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既不能被笼统地归结为“舶来品”,也不是纯粹的“土特产”。志愿包含了以仁爱为基底的思想和行动,这在我国由来已久。近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志愿理念讲求效率,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慈善、互助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公共责任。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在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何去何从?本书基于青年支教的志愿过程,给出了探索性的解答。
罗婧,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研究上主要以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为切入点,探讨我国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
导论 “土特产”,还是“舶来品”?——中国语境下的志愿服务事业
一 发展的困扰:以支教为例
二 启动、落地和再生产
第一章 受教育的教育者
一 国际视域下的支教
二 我国的支教项目
三 支教者的“双重身份”
第二章 志愿的解读视角
一 “制度-组织-个体”框架下的志愿机制
二 视角整合:过程与结构
三 研究历程与方法设计
第三章 如何“动”起来
一 资源动员的机制
二 可塑的志愿动机
三 “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章 志愿落地的始末
一 互动模式:支教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二 各显身手: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三 多重体验:志愿者在“异乡”的生活境况
四 面对困难:动力、能力与反思
第五章 行动与价值的再生产
一 集体的省思
二 行动的继续
三 使命的养成
四 揭秘常态化
第六章 多方的合力
一 多元力量的支持
二 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七章 仁爱遇上效率
一 技术之辩的盲区
二 重任的相承与分割
三 盘根错节的志愿过程
四 走向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