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官
有一种官,虽名不见经传,在各种编制中也不见其头衔,可是却在酒场上少不得,这就是“酒长”。俗话说,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这酒长同样不可小觑,在酒桌上,他们可是执掌生杀大权的。就像《红楼梦》中鸳鸯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的宴席上就担任令官,相当于现在的酒长,她说过:“酒令大于军令。”无论尊卑,在酒席上都得听酒长的。
酒长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古代的酒席宴中,当人们行一些酒令时,选出的行令官就是现在酒长的前身。一般情况下,酒长由在座众人推选而出,别看只是一个临时的干部,却也不是谁都能当选、谁都能胜任的。酒长不但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而且要德高望重,有感召力。很多时候人们都推选座中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再就是酒量好的人。酒长的职责也很重大,不但要活跃酒桌上的气氛,而且还要让每个人都喝好,这一点很有难度,各人酒量深浅不一,怎样让人尽兴且不醉确实伤脑筋。有时,酒长还要解决一些难缠的“酒官司”,要秉公执法,不能滥用私权,而且在别人划拳行酒令时,还要担当评判员。
我三叔就颇具这方面的能力,在他几十年的饮酒生涯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担当着酒长一职的。在别人看来不厌其烦、责任重大的酒长,他干起来却是兴味盎然、游刃有余。他有一个长处,酒桌之上各色人等,在喝酒前的短暂接触和交谈中,他都能将他们的性格酒量什么的了解个大概,为一会儿的工作打好基础。不过据三叔说,当酒长也有很惊险的时候。
有一次在酒席之上,主人已将在座各位互相介绍了一番,开场白也已讲完,接下来就是酒长的时间了。三叔能当上酒长,除了其内在的本领之外,主要还是其外在的气度。他往那儿一坐,气定神闲,如渊停岳峙,第一印象就能让人折服。加之谈吐幽默,知识渊博,这酒长一职当然非他莫属了。
可这一次他却差点儿砸了招牌。刚开始的行酒布酒都很正常得体,三叔心里也暗暗高兴。可这一高兴就容易出事儿,也可能是酒一下肚有些冲动,他妙语如珠,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座中有两位少数民族的朋友,他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与汉族颇有不同,本不该当其面提及他们所不食之物,这被他们视之为侮辱。可三叔却偏偏忘了这茬儿,开了一个这方面的玩笑,忽然发觉众人神情都怪怪的,特别是那两位,脸色阴沉。三叔蓦然惊觉,幸亏他机变百出,费了些周折才将局面挽回。
可这也只是一个前奏,三叔虽及时补救,可毕竟酒长的威望从此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而且那两位少数民族的朋友最终也不能完全释怀。三叔在接下来组织的劝酒敬酒活动中,遭到了许多有意无意的阻碍和刁难。这让三叔方寸大乱、进退失据,幸好有主人全力周旋,加之三叔四处腾挪,才得以让这一酒宴圆满结束,没有闹出不愉快来。三叔想起来还觉得后怕,其实有损个人形象事小,若从而影响了主人和朋友间的关系,责任就相当重大了。
其实,酒长是主人临时委任的一个代言人,特别是在人多的宴席上,酒长的作用很重要,关于劝酒方面自不必说,还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还要为别人讲话时打开场面。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临机应变尤为重要。
还有一点,酒长还要解决酒场纠纷,即断“酒官司”,若有人因酒而起事端,酒长的职责便是公平判断,给出令人信服的“审判结果”。
所以说酒长虽是被临时授权的芝麻官,却深有玄妙,身在其位,不可不慎之又慎。
P27-29
读包利民的文字,有小酌时的怡然,也有微醺时的欣然,以情入酒,以酒入文,以文入心。与酒相遇,醉了一生,或者,与其文字相遇,也会醉了这红尘一世。
——当代作家、畅销书作家丁立梅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作家以独特的笔触,诉说着干百年来人与酒的动人故事,诉说着酒中蕴含的那份真情。
——当代散文家、《读者》签约作家李娟
包利民的文字简约、洒脱,如诗如酒,芳香清醇,意境深远。让人读来仿佛畅饮美酒,在陶醉的同时,怡然而有所得。在纷扰的尘世中,能将酒写得如此多姿而多情,实是源于一颗易感而柔软的心。
——《意林·原创版》执行主编许树平
初品此书,辛辣刺激,醒脑提神;复尝之下,绵软回甘,心平气静。利民兄借书荐酒,使我此后不再是酩酊酒客,而能引酒为知己,互诉衷肠。
——《语文周报》编辑赵玉珠
只为酒余一开颜
在众多酒中前辈和文化大师面前,我写的这些东西自然是极肤浅的。我只是从身边的一些小事中,或者于书卷里,撷取一些与酒有关的东西,加进自己的感悟感受,写成这本册子。不求有什么学术价值,只求能让读者诸君于酒后闲极之时,捧卷一笑,聊慰酒兴,便算是成功的。
或许,写这本集子,也只是源于对酒的热爱。我也喝了这么多年的酒,也算是舞文弄墨的人,不写点什么,总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这份热爱。李白曾在《月下独酌(其二)》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那么作为凡夫俗子的我,既然爱酒,便不能忘却酒带给我的难忘时刻。饮时的尽情,醉后的尽兴,化作笔端所思所悟,方不辜负爱酒之心。
所以,我要感谢这些年中陪我喝过酒的人,也要感谢那些有酒相伴的时光,更要感谢酒后给我讲故事的那些人。这些,都是易逝流年中我心里的浪花,让我的生命在回望中,如酒香四溢,先醉了自己。
在酒人酒事中,若有一事能让你开颜;在酒典酒故里,若有只字片语能让你思索;在酒情酒趣内,若有闲情能让你有一丝感动,那么,就是我的收获,在此遥遥相谢。
更多的时候,我其实是在写人或者事,或者是想表达一种情感。酒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人物或故事的引发点,一种情感的宣泄口。酒的神奇之处也正在于此,它不仅有着自身的魅力,连它派生出来的种种,都会让人怦然心动。
而在酒典酒故方而,一些关于酒的知识,或者与酒相关的知识,皆是向人求教或查阅资料得来,或许浅薄,也许会有许多错失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教。
如果你正要饮酒,酒未开樽,又正值此书在侧,不妨翻上一页,以情趣下酒,当可得平时未得之意。
不再多言,就如酒饮微醉一般,说多了反而境界全失。
再次举杯遥祝诸君安乐!
你所不知道的酒
也许你见过许多酒,但你不一定真正认识酒。
也许你喝过许多酒,但你不一定真正会喝酒。
也许你醉过许多次,但你不一定真正懂得醉。
也许你认识许多喝酒的人,但你不一定真正了解他们。
也许你只知道酒的害处,却不一定知道酒的佳处。
也许你只知道酒的历史,却不一定知道酒的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这本书都会告诉你。
当你读完了这些故事,酒也许就会成为你生命中温暖而多情的所在,从这一刻起。
愿此书如酒,让你醉一回,暖一生。
即使不饮酒的人,当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也能体会到其中清冷闲适之意;当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离情;当读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时,也能尽得豪迈苍凉之气。可见,酒的确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情境,而其中意趣,历来唯饮者方能知晓。并非饮者不愿相告,而是当时已忘言。
生为男儿,我此生亦喜饮酒,且颇得酒中真意,豪饮时逸兴遄飞,小酌时天高云淡,群聚时豪气冲天,对酌时风清月明,或大醉时梦亦飘摇,微醺时花柳生姿,此中种种,令人神飞。而我以稚嫩之笔,不求书尽其雅趣,但求录一己之所得,与世人同赏,此一卷在手,亦可当酒,我以之远敬读者诸君。
酒文化传承几千年,有着深厚的底蕴,经过历代的发展,呈欣欣向荣之势。熙来攘往,或许不只是为杯中之物,或许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若是没了酒,由酒而派生出的种种皆不可得。正是因为有了酒的存在,或许褒贬不一,但蕴含了太多的东西,也不乏美好的种种,暂且让我将之记下,任大家一评一笑。
只要细细观察我们身边之人,那些饮酒的,情态万千,各具情趣,都会给我们以不同的感受。比如送别之酒,那份牵念与不舍尽纳杯中;贺喜之酒,饮的则是主人的喜悦心情。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酒意,给我们不同的感动。有人饮时豪放醉态可掬,有人饮时滑稽醉后酣眠,更有人饮时沉默醉罢多言,凡此种种,都于酒中显出一个人的真性情来。
许多酒事更是让人难忘。他乡相逢,热肠冷酒,可以焐暖生命的苍凉;风雪漫天,群行山野,遇户而人,主人献野味并自酿之酒,便觉风雪亦充满情趣;思古今之人,面对江天洒酒而酹,顿感寥廓茫茫。酒中之事,总有让我们心驰神动之处,虽未必能如此一饮,却也能聊畅心怀。其实,酒中之事,所动人者,更是其中所蕴之情。情融于酒,便使酒也有了无穷韵味。 酒人酒事、酒典酒故、酒情酒趣,都是一种难得的情怀,都是一份值得珍惜的心境。所以,且去珍惜,所以,且去一饮,但得酒中之趣,醉又何妨?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而壶中日月醉里乾坤,皆是大干世界,未尝不能驰心骋怀。而伴着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四时佳兴与人同赏,亦不可无酒。所以,有酒的岁月,是一段情,是一份真,是一种美。
再次举杯遥祝诸君,愿世事安好。
酒中之事,总有让我们心驰神动之处,虽未必能如此一饮,却也能聊畅心怀。酒中之事,所动人者,更是其中所蕴之情。情融于酒,便使酒也有了无穷韵味。
包利民著的《读者文摘精华(原创版与酒相遇醉了一生)》是对酒的另一种解读,对情的另一种描述,作者会带你领略醉里乾坤、壶中日月。
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流传着众多关于酒的典故,酒承载着助兴、解忧、送别、抒怀等功能。
《读者文摘精华(原创版与酒相遇醉了一生)》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与酒有关的轶闻和作者包利民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出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饮的是酒,品味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