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中约(Immanuel C.Y.Hsü,1923-2005),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很好不错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59年起执教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至1991年退休,曾任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著有《伊犁危机》(The Ili Crisis: A Study of Sino-Russian Diplomacy,1871–1881,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牛津大学出版社,1970)等,参与撰写费正清主持的《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英译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哈佛大学出版社,1959)。其著作《中国近代史》是欧美学界很重要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荣获多种好评。 屈文生,法学博士,翻译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兼任中国译协翻译执业能力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地方性法规规章英文译审专家,《上海翻译》编委。“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项目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从事法律翻译、翻译史、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等工作。出版专著及译著《从词典出发》《普通法令状制度研究》《欧陆法律史概览》《美国陪审团制度》等;在《历史研究》《中国翻译》等刊物发表《早期中英条约的翻译问题》等论文70余篇。主讲的《英汉一汉英法律翻译》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曾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第十四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曾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 目录 原书序 致谢 章 序曲:东西方国际大家庭的相遇 一、东亚国际大家庭 二、天朝上国及其与蛮夷部落的关系 三、中国的“对外”交往制度 四、派遣外交使节驻外问题 部分 外国驻华使馆的建立(1858-1861年) 第二章 常驻公使问题:外交序曲 一、1858年西方国家的在华目标 二、天津谈判前的困局 第三章 天津谈判 一、额李对桂花 二、朝廷政治 第四章 上海税则会议 一、秘密计划 二、桂良重启谈判 三、上海新任钦差大臣 第五章 个性与外交:领导力研究 第六章 大沽口之战后的公使驻京问题 一、英国的反应 二、额尔金第二次使华 三、公使馆与衙门 第七章 意识形态问题:公使驻京与大清体制 第二部分 国际法的引入 第八章 国际法的汉译 一、林则徐尝试译出瓦特尔作品 二、丁韪良翻译惠顿作品 三、丁译《万国公法》的文本批评 第九章 中国对国际法的有限适用:成功与失败 一、丁译《万国公法》的反响 二、未能发挥国际法的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 中国常驻外国公使馆的设立 第十章 解决问题的早期路径 一、中国人对待出使的传统观念 二、早期英方的建议(1858-1866年) 三、朝廷的回应 第十一章 举国关注的公使问题(1867-1876年) 一、1867-1868年的中英修约 二、向西方派遣的批使团(1868-1870年) 三、1871年的中日条约与1874年的台湾事件 四、马嘉理事件(1875-1876年) 第十二章 驻外使馆成为常设外交机构 一、道歉使团与个驻外公使馆 二、1875-1880年间的其他驻外公使馆 三、郭嵩焘的困境 四、使馆之组织及经费 第十三章 尾声:现代世界中的帝制中国传统 一、对于设立外国公使馆思想上的抵触 二、变革中的传统:中国之于世界 附录 附一 19世纪时期外国驻华公使名录 附二 19世纪时期中国驻主要西方国家外交公使名录 附三 出使各国历年收入总数表 附四 出使各国历年支出总数表 注释 注释内缩写表 原文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术语对照表 哈佛东亚系列 译后记 内容推荐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为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东亚研究系列作品之一。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俄、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以1858-1880年这一时间段限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