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字/中华文化元素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王立军//吴菲菲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上古时期的一天,一位男子要外出参加一次大型的围猎行动,临行前,去跟自己心爱的女子告别,他拿出一根绳子对女子说:“我出去十天才能回来,这根绳子上有十个绳结,我走之后,你每天解开一个绳结,等绳结都解完了,我就回来了。”女子点头应诺。男子走后,女子每天解开一个绳结,绳结解完那天,男子果然回来了,女子高兴地对男子说:“这真是个好办法啊!走,带我看你们的战利品去!”他们来到部落中间的那片平地上,只见大大小小的猎物堆得像座小山,女子兴奋地数啊数,可怎么也数不清。男子笑着掏出一根打满大小绳结的绳子,说:“数数这个就知道了,这上面的大结代表大的猎物,小结代表小的猎物。”女子仔细数了数,足有一百多个绳结呢!女子说:“这办法好是好,不过,打那么多绳结,多麻烦啊!要是用大绳结表示十,用小绳结表示一,那不是更方便了吗?”男子一听,使劲儿拍了一下脑门儿:“对啊对啊,我真笨,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赶快告诉大家去!”于是,用大绳结表示十、小绳结表示一的办法便在部落中通行开了。

这是一个关于结绳记事的故事。《庄子·肱箧篇》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查、伏牺(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根据这个说法,上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而神农氏则是使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施行,《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根据所记事情的轻重、所记物品的多少,来调整绳结的大小。可惜绳子容易腐烂,没有留下直接的证据。

实际上,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的确曾使用过。从后世的流传情况来看,我国云南某些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仍使用结绳记事:德昂族记事用的绳子由红、黄、黑、白四种颜色组成,分为粗绳、中绳和细绳,颜色、粗细各代表不同的含义;哈尼族在债务往来时,用同样长的两根绳子打同样的结,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宁蒗的纳西族、普米族常用打结的羊毛绳传达消息,召集群众——他们在一条主绳上系若干细绳代表村寨,细绳上打上结儿来表示时间和人数;傈僳族用结绳的方法记录账目等等。这些结绳的事迹与古人的记载可谓如出一辙。

满族人还将结绳记事用于族谱的记载。清朝大祭中普遍祭祀“佛陀妈妈”,她被认为是赐福降子之神。“佛陀妈妈”由一个黄布口袋制成,口袋嘴用布条抽紧而呈现上尖下圆的形态,里面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索绳上结系着许多五彩布缕或帛条,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其中红色布条代表男孩,蓝色布条代表女孩,这样,子孙绳就大致记录了本族的繁衍情况,起到了类似于家谱的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也用结绳的办法传达信息,一个男青年在相同长度的两条绳子末端各打一个结,赠给自己心爱的姑娘,这就表示求婚。

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都相继发现过有关古代结绳记事的遗迹。其中最为复杂的,要算是秘鲁印加入的结绳了,他们称之为Quipu(魁普),其主要部分是一根粗绳,上面系着一些带有大结小结的细绳。细绳和结的数目、大小、相互排列位置以及颜色等都有特定的含义。例如,无色的绳子用来记录数量和日期,黑色表示死亡或灾祸,红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或银子,黄色表示金子,绿色表示玉米或其他谷物,单结表示十,双结表示百。

高亨在《文字形义学概论》中说:“以事理推测,古代结绳,最初只是记物之数量,如五斗米,当作五结,七尺布,当作七结。进而则能表示物之性质,如记米当用禾茎作绳,记布当用麻缕作绳,结绳之方法其简单者大抵如是耳。”他之所以这样推测,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对数量的记录和计算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收获的谷物、猎取的禽兽需要计算,区域的大小、路途的远近需要标记,甚至岁月时日、生活琐事也都需要用数字来记录。于是,他们逐渐摸索出能够帮助记数的各种方式,结绳便是其中的一种。随着结绳技艺的提高,这种办法才被用于记录其他事物。

从考古发现来看,人类很早就具备了制绳技能。考古人员在距今约28000年的山西峙峪人遗址中发现了骨箭,据推测,它极有可能是用绳子将箭头与木棍绑在一起的。这样看来,至少在旧石器晚期原始人已经掌握了制绳技术,并应用于狩猎当中。而打绳结的方法,有人认为可能源于渔猎时代的结网。种种迹象表明,制绳和打绳结都是伴随着人类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P3-6

作者简介
王立军,河南新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语言文字标准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新世纪很好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
吴菲菲,辽宁沈阳人。2014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字学、训诂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说文通训定声)“转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历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曾获中国图书奖、人文社会科学很好著作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等。
姚伟钧,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饮食研究》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目录

第一章 文明开端

 第一节 结绳记事

 第二节 河图洛书

 第三节 仓颉造字

 第四节 书画同源

第二章 先秦古韵

 第一节 甲骨刻辞

 第二节 钟鼎铭文

 第三节 战国呈异

 第四节 始皇同文

第三章 汉后新风

 第一节 隶书变革

 第二节 楷书垂范

 第三节 草行灵秀

 第四节 刻版印刷

 第五节 简化规范

第四章 以形写=毫

 第一节 象形绘物

 第二节 指事点睛

 第三节 会意合璧

 第四节 形声相益

第五章 文化载体

 第一节 神灵祭祀

 第二节 田猎农耕

 第三节 婚俗丧礼

 第四节 服饰饮食

 第五节 建筑交通

第六章 远播四力

 第一节 民族共享

 第二节 东瀛溢彩

 第三节 半岛生馨

 第四节 交趾无疆

 第五节 百世流芳

参考文献

序言

如果列出中华文化的几个最重要的元素,那汉字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汉字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汉字是世界几大古老文字中唯一毫不间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从汉字体系的形成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大约四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作为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从字符的构形到书写体势,都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不只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还是汉字这种文化元素与其他文化元素互动的结果。

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的形成,就根源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占卜。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占卜的记录,这些记录是刻写在当时的占卜材料龟甲、兽骨上的。在龟甲、兽骨这样坚硬的质地上刻字,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十分用力,也只能刻出纤细的笔道;本来该曲线的地方,也只能刻成生硬的折笔;遇到圆形的东西,也只好刻成个方形。这样,便形成了甲骨文“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字体风格。其实,甲骨文并不是当时的日用字体,而只是占卜这一特殊文化领域的产物。在当时,毛笔已经成了主要的书写工具,只是由于竹简易于腐烂,我们今天才没能看到,而当时用毛笔所写的竹简文,一定不会具有甲骨文“瘦削方折”的特点。因此说,甲骨并不是当时的普通书写材料,而主要是为占卜这种特殊目的而选用的特殊材料。如果没有当时用龟甲、兽骨占卜的文化活动,甲骨文这种字体就不可能产生。

金文字体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特定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特定阶段,金文是指商周时期继甲骨文之后运用于青铜器上的一种字体类型。青铜器早在商代以前就出现了,当时主要是一些日用器具,其上也没有铭文。商代前期,个别青铜器上开始出现族徽性的单字。商代后期,随着奴隶主宗法礼制的逐渐强化,一些经常用于祭祀宴享的青铜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具有了明贵贱、别尊卑的特殊功能。家族成员立了战功,受了封赐,也要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便昭示后人,使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世代为荣。由于金文是在这样特殊的场合,为着特殊的目的而使用,承载着祖宗的光辉荣耀和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愿景,肩负着敬宗收族的神圣职责,这就使得金文具有了“圆浑丰润、庄重典雅、精致美观”的字体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当然与金文的实现过程有关,因为金文大多是铸造出来的,在铸造的砂模上写字要比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容易得多,可以对字形进行精心加工,以求得字形上的庄重美观。但是,实现过程的便利,只是为金文的这种字体风格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而真正促使这种风格最终成为现实的,则是宗法礼制对青铜器铭文所提出的文化诉求。只有典雅庄重的字体风格,才能与宗法文化庄严肃穆的氛围相和谐,才能真正承载起宗族的尊严,显示出凝聚宗族的力量。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金文同样也不是当时日常使用的字体,而是青铜文化这一特殊领域的特殊产物。

……

中国一直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就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著名论断。文字是一切经典文献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王道政治得以实施的首要凭借,是前人将知识和智慧传给后人,后人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最重要的工具。有了文字,人类的文明才可能有效地传承,知识才可能逐层地累积,社会才可能加速地发展。有了文字,不同文明之间才可能有效地交流,知识和文化才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可见,文字不仅仅是众多文明元素之一,更重要的还是其他文明元素得以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载体和助推器。因此,要想学习和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元素,就必须从学习汉字开始。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繁荣,这是实现民族自立、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2016年5月17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干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习近平特别强调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是事关文化传承的重要问题,足见国家对汉字问题的重视。为了回应国家的这一重大需求,我们在本书中分别从“文明开端”“先秦古韵”“汉后新风”“以形写意”“文化载体”“远播四方”六个方面,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构形的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汉字的国内国际传播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全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汉字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汉字》分册,由王立军、吴菲菲著。

编辑推荐

王立军、吴菲菲著的这本《中华文化元素:汉字》以中国汉字为考察对象,介绍汉字精神与物质构成的文化内涵,以及体现着中华文化精英累积起来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通过蕴藏中华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奉献给异域受众,增进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