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学法则
第一印象效应
一个人给其他人所展现出来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他人对此人的评价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优先效应或首次效应。第一印象影响很大,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第一印象效应最早于1946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提出。阿希曾经做过一个最能说明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张写有六个形容词的表格,每个形容词都描写着假想的一个人的内在特质,然后让被试者说出自己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表格分为两种,一种写着:(1)聪明的;(2)勤奋的;(3)冲动的;(4)吹毛求疵的;(5)顽固的;(6)嫉妒的。另一种所写的六个词语完全相同,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即:(1)嫉妒的;(2)顽固的;(3)吹毛求疵的;(4)冲动的;(5)勤奋的;(6)聪明的。这两种表格分别展示给两组被试者,结果这两组被试者说出的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完全相反,前一组对这个人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而后一组的评价则是消极的——尽管他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的各种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仅仅在于次序的不同,可正是这不同的次序影响了被试者对此人的评价,他们的态度形成都是以首先接触的印象为基础的,即使后面看到了这个人具有相反的特征,也并没能改变他们最初形成的看法。
美国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琼斯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令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成功,然后成绩则持续下降;使另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糟糕,而后则成绩稳定上升,但是就总体而言,两组人员在全部30个测试项目中都成功地完成了15个。琼斯让被试者分别观察了这两组人员完成项目的情况,尽管他们的总体成绩是一致的,可是前面表现好的一组却明显获得了更为优秀的评价,被试者认为这一组人员是有能力的,而另一组则获得了恰恰相反的评价。虽然后面他们表现得很好,但是也没能扭转最初给被试者所留下的糟糕印象。
这两个实验有力地表明了这样的事实,就是人在心理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先效应,最初所产生的看法后来是很难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们在初次会面时,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人们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不自觉地应用第一印象效应。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当官的刚上任的时候,往往会做出几件事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穿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因此根据这些外在信息对一个人进行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有时会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然而,在生活节奏较快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留给他不好的第一印象的人。
将这一效应应用于人际交往中,就是要我们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这又基本体现在衣着与举止两个方面。当然,还有相貌,但是相貌一般是自身所无力改变的,而在衣着和举止方面却可以有意识地表现得好一些。自然,相对于临时的准备,给人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更有赖于平时的修养。这一效应在谈恋爱的时候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女孩不管平时多么刁蛮任性,在与刚结识的异性交往时也要注意表现出乖巧可爱的一面。
第一印象效应对管理者招聘、选拔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既不要因为对方相貌良好、言谈得体、举止优雅就一锤定音,也不要因为对方其貌不扬、不善言谈而白眼相待。要知道,越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越善于用华丽的外表来装饰自己。其实,礼节、外貌与才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以貌取人”,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是非常不可取的。(P1-3)
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福特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现实情况是,很多人汲汲翻阅了无数成功学的书,苦苦尝试了多种道路,却始终敲不开成功之门,所以他们感到彷徨与无助,对这个世界充满困惑: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为什么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变成乌合之众?为什么不称职的官员会制造更多不称职的官员?为什么人总是越赌越输,越输越赌?为什么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容易刺激人们的逆反心理?为什么人们只认第一,无视第二?为什么我们会爱屋及乌?为什么越怕犯错却偏偏会犯错?为什么有时算命先生说得那么准?……世界上到处充满了矛盾和不平衡,而靠个人漫无目的的思考是很难解答这些问题的。
事实上,类似上面所罗列的现象看似复杂,背后却无一不暗含着某种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无数的优秀学者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法则和定律。这些法则和定律,因其在特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具指导意义和实用性,我们称之为金科玉律。它们是哲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千百年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必备的生存利器和成功指南。
正如天有日月星辰,地有江河湖海,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有生老病死。上到月的阴晴圆缺,下到人的悲欢离合,世间万物的运行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人类社会中金科玉律也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人生。它们蕴含在社会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一切。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人士,正是因为深谙这些法则和定律的奥秘所在,加以充分运用,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如果能了解、掌握进而熟练运用这些金科玉律,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一定可以改善际遇,迈向成功。《金科玉律》正是这样一本经典实用、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工具书,书中精选了400多个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经典法则和定律,每个定律包括详尽的定律阐释、发人深思的启示、精彩的案例分析点评以及实用的应用方法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心理学、人类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最深处,揭示社会和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这些金科玉律有的是理性之光,能让我们洞察复杂社会表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破解百思不得其解的社会困局与人生困惑,如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二八定律、木桶定律、路径依赖等;有的是智慧之镜,能让我们看清人性的弱点,理解人类诸多非理性行为的深刻原因,如华盛顿合作定律、破窗理论、羊群效应等;有的是实用的工具,能让我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轻松应对麻烦的人,解决疑难问题,如奥卡姆剃刀定律、杰奎斯法则、沉锚效应等。可以说,每一个定律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了反复验证的绝妙真理。
全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这些金科玉律的思想主旨,条理清晰地解析了运用它们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收获人生智慧。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些经典定律,我们便能掌控自我,选择正确高效的发展之路,迈向成功;更深人地理解情感与婚姻的要义,缔造美满幸福的家庭;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走向卓越;提高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精英或领袖;掌握人际交往的要诀,广交朋友,培养人脉;开拓市场,赢得商机,赚取更多的利润;避免错误,摆脱逆境与困境,转败为胜。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隐藏着一些重要的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它们浓缩了人类智慧的精华,内容涵盖了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真正有价值的宝贵知识,历经时间的洗礼,沉淀为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达夫编著的《金科玉律》汇集了500多个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经典法则和定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心理学、人类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社会和人性本质的东西。掌握它们,并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会让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善自己的处境,迈向成功。
人生处处充满了玄机,懂得一些金科玉律,会让你发现事物的真相,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可以说,每一个定律都是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千百年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了反复验证的绝妙真理,也是我们必备的生存利器和成功法则。达夫编著的《金科玉律》正是这样一本经典实用、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