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中自有山河(精)/日知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谭徐锋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学林剪影、书海拾贝、人生逆旅三个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学林掌故,如章士钊、傅斯年、钱穆、张荫麟、林徽因、饶宗颐等,也有对一些学者的追念,如刘志琴、刘浦江等;同时还有作者策划选题、编辑图书、阅览图书过程中的评论,其中以明清史、近代史相关图书为主;此外,还有作者在从事编辑工作中的个人感悟及人生经验,有对个人经历的追述,如《金庸,曾经如此真切地启发过我的童年》,也有对自己主持编辑新史学书系的随想。 作者简介 谭徐锋,1981年10月生于重庆垫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资深出版人,历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晚清民国政治史、文化史与知识分子史,从事近代中国文献整理,兼及传统书画鉴赏。收集整理有《蒋百里全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黄尊三日记》《蒋廷发近代史合集》,先后在《人文杂志》《二十一世纪》《社会科学研究》《中国书法》《中国图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博览群书》《三联生活周刊》《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经济观察报》等发表论文、书评、随笔数十篇。 目录 自序 学林剪影 一枚清末全家福的前尘往事——垫江任氏家族史迹发微 章士钊与鲁迅的一段公案 亦儒亦侠亦风流——章士钊的社会交往 傅斯年:以五四为坐标 傅斯年生命的最后一刻 钱穆的人生观 钱穆静坐养生 张荫麟情史 作为朗读者的林徽因 金陵大学教育的过人之处 饶宗颐:孤独的君子 一颗热烈而圣洁的心灵——敬悼刘志琴老师 向死而生的通人之路——怀念乡先辈刘浦江老师 想象近代中国的精神史 书海拾贝 焦灼的盛世与变革 逼近明清之际的全球史 雍正帝的发明 泅渡十九世纪的历史之海 重构民史的有益尝试 小茶馆大世界——对抗与递嬗中的成都记忆 是梁任公传,更是时代之书 从宋案看民初政治 另一种北洋叙事 重回江南沦陷时 弱国外交官的悲喜交集 战后东北接收:由困局到残局 五四之子傅斯年 从浙江潮到民国风——《蒋百里全集》出版前言 捕捉史家与时代的多重记忆——《章开沅口述自传》书后 读书人的气与场 人生逆旅 金庸,曾经如此真切地启发过我的童年 兴趣不能当饭吃吗? 桂子山上好读书 消逝的匠人消逝的农村 四十随想 什么人适合做编辑 从兴趣到志趣——青年编辑招聘之我见 新史学品牌的过去与未来 序言 少年时的抱负很多,僻 处乡村,能见之于实行的唯 有作文。 拜“文革”大力提倡鲁迅 所赐,川东小县城甚至小镇 书摊上也可以很容易买到其 作品的旧书,单行本,选编 本,几毛钱一本,所以最早 正式大量读的是迅翁。课余 ,假期,加上课本选的鲁迅 作品,不可谓不多,可是各 种版本翻来覆去,终究觉得 不合自己的脾胃,本来应该 很好玩的《两地书》没想到 也那么尖刻。迅翁是文章家 ,不容抹杀,然而夹枪带棒 的文章太多,可能有读者觉 得过瘾,在我却偶感面目可 憎。他少年际遇相当不如人 意,加上家国之变,无疑影 响了其文风。鲁迅作品是否 适合小学生、初中生阅读, 其实相当可议。少年人的心 田,可以多一些温润与美好 ,因为此后人生不平之处尚 多。 直到初中毕业那个暑假 ,那是一个中雨的午后,淅 淅沥沥中,从亲戚家借得一 册汪曾祺的《晚饭花集》, 尽管是短篇小说集,我却是 当文章来读的,文字的温润 ,那种江南水乡的气韵,一 下子攫住了少年人的心。当 时因为读了不少文学作品, 比如黄源深先生译的《简· 爱》,甚至耽搁了准备垫江 中学入学资格的选拔考试,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学六年从容地在垫江一 中度过,这让我有足够时间 与宽松心态在图书室读书。 顺藤摸瓜,高中时代又 将有相似之处的沈从文、周 作人甚至孙犁都找来闲翻, 手头一本周作人的《雨中的 人生》购于路边冷摊,已经 读过多遍,至今随我南来北 往。知道了自己的喜好,可 以说是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 ,尽管这与川东人的脾气火 爆快人快语不见得相符。 后来,有幸进武昌华中 师范大学念历史,不少老先 生是以文章好著称的,比如 钱基博先生以博通集部名扬 天下,张舜徽先生文字简洁 ,章开沅先生中学时代就被 人称作“小鲁迅”,各具擅场 。我个人的体会,作为学者 ,可能需要具备几副笔墨, 而不仅仅是写学术论文而已 ,这样的话,可以让人生与 学术都更加鲜活,也更利于 传播,开沅先生的随笔与演 说就引人人胜,我时常以为 老辈学人的道德文章不应该 为人忽略,因为他们身上的 功力与魅力是一笔值得不断 回味的宝藏。 这当然是我们很久远的 传统,随便打开任何古人的 文集,其中的文章类别,都 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有一个 演变的脉络,只是到了现代 ,尤其是当代,尽管我们阅 读与写作的条件更加便利, 可是似乎越来越不太知道怎 么写文章了。文章的写作当 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根子 在于思想问题,一个不太愿 意思考的人,文章水准相当 值得质疑。 除了少年时胡乱体会的 文字趣味,时间逐渐让我认 识到,文章的气也是极为要 紧的,这是读韩愈的文字得 来的收获。韩文公,不少人 觉得过于强调文以载道,其 实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后人 的附会成分更多一些。他老 先生的文字,无论大小,无 论是否游戏笔墨,都有一股 子凌然不可侵犯的豪气,横 亘于胸中,吐露之时,让人 可以想见其为人,道学气反 而不那么多。 再读宋人文集,尤其是 我们乡贤苏东坡,其中就有 了不少禅味,文字越发巧妙 ,其中《记承天寺夜游》就 是典范,方寸之内,看似波 澜不惊,其实跌宕起伏,余 音绕梁。现在一些文章越写 越长,我倒是觉得如能短小 精悍,其实更妙,不仅仅是 节省读者的时间,也是体现 写作者的思考力。在信息化 时代,如何提供更有浓度的 信息,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当 务之急。 此次应浙江古籍出版社 况正兵兄之约,将既有的书 评与随笔筛选一过,收为一 册,大致分为三辑:学人侧 影、书评序跋、个人经历, 大致都与书关联极大。发表 时,多少有所删节,此次一 并恢复,并改正错字,适当 润色。 这些篇什卑之无甚高论 ,但是力求言之有物,有不 少看法,更是有着自己的心 绪在里面,也许浅薄,但却 言者有心,下笔时常带感情 。不少师友是力主谨慎,尽 量少发言的,不过我倒是觉 得,不说白不说,说了不白 说,这也许什么也改变不了 ,但却可能重塑小我与周边 的文化品格。 自2007年夏滥竽出版界 以来,除了书籍和学者,似 乎没有更熟悉的景致了。这 些书籍,以及终身与书打交 道者,不少已经成为逝者, 有幸与他们结识,其中的声 光与风骨,构成了当下中国 难得的文化景观,这其中不 少行迹与学术已内化为身心 的一部分,若隐若现。 所收文字曾刊发于《中 国书法》《光明日报》《中 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 《经济观察报》《北京晨报 》《生活月刊》《澎湃新闻 》《中国民商》等处,得到 了张焱、李峥嵘、王洪波、 陈辉、雷剑峤、朱天元、肖 海生、饶佳荣、张中江等朋 友的鼓励与支持。文章编排 ,况正兵兄提供了宝贵建议 。王余光老师、罗新老师、 苗润博兄、徐晓红师妹提供 了部分照片。谨此致谢。 这些篇什的撰写,要感 谢家人的悉心照料,所以才 有闲工夫。尤其是内子夏荔 近二十年来的宽容,这些文 字如有一丁点儿贡献,都要 归功于她对一个书呆子的无 限理解。犬子顿顿的成长与 这些文字如影随形 导语 时代变革太剧烈了,其中的吉光片羽,值得悉心保存。这是一个学术出版人和近代史研究者的十余年足迹。大致分为三辑,学人侧影,书评序跋,个人经验。其中涉及的对象,不少已经隐入历史,作者尝试为他们绘像,让那些嘉言懿行能够保存下来。书评则尝试寻觅著述的初衷,将其贡献一一表彰,让读者知道其微妙之处。所谓经验之谈,则围绕多年读书、出版记忆,力求言之有物,对后来者有些许助益。 本书是著名出版人谭徐锋的学术随笔集。 精彩页 一枚清末全家福的前尘往事 ——垫江任氏家族史迹发微 20世纪,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都是大动荡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各地大大小小的战乱,带来无穷劫难,对于个体而言,是辛酸乃至肉体的破灭;对于图籍而言,则是灰飞烟灭。这张重庆垫江任氏摄于清末的着色全家福,有幸在苦难之后,历经百二十年,重见天日,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前尘往事。 从浙北到川东:任氏家族的迁移轨迹 任鸿隽祖籍浙江归安县(今湖州)菱湖镇,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陷杭嘉湖地区,为避战乱,任氏开始外迁。 1863年,乃祖任轶才率全家到成都,投靠其叔祖父任秋苹。 1872年,乃父任章甫举家移居垫江,纳粟为官,长期担任垫江典史,1902年殁于任上。1886年,任鸿隽出生于垫江。 相对于作为湖州府首县的归安,垫江僻处川东、文物凋零,远不能相提并论,加上任章甫一直保留着家乡口音,念兹在兹的依然是浙江的故乡,任鸿隽尽管生长于垫江,且已习于说四川话,但是对于江南故土的思念却相当浓烈。任鸿隽后来在上海中国公学念书时,急切地与同学回归安寻根,却发现老屋已不知着落,“山河依旧,人民已非”,“此地名为故乡,实则关系都绝,余惟先茔一事则不可了然”,甚至祖坟也已无法辨识。 那种怀乡的冲动与热烈,一旦遭遇魂牵梦绕之地的萧条,两造之间的落差,使得一贯温和的任鸿隽,在给兄长的家书中也不由得带些火气,“吾欲为不孝之言,以为祖宗累人也”。 任鸿隽后来赴日本留学,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是同盟会骨干成员,与吴玉章、熊克武等成为知交。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与其弟弟任鸿年参与很多民初政治的谋划。任鸿年愤于“二次革命”的失败,在杭州投水自尽,海内外一时以为国殇。 革命成功,然而任鸿隽放弃优厚的待遇,依然决定赴美留学,以学问贡献于新造之民国。后与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与赵元任等创办近代中国最大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并与才女陈衡哲相识,后来结为终身伴侣。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并出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与四川大学校长,尽心于民国科学与教育事业。1949年因为当时最高层的挽留,留在大陆,担任“新政协”特邀代表,后将精心培育的中国科学社及其资产捐给国家;其妻子陈衡哲在学术与文化上也独树一帜,夫妇俩在民国教育史与文化史上光芒四射。 然而,任鸿隽在各种回忆录中都未提到这一枚全家福,不知是否由于任氏四兄弟投身辛亥革命,结果老四早逝,老大和老三也中年去世。任鸿隽或许害怕睹物思人,因为任鸿隽晚年就是因为吴玉章往谈辛亥革命旧事,言及乃弟任鸿年,突发脑溢血,后来不治而逝。不过,这一照片的历史确实相当久远。 任章甫于1902年去世,以此推断,照片的拍摄时间不应晚于1902年(光绪二十七年);如联系到任鸿隽生于1886年,从照片中的身形与神色来看,或许在十岁左右,而不太可能是十五岁左右,那么照片很可能是摄于1900年之前甚至是1897年前后;如能确认照片中任鸿隽大姐子女的出生年月,则照片的拍摄时间或许可以精确到某年甚至半年。 在照片的保存者、任鸿泽之孙、任鸿隽侄孙任尔宁看来,根据后来任氏家书推断,这一照片应该出自当时德国驻重庆领事馆人员之手。同一照片保存至今的还有一60厘米长、40厘米宽者,很可能是在上海冲洗,然后带回重庆。 其中的主人公一一羽化之后,这一枚小小的照片却见证了一场场与他们后人息息相关的暴风雨。 暴风雨间隙的着色记忆 1949年底,重庆,解放军大兵压境。 任鸿泽之子任百鹏作为工商实业界头面人物,经过地下党劝说,与其他代表一起过江欢迎大军人城。 1951年,任百鹏被错判误杀,直到1985年才被平反昭雪。其子任尔宁至今认为,此系当时具体操持者企图吞掉任百鹏家产所为,因为任百鹏掌管重庆两大家族任、高两家巨额资产,冯玉祥、张澜、张大干、徐悲鸿等政界、艺术界名流是其家座上宾,任尔宁至今与张澜后人关系匪浅。 任家、高家立即被抄,任尔宁当时才四岁多,“几十个人冲进外公的家里,连木地板都撬起来搜查,我和二姐吓得在床上抱成一团”。任尔宁还记得,大卡车将值钱的东西一车车拉走,甚至连抄家者很少见到的内衣也未能幸免,三十多年后的抄家发还清单上还赫赫在目,只是名贵之物早已不知去向。 “当时家里的古籍书,起码四五十万本。张大干、徐悲鸿等大家的名画,起码几百幅。竹简,起码上万片。”重庆天气潮湿,任尔宁小时候每年都要将这些外公(高显鉴,民国四川教育学院院长,该校为西南师范大学前身)的宝贝翻出来晒晒太阳。抄家往往不期而遇,连绵不断,在任尔宁记忆中,至少不下于十次。 一次次抄家过后,任高两家的房产或上捐政府,或被没收,或被拆迁,住房越来越小,“到目前,我已经搬了十二次家,从大花园到别墅到斗室到地下屋,都是迫不得已的”,任尔宁面对笔者的电话采访,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