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安三种茶
提到六安,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安徽省六安地区所产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其实以“六安”为名的茶品还包括“六安篮茶”与“六安骨”,三者分别归属于绿茶、黑茶、青茶(即乌龙茶)等三种截然不同的茶类。而今天市面上炙手可热的“老六安篮茶”,也非产自安徽六安,而是来自安徽祁门县的芦溪与溶口两乡;至于“六安骨”则源自福建安溪。这三种茶品各自发展出不同的传奇。
“六安瓜片”是一种外形与剖开的香瓜片相仿、色泽翠绿的“片形”绿茶,也是绿茶中唯一一种全由叶片制成、不带嫩芽和茶梗的茶品,采摘时间也较其他绿茶稍迟,通常以谷雨前后采制为最佳。
“六安瓜片”外观特别明亮油润,冲泡后香气高扬,茶汤柔软而鲜醇回甘,上品且带有熟栗般的清香。产地包括安徽省的六安、金寨、霍山三县,尤以金寨县齐云山所产瓜片为上品。开汤后,茶香往往雾气蒸腾,又称“齐山云雾瓜片”。
而“六安篮茶”则是用竹篓包覆的黑茶,以“六安瓜片”为基础,先经过杀青、揉捻、晒青、烘干、筛分与撼簸等工序制成瓜片后加重焙火,经过烘焙、夜露、熏蒸等繁复工序,再蒸压放人小竹篓内,装篓后还得再烘一次;完成后仍须贮存至少3年,释放出最佳风味后才可出售。由于贮藏方式与暗陈的色泽都与普洱茶相当类似,因此近代学者多半将其与普洱茶同列为黑茶类,以别于“六安瓜片”的绿茶类。
如同“越陈越香”的普洱老茶,“六安篮茶”也以20世纪50年代以前、私营茶号产制的最为抢手,称为“六安龙团”。其中以“孙义顺”字号最老也最为著名,茶品以竹篓包装约500克后,上面再覆以竹叶,并以长牙签封装,以全干仓贮藏至今。由于陈期多已超过60年,价格也高不可攀。
“孙义顺老六安”可说是所有陈年老茶中包括普洱茶在内,所附“茶票”与“玄机”最多的茶品了。包含面票、底票、内票、茶团内的药票以及一枚如假包换的“秋叶”等五票。显然,早年为了防止仿冒,可说煞费苦心,却仍不敌数十年来的猖獗仿制。内票中“假冒本号招牌男盗女娼”的警告用语,也丝毫不起作用。
“孙义顺六安龙团”大红色的内票上印有“近有冒称本号甚多,凡赐顾者请认秋叶招牌为记,庶不致误”等文字。其中“秋叶招牌为记”始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包装的竹笋叶壳,也有说是指秋茶,待拆开后才真相大白,原来包装内真藏有一枚秋叶,令人莞尔,也不禁赞叹当时遏止仿冒的用心。
明朝闻龙曾在《茶笺》中指出“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而早年“六安篮茶”大多流行于广东,据说也是因为清朝时,有来自祁门的医师在广东佛山行医,由于当地夏季闷热易造成中暑或肠胃不适,医师多以“六安篮茶”代药。消暑解毒的功能更使得六安茶声名大噪。
尽管六安篮茶与普洱茶同样由绿茶紧压,并且后发酵成为黑茶,但由于产地与原料不同,二者无论口感或喉韵皆大相径庭。我手中就藏有友人馈赠的20世纪40年代“孙义顺老龙团”,茶品明显油光十足、黑亮香醇,紧结不松散。迫不及待地剥开冲泡,红琥珀色的茶汤与一般普洱陈茶的枣红色明显有别,且表面泛起明镜般的浓亮油光,入喉后舒扬的茶气与甘醇仿佛渗透至灵魂深处,令人难以忘怀。尤其入口略苦爽后再回甘,待第六泡以后转为甜醇,陈韵更在唇齿之间留下迷人的香气,最能显现“老龙团”无可匹敌的魅力。
至于与安徽六安完全扯不上关系的“六安骨”,则是外观十分罕见、只见茶梗而不见茶叶的“茶梗茶”。缘于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有出口限制,安溪铁观音大多带着茶梗销往海外,如马来西亚等地。茶行收货后先摘除茶梗才贩售,拣下的茶梗不舍丢弃,经过烘焙后,竞冲泡出带有火香的温顺浓醇的茶汤。茶梗加上30年以上的陈化加持,所泡茶汤更具丰姿与熟韵,入口的甜稠与饱满感丝毫不输给“六安龙团”,于是成了深受海外华人喜爱的“六安骨”或称“六安枝”。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口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成茶不必再配上茶梗,“六安骨”也从此消失。目前存留的极少量老“六安骨”,则被当成古董普洱茶般炒作,这应是安溪魏荫当初始创铁观音茶时所未曾料及的吧?P2-5
吴德亮,茶艺家、诗人、作家、画家、摄影家,至今已出版著作共30余本。台湾地区花莲客家人,台湾地区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曾获“很好青年诗人奖”,台湾地区茶协会“杰出茶艺文化奖”等。近年来,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与研究,常不辞辛劳,千里跋涉,找茶、写茶、画茶,被各大媒体誉为“茶叶达人”。现为“多方面艺术家联盟”召集人,台湾地区陶艺学会顾问。
剑及履及的茶故事
生活是个大道场,我一向这样以为,就像夫妻是人生最大的修持一样。比如,吃什么、穿什么、到哪儿去、跟谁相会又怎么谈话等,哪一处可以马虎?然而,大多数人并不重视生活,只重视存活,随俗而行、无可无不可者比比皆是,生命也就如此蹉跎殆尽,错失许多好景致、好机缘。
当然,这样的随俗也有好处:省心省力。在一定的封闭性的价值体系中,相濡以功利、以色欲、以贪嗔,依然虎虎生风。如此种种,倒也肥润爽口,了无遗憾。
但是,依然有人觉得人生不应该如此,要活得生动些、明白些,为此付出的代价也要多一些。其中之一,便是吴德亮。
德亮以茶闻名,显而易见。他似乎为茶而生,而活,而境界。缘定三生,命中注定。
茶事是说不尽的,且看他,举凡饮茶、找茶、茶人、茶景、茶史、茶经、茶乡、茶路、茶餐、茶点、茶窑、茶壶、茶杯、茶瓶、茶罐、茶友、茶疗、茶补、茶诗、茶文、茶馆、茶票、茶书、茶价、采茶、焙茶、老茶、新茶,乃至茶之死、茶之活等,无一不诉诸笔端,真可谓“茶气蒸腾,茶天茶地”。人间岂复有比吴德亮更“茶”者?
数十年前,拙作中曾有《茶道一得》一文,并无新意,只说茶道似有道而无道,喝茶而已,口齿生津便已然大备,何须多事?是因从来就不讲究茶道,更无茶事之想。光顾茶庄,稍贵则望然而去,从来不以品到数万元一斤的比赛茶之类而得意,反倒为了原先所嗜价廉之茶为人炒作至价昂抱憾,渐渐更不顾茶事。饮食一道,固有贵贱。茶之身价有飙至数百万元一斤者,岂能如此走火入魔?真乃去道日远。容我说一句不怕冒犯的话,要惜福啊!自此,但可以饮水终吾身也,与茶相去更远,只肯读读茶诗、茶书而已。
那时,福州有作家聚会,一路听福州朋友大谈当地茶经,以“茉莉香片一斤数万元人民币至数十万元人民币”相告,暗中心惊不已。以我早年经验,茉莉香片是最不善饮茶者的嗜好,依此而观,茶之正道欲寻也难矣。于是闭口不言,悄然而退,以为此生与茶无缘矣。
是夜,在饭店大厅见一人与几位朋友高谈茶经,说起某处某茶如何寻得,某茶又自十数元一斤被炒作到几十万元一斤,又说某茶其实不是某茶,而是某某茶因某人某事而成如此之某某。所云如此种种,引人入胜,我就成了座中一员。此人嗓音宏阔,兴致盎然,仅谈茶事便数小时不疲不倦,题材从无重复,句句推陈出新,非茶不语,有语皆茶。细看此人,面色红润,健硕朴实,当属旅途阳光留痕。凡出门,则戴一顶宽边帆布帽,话语诚恳,一派天真,笑容常在,泰然自若。私心甚怪之,便与论交,问题层层,俱得一一作答,自此方知茶之一道未必宽袍大袖者之专利,也许尽弃斯文,方得真意。如此论茶,复古开新兼而有之,颇有几分当年退之先生“文起八代之衰”的气息。于是乎,在闽期间便追随德亮左右,或直问或旁听,玩味再三。
德亮随身携带茶叶、茶具,旅途中谈得兴起,便为在座朋友泡茶,杯杯都有来历,用心品尝,果不其然。最有趣的是,每一种茶都有故事,名川大山问数百年缭绕盘旋,尽是乡野奇谈。更让人惊讶的是,德亮剑及履及,常常不辞路远辗转艰难,烈日风霜中,见之识之饮之而后以为快。为一茶之得而愿付出偌大代价,这是常年只能蜷身书斋中的我难以想象之事。而在下平素贪杯,酒后涂鸦相赠,德亮郑重装裱,悬之于他专用之茶室,令我受宠若惊。尔后论交,便在茶气氤氲中尽谈茶事,却俗忘尘,一杯又一杯,居然一如多年旧识。茶逢知己干杯少,何必有酒?
德亮是真“茶人”,自茶而入万事,自万事复入茶道,不拘泥不伤雅,用心专注,自成一家。我与德亮相与结缘,他引领我走出书斋,得见天地未曾具想之一隅,衰年偶得,大喜过望。
某日,获德亮邀约赴新书发布会,方知此人早已盛名远播,一时冠盖云集,交相称誉。凡有茶事,德亮多有参与。茶界众生——种茶、焙茶、贩茶、饮茶者无不来往接纳,识浅如我方才认得此人真非一日之功也。发布会现场,他居然不以寡陋视我,坚请上台,于是不免锦上添花,从而敬奉一名号,日“有茶氏”,众友热烈鼓掌相挺。从此,伏羲、有巢、有熊、神农之后,更添一“有茶”,意以为真得其人其趣。蒙德亮欣然赏收,吾之幸也。
德亮有新书,名为《找茶,就是找故事》,乃以附丽为序。
9月27日
著名茶人吴德亮的人文茶画摄影散文集《找茶就是找故事》。作者通过灵动的文字、传神的取景、曼妙的画笔,为您呈现令人着迷的缤纷茶世界。茶文、茶画、茶图,台湾茶叶达人的精彩演绎。文字让人击节较好,画作让人赏心悦目,摄影记录茶叶人生。透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影变化,传达味蕾释放的感动,感受茶香曼妙的韵味风采。以现代茶人的视角,寻找茶叶的本真性情。
《找茶就是找故事》是吴德亮人文茶画摄影散文集。作者用生动的文字,传达味蕾释放的感动,感受茶香曼妙的韵味风采。透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影变化,呈现镜头下、画笔下令人着迷的缤纷茶世界。内容全面,文字通顺,图片精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共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