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而不是感觉来做决策
喜欢看棒球比赛的人都知道,没有到九局结束千万不能下定论,因为比赛随时都有可能会逆转,球是圆的,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发生。棒球运动是台湾民众相当喜爱的运动,甚至被称为台湾的国球,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肯定都喜欢看到球员大棒一挥将球打到外野三不管地带,甚至全垒打墙之外,然后将垒上球员送回本垒得分,这时观众自然是欣喜若狂,高声欢呼,因此那些有能力打长打的球员,会像是英雄般受到关注,很多球员自然也都以长打作为目标。但是长打能力强的球员就一定会成功吗?未必。2011年台湾上演了一部棒球电影《魔球》(Moneyball),描述一个美国职业棒球运动员的真实故事,影坛大帅哥布莱德彼特饰演运动家队的总经理比恩,比恩在高中时代就已经是棒球好手,高中二年级时,在全美竞争最激烈的高中棒球联盟中,打击率就已经超过五成,而且能投能打,高中三年级时,在一场大比赛中,比恩主投,只让对手敲出了两支零星的安打,自己却成功盗垒四次,并且还单场轰出三支三垒安打,这个辉煌纪录在往后的二十多年始终未被人打破,这样的天才球员自然受到各职棒球队球探们的关注。高中毕业后各家职棒球队纷纷想要说服比恩加入,最后比恩放弃斯坦福大学棒球校队全额奖学金的邀请,加盟大都会球队成为小联盟的球员,从此比恩被球队视为会是最早从小联盟晋升到大联盟的明日之星。但是比恩往后的表现与球队的想象差距越来越遥远,就连高中打击率始终不高的同期队友们都已经升上大联盟,比恩还在小联盟队中浮浮沉沉,虽然一度被叫上大联盟打球,但很快地就因为表现不佳又下放回小联盟,最后大都会球队终于放弃了比恩,将他交易到双城队,之后又被交易到其他队伍,最后在运动家队落脚,此时的比恩已经在职棒球队待了十年,也过了体能状况最佳的年纪,但却始终没有打出名堂来。终于比恩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了球员的身份改当球探。
自己当年明明是所有球队与球探最看好的明日之星,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会是如此呢?改当球探之后的比恩经常反省这个问题,也开始对于传统球探挑选球员的方法提出质疑,比恩开始研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他发现传统上球探在挑选球员都会有几个问题:
1.很多人都会以为,自己的经验有代表性,其实并非如此。
2.球探们都会被选手“最近的表现”过度影响,但一个球员过去的表现,不代表他未来的表现。
3.人们往往会因为偏见,而被眼前的事物蒙骗,以至于看不到事情的真貌。
除了知道球探们的这些错误之外,比恩也开始更重视用客观的数据来分析球员,而不是像过去传统用主观的感觉来挑选球员,例如球员获得四坏球保送的能力。过去,整个大联盟球队没有人会去关心球员获得四坏球的次数,因为四坏球通常被视为是投手的“失误”,并不被认为是打击者的一项能力,但是,选球能力其实是球员未来能否成功的最大指标,而四坏球的次数,正是球员是否懂得选球的最佳指标。
此外,很多球员每次上场都会想要击出外野安打,但这也增加了被接杀出局或是三振的概率,比恩当运动家队球探时,当时的总经理艾德森正在做几项科学棒球实验,艾德森说:“棒球比赛中,若三人出局了,一切就免谈,所以任何会增加出局机会的事情都是不好的;反之,任何能够降低出局机会的都是好的,而上垒率就是打者不会出局的概率,所以进攻上最重要的一个统计数据就是上垒率。”
这些观念慢慢改变了比恩分析球员的方式与看法,后来比恩自己当上了运动家队的总经理,也更加大刀阔斧打破传统球探们挑选球员的方式,更大量采用科学分析的方式来挑选球员,而特别的是,因为运动家队是一支经费很拮据的球队,无法花大钱来买好球员,但透过科学分析的方法,运动家队能够找到一些别的球队无法发现到的球员,这些球员可能都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但也有一些“隐藏”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正是运动家队所需要的,也因此运动家队能够用很低的价格买到其他球队不要的球员,并组成一支外界看起来很怪异的队伍,因为表面上看来这是一支集合其他队伍所不要的“残缺”球员所组成的队伍,甚至是其他球队所嘲笑的队伍,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样的一支“烂”队伍不断在球季中创下好成绩,甚至在2002年拿下103胜,季中还缔造了20场连胜纪录。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些投资上的启示,在投资上我们也经常会听从“专家”的看法或依赖“专家”的选股建议,这就跟球队依赖球星、挑选明星球员一样,事实上从魔球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数据才是最可靠的东西,应该更加相信科学的方法,并且专注在真正重要的因素上面,而不是靠感觉。所以下次当有人告诉你,因为某个因素,所以股价会上涨或下跌,你一定要问:有数据可以佐证吗?过去的历史资料显示是如此吗?如果没有,那么你就要持怀疑的态度才对,不可轻信。
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