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于1934年出生,1954年在我20岁的时候来到邓小平首长身边工作,直到1997年2月19日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在这43年中,我曾三次因特殊原因先后离开首长达五六年的时间(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隔离审查)。每次离开以后,都是首长把我叫回到他的身边工作。可以说,我一生只做着这一件工作——为邓小平首长服务。
邓小平首长离开我们之后,每逢与朋友或同事们在一起聊起过去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大家总是被他高尚的品格所感动,大家都会对我说:真应该把小平同志的故事写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自己敬爱的领袖。在见到邓小平同志家乡四川广安的人们和革命老区河北涉县、广西百色等地区的干部群众时,他们也都希望能从我这里听到更多的邓小平首长过去的事情。2013年12月,在一次“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活动中,几位熟悉的老将军、老朋友聚在一起,畅谈起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大家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民创建了新中国,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引路人和总设计师,为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到这里,朋友们感慨地对我说道:你跟了首长几十年,趁着还不糊涂的时候,把邓小平同志的事情写出来,也是对历史的一个贡献啊!前些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冷溶主任也曾鼓励我,希望我能写一写邓小半首长。
我十分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尽管我跟随首长几十年,经历的事情不算少,但是总在考虑自己毕竟是首长的警卫人员,讲述的身份和分量是否合适?后来,在大家的不断鼓励下,我逐渐感到:正是自己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或许可以听到和看到其它人不得而知的事情。无论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是细微的小事,自己的所见所闻都无疑是对邓小平伟大与平凡的真实见证。我还想到:邓小平不仅是自己的首长,他更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还是一位世界人民公认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而我的见证也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点贡献,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想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来展现邓小平同志的光辉形象,因为自己的一生与邓小平首长紧密相联,并非有炫耀之意。若说得意的话内心也有,那就是我有幸为邓小平首长服务一辈子。这是我难得的幸运和福气。我感谢组织的信任,感谢首长的宽容,感谢祖国的厚爱与重托。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命运偏偏对我情有独钟,让我享有这个造化,我真的很幸运,很幸福,很感动。
其实,最初给我带来这份幸运的,是我高小毕业时的老师。1952年我高小毕业时,分配我到东北的一家林场工作,还没有去报到的时候,老师特意找到我说:沈阳来招人,你可以不去林场去沈阳。看到我在犹豫,老师继续说:大城市总比这里好啊!于是我来到了沈阳市政府交际处(政府接待办)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走的这一步,是我走进中南海之前关键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一年后的公安部招人就不会有我。因此,我在内心永远感激这位老师。
自从进入中南海,我一共回过两次老家。第一次是1963年夏天,跟随首长邓小平到黑龙江我的家乡附近出差,经领导批准我晚上回到老家看了看。回到家里,十多年不见的弟弟、弟妹和姐夫(姐姐已经去世)等家人们都关心地询问我的工作情况,但是出于保密制度,我敷衍了过去。那天晚上,我真想去拜访当年让我去沈阳工作的那位老师,左思右想,还是考虑到自己的工作性质,就没有去。多年以后的2001年,在我第二次回老家时,却寻找老师未果,心里十分遗憾。
如果说在几十年为首长服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绩的话,这功劳非我一人所有。没有领导和各方面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仅靠自己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几十年来,邓小平首长的宽容与信任是我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小平同志也从不批评指责,更不会发火,只是点拨一下。卓琳同志慈母般的爱护与帮助让我深受鼓舞,特别是在刚到首长身边时,为了消除我的顾虑,卓琳同志及时地对我说:首长平常就是不爱说话的人,你习惯了就知道了,他一天工作很忙,有不懂的就问我。此外,邓小平同志的儿女及其所有家人们始终把我当作自家人一样看待,让我这个从小就失去父母亲的人,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时,他们还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文革”以后,邓小平同志工作空前繁忙,为了保证首长的身体健康,我经常劝说首长适当地运动和休息,但是首长总说“没时间”,照样忙碌非常。几个女儿看到这情况,也劝说父亲注意身体,并且利用周日的时间安排首长到玉泉山或香山等地散步。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和工作,有许多都是在家人们的配合和支持下完成的。因此,对于首长家人几十年来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十分感激。
在此,我还要感谢同样在首长身边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多年来,我们共同承担着为首长服务的任务,工作链条环环相扣,大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使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服务首长的各项工作任务。
与此同时,我还要借此感谢中央警卫局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多年以来的支持。特别是我多年的领导和搭档孙勇同志,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配合默契,形同手足,工作中从未出现过差错。
张宝忠
2014年7月1日(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