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东,男,汉族,陕西延安人,文艺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访问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部基础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等。在《课程教材教法》《优选教育展望》《上海教育科研》《江苏高教》等学术刊物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编写著作10余部,主持了2013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语文高考命题与评阅绩效”等重量、省级、厅局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2016年获全国“很好教育硕士导师”称号。
丛书序
前言
绪论
一、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诗教”研究述评
第一章 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先秦礼乐文化与《诗》教的形成
一、先秦礼乐文化与《诗经》审美意识
二、礼乐文化与《诗》教审美思想
三、宗法制文明与《诗》教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诗经》与《诗》教的合流
一、《诗经》之形成与《诗》教审美取向
二、《诗经》之音乐美与《诗》教趣味性
三、“天人合一”意识与《诗》教目的性
四、“志”的多义与《诗》教意义的生成
第三节 儒家《诗》教美育思想基础
一、“美善相从”的道德性审美取向
二、“中正平和”的人格美追求
三、“尚文尚用”的功用性审美
小结
第二章 天下归仁:孔子《诗》教美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诗》教的价值立场
一、志于道
二、据于德
三、依于仁
第二节 孔子《诗》教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自然、社会、自我的统一
二、“温柔敦厚”的性情美育
三、“思无邪”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兴、观、群、怨”与《诗》之鉴赏
一、“兴”:审美主体自觉的起点
二、“观”:认知性审美
三、“群”:生命的社会性意识
四、“怨”:审美批评的原始形式
小结
第三章 “充实之谓美”与孟子《诗》教美育思想
第一节 “人性善”与孟子《诗》教价值取向
第二节 仁义:《诗》教审美之本体
第三节 孟子《诗》教审美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以“诗”育“善”
二、“知言养气”
三、“知人论世”的求“是”美育
四、“以意逆志”与《诗》之接受
小结
第四章 化性起伪:荀子的《诗》教美育思想
第一节 荀子用《诗》
第二节 “性恶”论与《诗》教审美
一、《诗》教目标: “性伪合”
二、诗乐相和: “明礼义而化之”
第三节 荀子《诗》教审美特征
一、 “隆礼义”与“杀诗书”的现实理性
二、诗者,中声之所止:
三、“礼”“志”统一的美育原则
小结
第五章 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转承及当代价值
第一节 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转承
一、从“以文化成”到“风雅正变”的转与承
二、“吟咏性情”的诗论与《诗》教美育的自觉和坚守
三、宋明理学与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融通
四、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消融
第二节 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
二、当代审美意识的几个特征
三、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小结
结语
一、先秦《诗》教美育思想是礼乐文化的延伸,以关心人生与社会为核心,体现着先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二、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核心内涵是“中和”之美
三、儒教《诗》教美育思想立足于以善为尺度的伦理道德美学,具有实用美学的特点
四、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在兼蓄中不断得以演化,成为凝结现实智慧的美学母题
五、儒家《诗》教美育思想对于当代审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贺卫东编著的《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研究》对儒家《诗》教所蕴含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抽取,全书从《诗》教的审美文化环境和历史特性,以及诗教与礼教、乐教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儒家诗教审美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审美目的等。本书着重对孔子、孟子、荀子三个最重要的儒家代表的《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对《诗》教审美思想的演化予以梳理,演绎了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本书所言美育并非狭隘的学科而是审美教育的含义,因此在撰写中跨越了诗学、文艺学、教育学等学科壁垒,努力着眼于“人”本位的整合研究,旨在改变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方式。
贺卫东编著的《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研究》从美学的观点审视儒家《诗》教审美思想与《诗经》的美学意识契合点,从而探究了先秦儒家选择《诗经》作为教材的原因。
本书运用了历史的观点对儒家《诗》教的内涵与承传流变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尤其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形态的变化分析儒家《诗》教内涵的演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通过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寻找儒家《诗》教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审美功能的意义。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的本义,本书结合先秦诸子本人的身份来研究其思想,因为没有脱离肉体的思想,任何人的心理都与其基本的生活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回避架空个人身份言说《诗》教思想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