要作用。的同窗好友邹普勋回忆起时说:“他读书时,十分认真,特别是善于独立思考,经常在书上打圈点,写批语。他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非常强,除了老师授的经书外,还喜欢看《水浒》《三国演义》等小说。”龙剑宇著:《与蒋介石的人生道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2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知识增多,越来越感到私塾教育不能适应他的求知欲望。1906年,他在井湾里私塾呈毛宇居老师诗一首: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龙剑宇著:《与蒋介石的人生道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9页。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四年后,所渴望的新生活终于来到,他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行前,他曾抄诗一首送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表达了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
走出韶山冲的,果然如鱼得水。1912年上半年,他读了《资治通鉴》中一则“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讲的是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准备实行变法。变法令公布之前,为了展示朝廷的决心,获取公众的信任,就贴出告示:凡能把“三丈之木”从国都市南门搬到北门者重奖“十金”。搬一段木头能得到这样的重赏,这使很多人不敢相信。于是,朝廷又下令:“能徙者予五十金!”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结果,有一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三丈之木”从国都市南门搬到北门,朝廷果真“辄予五十金”。“徙木即赐”,让人们亲眼看见并且相信朝廷颁布的任何命令都是要执行的,从而为变法实行新政作了思想准备。
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不深奥,但却运用他所知道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和当时世界上崇尚的民主、法制等比较先进的治国理念,与这则故事联系起来,写了一篇寄托着他的远大抱负的天下奇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全文如下: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此文虽然只有400多字,但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借鉴美国等西方法制国家理念,提出了救国安邦的思路,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利国福民”的改革抱负。文章切中时弊,道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国民之愚”“民智黑暗”,高当局未能唤醒民众、开启人们参与政治和追求幸福的热忱。国文教员柳潜看到此文后,十分高兴。1912年6月28日,柳潜将此作评为100分的满分,批示:“传观”,并作了很长的评语。评语说:此文:“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柳潜将此作评为100分,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后人无法得知,但他评价“自是伟大之器……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则体现了他的“目光如炬”,有先见之明。后来果然如他预见,“力能扛鼎”,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