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古希腊则是一个哲学的国度,希腊人重视哲学和科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杰名震古今。中东、北非(闪族来自北非)、南亚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的诞生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重视历史。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资治通鉴》的第一个特点是通。它是我国一部编年通史,可以说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数多、年代长。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前夕,凡1362年,含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的历史。全书正文有三百多万字,司马光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对于史料矛盾或记载不清之处,还进行了比较、考订,撰写《考异》三十卷。为了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团队(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前后花了十九年时间。元祐元年(1086)最终定稿,六年后刊行。现在通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加入了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的“注”及有关附录,排印出来有六百万字。 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使得《资治通鉴》的总主编司马光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他编纂这部书,不仅出于自己的喜好和责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得失有关,所以这部书是“奉敕”编撰的。因此,《资治通鉴》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正。不仅符合儒家正统价值观,而且内容通于大道,取材专取事关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原名《通志》。神宗以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 作者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担任汉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特里尔大学客座研究员与教授多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等。著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德国的汉学研究》《唐代家庭与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西文化关系通史》《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资治通鉴启示录》《治术:周秦汉唐经世之道》等。 目录 导论 第一讲 三家分晋 一 智伯覆亡 二 魏国崛起 三 吴起悲剧 第二讲 商鞅变法 一 去魏投秦 二 立信变法 三 商鞅之死 第三讲 纵横捭阖 一 南取巴蜀 二 远交近攻 三 逐客风波 四 破坏人才 第四讲 千古一帝 …… 第五讲 亡秦必楚 第六讲 楚汉之争 第七讲 西汉开国 第八讲 汉武大帝 第九讲 昭宣中兴 第十讲 王莽始末 第十一讲 光武中兴 第十二讲 士风矫激 第十三讲 曹操成败 第十四讲 刘备百折 第十五讲 孙权偏霸 第十六讲 曹魏国运 第十七讲 西晋乱局 第十八讲 南北并立 第十九讲 隋唐霸业 第二十讲 治世明君 第二十一讲 开天治乱 第二十二讲 大唐日落 第二十三讲 五代流光 增订版后记 初版后记 序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 国度,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 烟海。古希腊则是一个哲学 的国度,希腊人重视哲学和 科学,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希腊三杰名震 古今。中东、北非(闪族来 自北非)、南亚分别是基督 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 教的诞生地。与其他国家相 比,中国人最重视历史。在 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 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 要的作品之一。 《资治通鉴》的第一个 特点是通。它是我国最大的 一部编年通史,可以说是大 而通。它篇幅大、字数多、 年代长。全书共二百九十四 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战国初期韩、赵 、魏三家分晋,下迄后周世 宗显德六年(959)宋太祖 赵匡胤建国前夕,凡1362 年,含周秦两汉、魏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各朝的历史。 全书正文有三百多万字,司 马光参考了三百多部著作, 对于史料矛盾或记载不清之 处,还进行了比较、考订, 撰写《考异》三十卷。为了 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和他的 团队(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攽 、刘恕、范祖禹等)前后花 了十九年时间。元祐元年( 1086)最终定稿,六年后 刊行。现在通用的版本是中 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加入 了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的“注” 及有关附录,排印出来有六 百万字。 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 事广为流传,这使得《资治 通鉴》的总主编司马光成为 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他编 纂这部书,不仅出于自己的 喜好和责任感,也和北宋前 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视总结 历史经验得失有关,所以这 部书是“奉敕”编撰的。因此 ,《资治通鉴》这部书的第 二个特点是正。不仅符合儒 家正统价值观,而且内容通 于大道,取材专取事关国家 兴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 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为了 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过程中 ,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原 名《通志》。神宗以该书鉴 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 名“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司马光的经世 情怀,铸就了《资治通鉴》 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经世致 用。全书按时间先后编次史 事,但往往用倒叙、插叙或 总结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 因后果。重要人物逝世,重 大事件的得失,作者会有一 段盖棺论定的评价,或者引 据史书,或者用“臣光曰”的 形式,使纷纭的历史事实与 人物,呈现出系统而明晰的 头绪。它的内容以政治史、 军事史为主,尤其对于战争 的记述,精彩纷呈,充满了 辩证法,借以展示历代君臣 治乱、成败、安危之迹,提 供给阅史者借鉴。写“四库 提要”的馆臣评述《资治通 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 。曾国藩更向人推荐说:“ 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 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为什么曾国藩认为《资治 通鉴》是最好的经世治国之 书呢?因为这部书不光讲道 理,还通权变,即所谓“穷 物之理、执圣之权”。一本 书能讲清楚道理已经难得了 ,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 懂得讲操作,这当然是了不 得。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 通鉴》情有独钟,清朝康熙 、乾隆等帝王也都阅读通鉴 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 (读书笔记)传世。 史书的价值可以从两个 方面评价:一个是史料价值 ,一个是史著价值。作为历 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 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 的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 ,《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 代的阅读鉴赏价值。明清之 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 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 “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 世不可无之书”。清代史家 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 可不兼读《通鉴》。”钱的 意思是《资治通鉴》的取材 多有超出正史之外者。这是 因为司马光的史料选择确实 还参考了正史之外的几百部 著作,并为《资治通鉴》写 了《考异》,对不同的记载 进行考订。钱大昕的评价道 出了《资治通鉴》搜罗史料 求博、考订史实求真的特点 。 《资治通鉴》这部书得 到了后世学者、帝王的交口 称誉。王夫之写过一本《读 通鉴论》,专门对《资治通 鉴》记载的史实进行评点。 王夫之认为阅读《资治通鉴 》,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 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 ,可以知道而乐”。自淑, 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诲人, 就是可以与人分享;知道而 乐,就是知道治国之道、为 人之道、处事之道,而感到 很愉悦、很快乐。所以自淑 、诲人、知道而乐,就是我 们学《资治通鉴》的宗旨, 也是我们读《资治通鉴》要 力争达到的三重境界。 其实,历史就是前人在 应对各种挑战后,给我们留 下的一些经验总结。人生、 民族、国家,都会有不同的 挑战。为了应对这些不同的 挑战,人们相关应对的措施 、应对的办法、应对的智慧 ,所有的成败得失的记录就 构成历史。读史就像看高人 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 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 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我们 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 棋了;我们熟读历史,我们 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道理往 往是抽象的,历史是具体的 。抽象的道理在具体的历史 情境当中,就能使我们明白 权变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