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从技术哲学的视野,而非新闻传播学的立场,对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重新定位,提炼出“媒介史强纲领”。借助海德格尔、斯蒂格勒等现象学哲学家的洞见,把“媒介”看作存在论的核心概念,把媒介史认作先验哲学的延伸和归宿。在哲学层面重建理论基础之后,本书依次梳理了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翁、爱森斯坦、波斯曼、莱文森等媒介环境学派若干主要人物的思想,从实践层面阐发了媒介史的做法。 作者简介 胡翌霖,男,1985年生于上海,2004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和媒介/技术哲学,著有《科学文化史话》,在报纸、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和书评、学术杂文等近30篇。 目录 章 对媒介环境学的重新定位 一成为传播学的第三学派是好事吗 二传播学学派还是史学纲领 三历史与哲学的双重纲领 四“环境”还是“生态 第二章 媒介存在论 一存在论就是媒介论 二媒介即讯息 三媒介是“人的延伸 四媒介的发现 五将媒介作为媒介反思 六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 七媒介先于媒介的对象 八“介入 九人的媒介性 十媒介是一面镜子 第三章 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 一“……作为 二美诺诘难 三康德重提先验哲学 四三重综合 五滞留的循环 六遗忘与媒介 七历史的轮回 第四章 提出一种媒介史的强纲领 一媒介决定论 二原则一:因果性 三原则二:公正性 四原则三:对称性 五原则四:反身性 六第零原则:实践性 第五章 技术与文明史――芒福德的视野 一技术史作为人的历史 二从技术史中激活文明的可能性 三有机的技术 四城市与历史 五媒介环境学的先驱 第六章 媒介的经济史――英尼斯的“偏见 一媒介史的开辟者 二从交通到交流:经济史到传播史 三偏见:历史和历史学 四正反合:历史的循环 五纸的历史 第七章 媒介的自然史――麦克卢汉的方法 一文学风格还是研究方法 二“自然一史”的四重内涵 三媒介作为环境 四界面的方法 五历史的动因 六存在论的追思 第八章 媒介的革命史――爱森斯坦的实践 一范式就是共同体的媒介环境 二媒介史中的范式革命:口语一书写一印刷 三 自然观、史学与科学方法 四从史学的兴趣出发关注自然 五 自然成为标准的原版 六 自然成为公开的知识 七媒介环境学的实践 第九章 媒介的教育史――波斯曼的立场 一媒介的说教家 二认识论: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 三印刷术:童年的历史 四电视:视觉还是触觉 五电视:疯癫还是生活 六历史与教育 第十章 媒介的进化史――莱文森的批评 一对悲观论者的批评 二谁选择技术 三如何选择技术 四用什么评估技术 五技术的生灭 六玩具一镜子一艺术 第十一章 反身考察――本书的媒介环境 一反身性的自我应用 二网络时代 三汉语写作 四书籍与专著 五论文与期刊 六书写到“字处理 七大学与口语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