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医执业医师第一阶段考试精讲——医学基础·人文分册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作者 | 关晓伟,韩曼,朱大诚 编 |
出版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医执业医师阶段考试精讲:医学基础·人文分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精讲系列之一,依据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大纲进行编写。书中涵盖该考试要求的医学基础和人文知识学科的全部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等7个学科。全书的篇章顺序编排与教材一致,采用图表形式,条分缕析地总结梳理考试知识点和易考点,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书中层次清晰,语言精炼,便于速览识记核心考点。适于参加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阶段考试的考生备考使用,也可满足中医院校中医、养生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使用。 目录 篇解剖学 章绪论/1 第二章运动系统/1 概述/1 节骨学/2 第二节关节学/5 第三节骨骼肌/7 第三章消化系统/9 概述/9 节口腔/9 第二节咽/10 第三节食管/11 第四节胃/11 第五节小肠/12 第六节大肠/12 第七节肝/13 第八节胰/14 第九节腹膜/14 第四章呼吸系统/15 概述/15 节鼻/15 第二节喉/15 第三节气管与支气管/16 第四节肺/16 第五节胸膜/16 第六节纵隔/17 第五章泌尿系统/17 概述/17 节肾/17 第二节输尿管/18 第三节膀胱/18 第四节尿道(女性)/18 第六章生殖系统/18 概述/18 男性生殖系统/19 节男性内生殖器/19 第二节男性外生殖器/20 第三节男性尿道/20 女性生殖系统/20 节女性内生殖器/20 第二节女性外生殖器/21 第三节乳房/21 第七章循环系统/22 概述/22 节心血管系统总论/22 第二节心/22 第三节动脉/23 第四节静脉/25 第五节淋巴系统/27 第八章内分泌系统/27 概述/27 节甲状腺/27 第二节甲状旁腺/27 第三节垂体/28 第四节肾上腺/28 第九章感觉器(视器、前庭蜗器)/28 节眼球/28 第二节眼副器/30 前庭蜗器/30 概述/30 节外耳/31 第二节中耳/31 第三节内耳/32 第十章神经系统/32 概述/32 节脊髓/32 第二节脊神经/33 第三节脑干/35 第四节小脑/36 第五节大脑/36 第六节脑神经/37 第七节内脏神经/38 第八节神经传导通路/38 第九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39 第二篇生理学 章绪论/41 节生理学的研究内容/41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41 第三节机体的体液、内环境与稳态/42 第四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42 第五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4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3 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43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43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44 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45 第三章血液/46 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46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46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47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48 第四章血液循环/48 节心脏的泵血功能/48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50 第三节血管生理/52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4 第五章呼吸/56 节肺通气/56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57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58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59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59 节概述/59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60 第三节胃内消化/60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61 第五节大肠的功能/62 第六节吸收/62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63 节能量代谢/63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63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64 节肾脏的功能结构和血液循环/64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65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65 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66 第五节排尿活动/66 第九章内分泌/67 节下丘脑与垂体/67 第二节甲状腺/67 第三节肾上腺/68 第四节胰岛/69 第十章生殖/70 节男性生殖/70 第二节女性生殖/70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的功能/71 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71 第二节突触传递/71 第三节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72 第四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73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74 第六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76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76 节视觉器官/76 第二节听觉器官/77 第三节前庭器官/78 第三篇病理学 章疾病概论/79 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79 第二节病因学/79 第三节疾病的经过及转归/80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80 概述/80 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81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82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83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84 概述/84 充血/84 第四章炎症/88 概述/88 节概述/88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88 第三节急性炎症/90 第四节慢性炎症/92 第五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92 第五章肿瘤/93 概述/93 节肿瘤的概念/93 第二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93 第三节肿瘤的基本特征/94 第四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94 第五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及良恶性 肿瘤的区别/95 第六节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96 第七节常见肿瘤举例/96 第六章缺氧/97 概述/97 节缺氧的概念/98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98 第七章发热/99 概述/99 节发热的概念/99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99 第三节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100 第八章应激/100 概述/100 节应激原与应激分期/100 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101 第九章休克/102 概述/102 节休克的概念/102 第二节休克的原因和分类/102 第三节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103 第十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04 概述/104 节动脉粥样硬化/104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105 第三节高血压/105 第四节慢性心瓣膜病/106 第十一章呼吸系统疾病/107 概述/107 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7 第二节肺炎/108 第十二章消化系统疾病/110 节慢性胃炎/110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110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111 第四节肝硬化/112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113 节肾小球肾炎/113 第二节肾盂肾炎/115 第十四章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116 糖尿病/116 第十五章常见的传染病和 寄生虫疾病/117 节结核病/117 第二节伤寒/118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119 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20 节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20 第二节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120 第三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121 第四节药物与受体/121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22 节药物的跨膜转运/122 第二节吸收/122 第三节分布/122 第四节代谢/122 第五节排泄/123 第六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23 第三章胆碱受体激动药/124 节乙酰胆碱/124 第二节毛果芸香碱/124 第四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125 节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125 第二节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125 第三节胆碱酯酶复活药/126 第五章M胆碱受体阻断药/126 阿托品/126 第六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27 节α受体激动药/127 第二节α、β受体激动药/128 第三节β受体激动药/129 第七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29 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29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30 第八章镇静催眠药/131 节苯二氮类/131 第二节巴比妥类/132 第九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32 节苯妥英钠/132 第二节卡马西平/133 第三节苯巴比妥、扑米酮/133 第四节乙琥胺/133 第五节丙戊酸钠/133 第六节硫酸镁/134 第十章抗精神失常药/134 节抗精神分裂症药/134 第二节抗抑郁症药/135 第十一章镇痛药/136 节吗啡/136 第二节哌替啶/137 第三节纳洛酮/137 第十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137 节共性药理作用/137 第二节常用药物/138 第十三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139 节强心苷类/139 第二节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140 第三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40 第四节利尿药/141 第十四章抗高血压药/141 节利尿药/141 第二节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141 第三节钙通道阻滞药/142 第四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42 第五节作用于中枢部位的交感神经抑制药/143 第六节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143 第七节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143 第十五章抗心绞痛药/143 节硝酸甘油/143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44 第三节钙通道阻滞药/144 第四篇药理学 第十六章利尿药与脱水药/144 节速效利尿药/144 第二节中效利尿药/145 第三节弱效利尿药/145 第四节脱水药/146 第十七章消化系统药/146 抗消化性溃疡药/146 第十八章呼吸系统药/146 平喘药/146 第十九章血液系统药/147 节抗贫血药/147 第二节抗凝血药/148 第三节止血药/148 第二十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148 节糖皮质激素类药/148 第二十一章降血糖药/150 节胰岛素/150 第二节口服降血糖药/150 第二十二章人工合成抗菌药/152 节喹诺酮类/152 第二十三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152 节青霉素类/152 第二节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153 第三节头孢菌素类/153 第二十四章大环内酯类及林可 霉素类抗生素/154 节红霉素/154 第二节林可霉素类/155 第二十五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55 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作用/155 第二节常用药物/156 第二十六章抗结核病类药/156 节异烟肼/156 第二节利福平/156 第三节乙胺丁醇/157 第五篇医学伦理学 章绪论/158 节伦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158 第二节医学模式与医学目的/158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58 概述/158 节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59 第二节祖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159 第三节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59 第四节生命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159 第三章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160 节功利论/160 第二节义务论/160 第三节德性论/161 第四节人道论/161 第四章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162 节医学道德原则/162 第二节医学道德规范/163 第三节医学道德范畴/164 第五章医患关系道德/165 节医患关系概述/165 第二节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166 第三节医患冲突与沟通/167 第六章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167 节临床诊治工作的道德特点与道德原则/167 第二节临床诊治工作的道德要求/168 第三节临床治疗工作的道德要求/168 第四节临床某些科室的道德要求/168 第七章医学科研工作的伦理要求/168 概述/168 节医学科研工作的伦理准则/169 第二节医学人体试验工作的伦理/169 第八章器官移植伦理/170 概述/170 节器官移植的作用和价值/170 第二节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170 第九章生殖伦理/171 概述/171 节生命伦理观/171 第二节人工辅助生育伦理/172 第三节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172 第十章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172 节临终关怀伦理/172 第二节死亡伦理/173 第三节安乐死及其伦理分析/173 第十一章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174 概述/174 节医学道德评价/174 第二节医学道德教育/175 第三节医学道德修养/175 章卫生法概述/176 节卫生法的概念和渊源/176 第二节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176 第二章卫生法律责任/177 节卫生民事责任/177 第二节卫生行政责任/177 第三节卫生刑事责任/178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78 节执业医师的概念及职责/178 第二节医师资格考试制度/178 第三节医师执业注册制度/179 第四节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180 第五节《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81 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82 节概述/182 第二节医疗机构药剂管理/182 第三节药品管理/183 第四节药品价格管理/184 第五节药品监督/184 第六节《药品管理法》规定的相关法律责任/184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86 节概述/186 第二节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186 第三节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188 第四节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89 第六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91 节概述/191 第二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192 第三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192 第七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93 节概述/193 第二节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193 第三节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194 第四节医疗事故的处理与法律责任/195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197 节概述/197 第二节中医药服务/197 第三节中药保护与发展/198 第四节中医药人才培养/200 第五节中医药科学研究/200 第六节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200 第七节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201 第六篇卫生法规 第九章《献血法》/201 节概述/201 第二节无偿献血/202 第十章《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3 节概述/203 第二节疫苗接种/203 第三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203 第四节法律责任/204 第七篇医患沟通技能 章绪论/206 节医患关系与中医医患关系的特点/206 第二节中医学对医患沟通问题的认识/206 第三节中医医患沟通的特点与意义/206 第二章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207 节医患沟通中的公共关系学基础/207 第二节医患沟通中的心理学基础/207 第三节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基础/208 第三章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208 节以人为本/208 第二节平等/209 第三节尊重/209 第四章医患沟通中应具备的人文素养/209 节道德素养/209 第二节职业素养/210 第三节共情/210 第五章医患沟通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211 节概述/211 第二节医疗活动中患者的权利/211 第三节医疗活动中患者的义务/211 第四节医疗活动中医师的权利/212 第五节医疗活动中医师的义务/212 第六章中医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方式方法/212 节中医医患沟通的内容/212 第二节中医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212 第七章询问/213 节询问的概念与基本原则/213 第二节询问技能/213 第三节不同医疗场合的询问步骤/214 第四节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14 第八章倾听/214 节倾听的概念与基本原则/214 第二节倾听技能/215 第三节特定人群、特殊情况下的倾听技能/215 第四节倾听的误区及解决办法/216 第九章医疗告知/216 节告知内容/216 第二节告知技巧/217 第三节不同环节与场合的告知/218 第四节跨文化告知/218 第五节特殊对象的告知/219 第十章接诊流程/219 节接诊前的准备/219 第二节接诊初期的导入/219 第三节接诊中期的询问与倾听/220 第四节接诊后期的结束方式/220 第十一章病历书写技能/220 节病历与病历书写/220 第二节病历书写技能/221 第十二章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221 节患者家属行为干预对医患关系的影响/221 第二节接诊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能/221 第十三章医疗团队间的沟通技能/222 节医生与医生/222 第二节医生与护士/222 第三节医生与医技人员/222 第四节医生与行政管理人员/223 第五节医生与后勤保障人员/223 第十四章非语言沟通/223 节非语言沟通的含义、特点及作用/223 第二节非语言沟通的形式/224 第三节非语言沟通的运用/2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