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正维,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琉关系史。发表中琉关系史研究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康熙时期的中琉关系》和《清代中琉关系研究》等。《康熙时期的中琉关系》2007年获福建省福州市第六届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琉建立宗藩关系后,明廷陆续派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这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由官方派遣中国民众移居海外的活动,充分显示了明政府对琉球的特殊优待。闽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手工技艺向琉球传播的中心。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是将中国儒学思想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直接传播到琉球的最主要使者之一,对琉球王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他们主要从事与中琉朝贡贸易有关的活动,因此他们在中琉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也发挥了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重要的是,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在向琉球人传播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在逐渐琉球化,与琉球人通婚、繁衍后代,最终完全融入琉球社会。
赖正维著,苏文菁主编的《东海海域移民与汉文化的传播(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久米村系家谱,并走访了冲绳久米崇圣会、国鼎会等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宗亲组织,从中深刻感受到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与福建无法割含的肉骨亲情。六百多年过去了,昔日的久米村人在为琉球社会勤奋工作的同时,不忘祖先,通过门中会等组织团结起来,坚守福建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积极到福建寻根问祖。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历史、地域和战争所无法隔绝的。
赖正维著,苏文菁主编的《东海海域移民与汉文化的传播(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分析中国的东海海域主权相关问题,包括东海的历史地理概况、东海争端源起的内在因素、东海争端源起的外在因素;历史上闽人三十六姓使琉球的情况,福建作为“使琉球”的唯一口岸的情况;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社会的状况,特别是著名的“三十六姓”族裔状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琉球古遗址;我国东海海域的主权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