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竹产业加上科学的砝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齐生
中国竹产业之所以能长期位居世界前列,除了丰富充沛的竹资源,更重要的或许是中国拥有一批立志将竹研究作为毕生事业来攻坚克难的科学家。张齐生院士恰是其中一位。
少时识竹,中年研竹
追溯张齐生与竹子的缘分,还得从他的出生说起。1939年1月18日,张齐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县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地处竹业大省浙江,张齐生的家乡自然也是竹林遍地。竹子,在童年就走进了张齐生的生活。但命运似乎总会给成功者更多磨难作为考验,张齐生也不例外。张齐生8岁那年,父亲早逝,母亲开始独自抚养6个孩子。过早品尝到生活艰辛的张齐生与竹林相伴,倾吐心事,也学会努力与珍惜。母亲劳作的背影、可供玩耍放松的竹林,这两帧画面大概就是属于张齐生的故乡印象。
1956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来自山区的他,带着试图将家乡树木物尽其用的赤子之心,毅然选择当时偏属冷门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在完成大学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张齐生留校任教,从事木材加工工艺的教学和研有。
1979年,张齐生带领学生到安徽黟县开门办学,眼望漫山遍野的葱郁翠竹,黟县时任领导对他感慨:“木材越来越紧张,张老师,你们要能帮我们把这么多的竹子利用起来,那可为我们县作大贡献了!”从黟县回校不久,张齐生作出一个重大决定:调整研究方向,从木材转向竹材。那一年,张齐生40岁,他与自己默默约定:希望借用竹子改变竹农贫困的生活。
以竹代木,竹木结合
从木材到竹材,一字之差,外行看似差别不大,作为专家,张齐生深知其中艰难:与木材相比,竹材由于直径较小、壁薄中空,内含淀粉、糖分等营养物质,容易发生虫蛀和霉变。现有的木材加工机械和加工工艺都无法直接利用于竹身,因而干百年来世界各国竹材都停留在原竹利用和剖篾编织的初级阶段,未能像木材那样得到广泛开发。即便如此,张齐生也并未动摇,坚信通过精深加工,竹子会成为富民资源,以竹代木并非不可能。
在竹材研究的过程中,等待张齐生攻克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竹子高温软化展平”,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直径小、壁薄中空、圆周方向容易断裂的竹子变成幅面大、强度高、不变形的板材?张齐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经过反复的实验,他终于找到了竹材高温软化展平最佳温湿度和加压方法。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后,竹子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等系列产品应运而生,我国竹材加工产业初现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张齐生关于竹木复合板的研究。1995年,张齐生提出“竹木复合结构是科学、合理利用竹材资源的有效途径”。他运用层合板理论,把竹子和木材加工成不同的单位元按一定的比例配置在板材的不同部位做成竹木复合板,取竹木之长,又避二者之短,为竹木复合结构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以竹代木到竹木结合,这条路张齐生一走便是17年。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为我国率先开展竹材工业化利用研究的学者,张齐生针对市场需求和竹材自身的结构和特性不断坚持科技创新,攻坚克难,先后开发成功车厢底板用竹材胶合板、建筑用竹材胶合模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竹炭、竹醋液等系列产品,7次斩获国家科技大奖,出版专(译)著8本、论文百余篇。
张齐生不仅在竹材学术研究上颇有造诣,还时刻思考着如何将学术成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有效生产力。他的研究带动建成一大批竹材加工企业,将竹产品推广应用到更多领域,为我国竹材加工产业的形或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P5-7
序一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张建龙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千年前的中国宋朝诗词大家苏东坡有云:“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到今天,竹子及其产品依旧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扶贫事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形象地揭示了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竹子作为穷人的好朋友,是不可多得的可再生资源,是绿色经济的新材料,必将为实现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目标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竹产业。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经营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中国的竹产业主要涉及建材、家居、食品和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l00多个系列,上万个竹产品。竹产业与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森林食品业已一并成为中国林业发展中的四大朝阳产业。
为充分发挥竹产业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和影响,国际竹藤组织与中方伙伴合作,用时2年多,精心组织编写了《绿竹人生群英谱——100位中国竹产业人物故事》这本书,讲述竹产业发展的中国故事。本书从经济发展、生计改善、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竹文化传承等视角切入,记叙了竹资源加工利用与贸易、竹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竹区林权制度改革与脱贫致富、竹林旅游与竹文化建设等中国竹产业发展中的独特、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书中涉及的人物背景多元而广泛。有专注于竹子材料、竹子分类、竹林培育的院士、科学家;有“深耕”竹地板和“细作”竹家居的企业家;有借“竹”生金,致富奔小康的基层竹农;有兼具匠心、文心,化“废竹”为“神奇”的竹编、竹雕艺人;有献身竹业发展的公务员和科技推广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书中的一些人物我十分熟悉,他们的故事也让我十分感动。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他们对竹子的热爱,对发展竹产业的拼搏精神,以及创业成功的喜悦心情。
希望广大读者喜欢这些人和故事,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让读者更生动地了解中国竹产业和中国林业。也希望这本书是一座桥,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竹产业的友好交往与国际合作。
愿全世界热爱竹子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建生态文明的美好地球家园!
李智勇、吴君琦主编的《绿竹人生群英谱(100位中国竹产业人物故事)》是作者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行业推广等多个角度精心选择出100位中国竹产业发展中独特鲜活的人物故事,汇集了中国竹产业发展历程的真人真事,展现了中国竹人的开拓精神以及中国竹产业发展的蓬勃历程。
李智勇、吴君琦主编的《绿竹人生群英谱(100位中国竹产业人物故事)》从经济发展、生计改善、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竹文化传承等视角切入,记叙了竹资源加工利用与贸易、竹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竹区林权制度改革与脱贫致富、竹林旅游与竹文化建设等中国竹产业发展中的独特、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书中涉及的人物背景多元而广泛。有专注于竹子材料、竹子分类、竹林培育的院士、科学家;有“深耕”竹地板和“细作”竹家居的企业家;有借“竹”生金,致富奔小康的基层竹农;有兼具匠心、文心,化“废竹”为“神奇”的竹编、竹雕艺人;有献身竹业发展的公务员和科技推广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