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博尔德先生
由于只是一些零散、非正式的回忆记录,所以我可能会絮叨很多小事情,请大家见谅。
回顾我的一生,脑海中留下的最鲜活的回忆便是和老同事共事的场景。在本章谈起这些朋友,而不谈别的朋友,并不是说其他人对我不重要,我只是想在后面的章节中,再谈谈早期的那些朋友。
人们可能会忘记与一个老朋友初次相逢时的情景,或者对一个老朋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标准石油公司现任副总裁约翰·D.阿奇博尔德先生(John D.Archbold)时的情形。
那是35或40年前,当时我正周游全国,与生产商、炼油商、代理商交流,四处考察,了解市场行情,寻求商机。
一天,在油田地区附近有个聚会,当我到达旅馆时,里面已经挤满了石油行业的商人,我看到签到本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名字:约翰.D.阿奇博尔德,每桶4美元。这是一个富有朝气、热情四射的家伙,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在签到本的签名后面还加上了广告语“每桶4美元”,估计没有人会怀疑他对石油业的坚定信念了。每桶4美元的呐喊非常引人注目,因为当时原油的价格远低于此,这次争取高价的战役一炮奏响——因为这个价格令人难以置信。但阿奇博尔德先生最终不得不承认,原油不值“每桶4美元”,即便如此,他始终保持着热情、干劲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他天性幽默。法庭是一个严肃的场合,有一次,他出庭作证时,对方律师问他:“阿奇博尔德先生,你是这个公司的董事吗?”
“是的。”
“你在这个公司担任什么职务?”
他立刻回答道:“争取更多分红。”这个回答将那位学识渊博的律师引到了另一个问题上。
我一直惊叹于他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现在,我见到他的机会少了。他总是日理万机,手头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而我则远离喧嚣的商界,打打高尔夫球、种种树,过着农夫的田园生活,即便这样,仍然觉着时间不够用。
说起阿奇博尔德先生,我必须再次强调一下,在标准石油公司工作期间,他们给予我很多声誉,让我愧不敢当。我非常幸运,能够把这么多能力超群的人联合在一起,他们现在都是公司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与他们已经共事多年,因为他们,许多困难重重的任务都被完成了,公司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走到了今天。
我与大部分同事都交往多年,到现在这个年龄,几乎不到一个月(有时我觉着不到一周),就不得不给相交的家族发出唁电,安慰那些丧失亲人的家人。最近,我数了一下已经去世的早期共事的同事,还没有数完,已经60多个了。他们是踏实、真诚的朋友。我们共同努力,共担风雨,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时光。我们曾讨论、争执、斟酌许多问题·直到最终达成共识。我们彼此坦诚相对,做事光明磊落。对此我一直感到十分欣慰。没有这些作基础。商业伙伴就无法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然,让这些意志坚定、坚强有力的人达成共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们的方法是耐心倾听、坦诚讨论,每个人都开诚布公,把所有细节都拿到桌面上讨论,尽量得出结论,最终决定行动的进程。这些同伴中保守者通常占大多数,这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大公司总是有一味扩张的冲动。成功人士通常会比较保守,因为一旦失败,他们会失去很多。但幸运的是,也有一些野心勃勃、敢于冒险的同事,通常是公司中最年轻的,虽然人数少,但敢作敢为,极具说服力,令人信服。他们希望有所作为,并快速付诸行动,他们不介意承担工作的压力,敢于承担责任。我对保守者遭遇激进者(我可以称他们为激进者吗?或者说是敢于冒险的人)时的情形记忆深刻。在所有的事件中,我都是后者的忠实代表。P3-5
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1839-1937)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美国历目前很好富有的人。自16岁从商到55岁退休,洛克菲勒创造了美国的商业神话,从无到有创建起自己的财富大厦,谱写了平民阶层奋斗崛起之歌,是“美国精神”的耀眼典范。晚年,洛克菲勒开始投身慈善事业,捐款总计5.5亿美元,在世界医疗、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很好的贡献,为慈善运作管理树立了典范。
洛克菲勒的创业精神永远是激励我前进的伟大动力。
——〔美〕比尔·盖茨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洛克菲勒那样,对我的投资人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美〕沃伦·巴菲特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究竟是谁?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约翰·D.洛克菲勒。为了准确反映出上榜富豪们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福布斯》对照当时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所有人的个人资产转化为2006年的美元。因此,如果约翰.D.洛克菲勒仍然健在,他的个人资产将达到比尔·盖茨的数倍。
漫步纽约街头,你随处可以体味洛克菲勒家族过往的辉煌: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生命科学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学。老洛克菲勒的遗产依然支配着世界石油产业,他本人也堪称今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业的人格化象征。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他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D.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
洛克菲勒在童年时期便懂得饲养火鸡,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在青年创业时期,因资金周转不畅,他向父亲借钱,欣然接受10%的利率a在洛克菲勒家族,从来没有白拿的钱,一分钱也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的,这样的信念使得这个家族长盛不衰。洛克菲勒说过:“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实际上,天赋是一方面,卓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成就伟业的关键因素。从老洛克菲勒写给儿子小约翰的信中,我们可以看见他是怎样细致地纠正下一代的一个个错误,给与他智慧的指导。
洛克菲勒曾欠一位朋友5分的找零钱,朋友让他不必客气,而他却坚持把硬币放到朋友的口袋里,郑重地说: “这可是1美元整整1年的利息啊。”由此可见,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这样。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抓住了每分钱,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而我们能看见这个智者留下的手记无疑是一种幸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让我们在此书中追寻财富背后的智慧源泉,汲取人生奋斗的强大动力!
约翰·洛克菲勒编著的《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自传)(精)》是洛克菲勒的自传,附录里还收录了他写给儿子的22封信。洛克菲勒在书中回顾了自己十六岁从商以来的工作、创业、经营、扩张经验和商业原则,讲述了自己进入石油行业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经过,以及毕生投身于慈善事业的心得感悟。
《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自传)(精)》的作者约翰·洛克菲勒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大王”、资本巨头,更是享誉世界的慈善家。本书收录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家信,娓娓道来,饱含深情。从中可以领略到一代伟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独到智慧。名家翻译,文笔优美,传神再现大亨风采。精美装帧,上佳珍藏,将前人智慧置于案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