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君健,河南永城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青少年问题研究。先后主持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法律孤儿”心理创伤康复的记忆社会工作干预、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承认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循证、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委托项目――“法律孤儿”救助保护服务计划――为了两代人的重生。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引言 篇 记忆之伤与生存之痛 “法律孤儿”的生存现状 “法律孤儿”的需求评估 “法律孤儿”的自我情绪定位 第二篇 天使之翼与专业实践 消退“法律孤儿”不良记忆的个案工作介入 “法律孤儿”的心理创伤干预 “法律孤儿”的心理创伤康复 “法律孤儿”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的个案社会工作干预 “法律孤儿”的抗逆力养成 “法律孤儿”的偏差行为矫正 “法律孤儿”的兄弟姐妹关系探析 “法律孤儿”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第三篇 重生之路与救助探索 “法律孤儿”的机构救助问题 “法律孤儿”的救助类型探析 “法律孤儿”的多元救助模式探索 “法律孤儿”陪护人员的专业养成路径 “法律孤儿”的基本保护标准 结语与反思 一、限制和困惑 二、伦理和价值 三、前路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推荐 由大学教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机构负责人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关于“法律孤儿”救助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论文集是研究团队的专业实践成果,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个案研究方法,从个体抗逆力到宏观社会支持等理论视角,对该群体因”暴力、剥夺、污名、道德连坐”等产生的伤痛记忆和行为偏差进行深描和专业干预,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又从社会控制理论视角来审视当下”法律孤儿”的照顾模式对孩子日后社会融入方面因为”被迫的感恩”、”答谢慈善的表演”以及”管控的生活时空”而存在隐患和危机进行反思和批判分析,认为作为园舍照顾只能是政府收底和社会无奈的选择,不能作为孩子成长的常处环境,于是研究又对未来可能的救助模式进行了探索。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