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遗落西域的钥匙(精)/名家新疆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族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匈奴的繁衍

匈奴、东胡、月氏、突厥……他们在荒野、沙漠和草原生存,敬苍穹为神,视大地为母亲。他们目睹了狼的种种行为后,骨骼为之鼓胀,血液为之激热,也想让自己像狼一样在西域活出自在的人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中间流传的民歌,是对西域游牧民族与动物(牛羊)的一个极好的说明。我们常说游牧民族“随季节迁移,逐水草而居”。实际上,游牧民族之所以随季节迁移,是因为要满足牲畜的需要。而逐水草而居,除了考虑到人的生存外,大多仍考虑牛羊和马的生存选择,因为有了好的水草,家畜们才可以存活。

游牧这一生产方式离不开草原,所以哪里的草原上水草丰美,哪里就是游牧民族为牲畜们选择的家。有一句谚语说:“眼睛能看到的地方,牛羊和马就一定能到达。”动物不光让人的精神有所寄托,而且与人互相依存的关系也至关重要。西域的游牧民族视天为神,比如蒙古族将天空称之为“长生天”,他们经常举行祭天的活动,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但有的游牧民族则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狼,在精神领域将狼视之为至高无上的图腾。

游牧者与牲畜的亲密关系,在很多史料都有记载。先说匈奴人。翻开《史记》,便可见到介绍匈奴人的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tuo)驼……”橐驼在当时虽为奇畜,但确实已经为匈奴所用。由此推论,橐驼一定是一种骆驼。在当时,马是匈奴打仗和放牧时骑乘的必备工具,羊是果腹的常备食物。那么橐驼呢,既为奇畜,该是做什么用的呢?我想应该是像今天转场时的骆驼一样,是驮运东西的。像所有的游牧部落一样,匈奴“随畜牧而转移”,没有固定居住的城郭村庄,更不以耕田为主要生存依赖,但他们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骆驼对他们起到的驮运作用一定很大。

除了骆驼,匈奴与狼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他们称自己是狼的后代。在这里,不妨先说说匈奴与狼的关系。与其他几个自认为祖先是狼的民族相比较,匈奴在行为和精神上将狼性体现得最为突出,他们将狼的叫声用作冲锋前的呐喊,让人们以为有铺天盖地的狼群从突然冲了出来。狼是匈奴的图腾。匈奴的旗帜上有一只狼,大漠的风凛冽呼啸,将旗帜吹得发出“呼呼”的声响,并上下摆动。想必狼的图像显得越加逼真,犹如真的有一只狼跃居旗上,在上下翻腾。

在史书中,匈奴曾和狼之间发生过有意思的事。匈奴单于生了两个女儿,其姿容美如天仙,众匈奴皆以为是神。单于说,我有这般漂亮女儿,怎可配人,应该将她们献给天。于是在匈奴北面无人之地筑起高台,将两个女儿放置其上。说,请天自行迎娶走吧……过了一年,有一只老狼昼夜守在高台下嗥呼,单于的小女说,父亲将我们安置于此,是要献给天的,而今狼来了,或许它就是神物。于是,她要从高台下去。她姐姐大为惊讶,说,狼是畜生,你这样做便是辱没父母。妹妹不听她的话,从高台上下去随狼而去,后又成为狼妻,不久生下孩子。后来,她的孩子遂滋繁成国。他们喜欢放声歌唱,声音很像狼嚎。

这个故事很神奇,单于此举,也无不显示出一种狼性,他将两个女儿放到无人之地,是要献给天的。但这里面有他的隐秘心思,他想让两个女儿经受磨炼变得更加坚强。命运之神为小女儿安排的狼出现了,她觉得狼是神物,便与狼结合,成为狼妻,之后产子,“遂滋繁成国”。单于的小女儿身上有魔幻色彩,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巫女,尤其是她为自己做出决定并付诸实际行动时,她说的那番话,让人对她肃然起敬。

匈奴坚信自己的祖先是狼,在行为和思想中对狼保持了浓厚的感情。一个民族相信野性的东西与自己有渊源,或者喜欢野性的生命之美,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则必然会受到影响。从众多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匈奴人身上的狼性:当他们在草原上突然出现时,给别人带来“似乎狼群出现了”的震惊,谁也没有见过那样一群长相怪异、穿着兽皮衣装的人。在一瞬间,他们似乎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抖落身上的泥土时,骨骼发出“叭叭”的脆响,待泥土落尽,人们就看清了他们黑得发紫的面孔。

匈奴小孩在童年时骑羊,用小弓箭射鸟儿和老鼠,慢慢长大后,则射稍大一点、而且狡诈的动物,比如狐狸和兔子。他们和动物斗智,学会设计捕获和猎取的方法。一旦用计谋捕到猎物,他们便在荒野中生火,将其烤熟吃掉。等到他们能拉动弯弓,会射箭了,便被编为甲骑,随时准备打仗。匈奴自小与动物在一起,他们的打仗本领是通过捕杀动物学会的。

P1-3

后记

“将以与天”者的背影

对于西域,我持续了十余年的写作,总想将其写成完整的作品,但一直未能如愿。西域历史太庞杂,每每涉及便被淹没进去,待努力挣扎出来,便两眼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无奈,便只好采用截取“片断”的方法,挑选自己能把握的历史写了几本关于西域的书。这些书虽然顺利出版,但回头一看却是被动的“量力而行”,亦暴露出自己在历史方面的欠缺。

到了写此书,乃至今日补后记,内心已无任何冲动,同时冒出强烈的念头,就以这本书结束吧!西域是一辆远去的大车,我无力追逐,更没有能够将其驾驶的能力。以后,就当一个心平气和的读史者,于历史册页间感受西域的体温,默看沧桑更迭,人心作古。

与以前几书不同的是,此次采用将同类事件归纳,在统一主题下叙述的方式。如《家杀》,写的是发生在家族中的杀戮,具体事件有冒顿弑父、解忧翦夫、铁木真射弟;如《衣服的事》,写的是西域有关衣服的事情,具体事件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行说棘丛破绸袍,东国公主偷运蚕种;如《叛徒》,写的是投降匈奴的李陵、中行说、李广利……我如此钟情于“同一事件”,其目的并非是探求游牧民族的相同心理、一致行为和精神统一,我仅为一个写作者,必须重视行文方式,只要做到不跟着历史写历史,别的便都无关紧要。

此书采用随笔方式写就。以前不太注意散文与随笔的区别,加之一直钟情散文,便因散文霸主心理忽视随笔,及至慢慢年岁增长,认识到随笔的智慧和思想之所长,是散文望尘莫及的。散文犹如顽童,可率性而为,直至闹到天翻地覆也不为过;而随笔是由顽童长成的老者,心平气和,倾心救赎或忏悔。就散文和随笔的区别而言,还可以再打一个比方:散文是张飞的丈八蛇矛,神出鬼没;随笔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斩钉截铁。以前我曾要求自己在作品中躲起来,此次则完全暴露自己。暴露自己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必须稳准狠,至此我才领略到随笔之要义。

此书稿一边写一边给朋友看,《随笔》杂志亦发表数篇。朋友说,你这些东西给人一种“血淋淋”的感觉,甚至还有太多的苦难和残忍。我觉得不为过,西域的游牧民族众多,诸小王国林立,彼此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他们会走路便会骑马,会捕猎便会打仗。有很多民族消失后,因他们而起的战争却仍在持续。西域这块蛮荒之地也正是借以不停地冲突和融合,才得以不停地衍生历史。

当然,我在今天所面对的,实际上都是已经久远的历史,而我之所以长久深陷于西域历史难以自拔,是因为两千多年来,有太多的人和事组装了西域这辆大车,留下了扑朔迷离的行驶痕迹。今日之志,他年之史。那些消失的人用生死填写了历史册页,留下了在今日可让我们对照的“镜子”,所以说,每个民族对历史的进程都是有贡献的。

用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观点,此书中的西域游牧民族可称为“牧人、骑手或战士”,他们有“将以与天”之胸怀,我等后生,在此小心揣摸历史,若有幸认知其一角,便足矣。

翦伯赞是出生于湖南的维吾尔族人,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在历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1968年因故与妻一起自杀,在此,缅怀翦伯赞先生。

是为后记。

王族

2012年8月19日于乌鲁木齐

目录

苍狼之子

少年长

家杀

衣服的事

信件

囚禁者

神的力量

叛徒

刺客行

屈辱者

女人劝

自杀者

秘计

荒漠战

王的叹息

和亲

书故事

边塞诗

战狼末端

琴弦上的绝唱

越天山

探险

后记:“将以与天”者的背影

内容推荐

《遗落西域的钥匙》用文化散文的形式将神秘西域的历史娓娓道来。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有多少民族在此安居或者迁徙,多少国家在此兴盛或者消亡,多少英雄在此建功或者蹉跎,多少爱情在此绽放或者凋零。它的历史中曾有过许多光辉的名字:张骞、猎骄靡、苏武、班超、玄奘、耶律大石、阿曼尼莎汗……匈奴、楼兰、龟兹、高昌、车师……但作者王族没有以严肃的面目和固化的语言去描述这些人物和历史,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感情在讲述这些故事。他试图贴近历史人物的内心,去追索有血有肉的记忆。这些记忆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有低回婉转的感慨,还有细枝末节处微妙的想像。作者语调平和,而又对新疆满怀热爱,字里行间灌注着他对这片土地过往历史的诗意情怀,这才有令人钦佩的班超,神秘哀婉的楼兰,满带深情的《突厥语大词典》……大美新疆,它是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深处展露出两千年前的微笑。

编辑推荐

王族著的《遗落西域的钥匙》是一本采用随笔方式写就的散文集,内容涉及神秘的西域历史。全书共计二十二篇,其中,《家杀》,写的是发生在家族中的杀戮,具体事件有冒顿弑父、解忧翦夫、铁木真射弟;如《衣服的事》,写的是西域有关衣服的事情,具体事件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行说棘丛破绸袍,东国公主偷运蚕种;如《叛徒》,写的是投降匈奴的李陵、中行说、李广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