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同时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更直观地解读《山海经》,画家孙晓琴在绘制白描山海经神异图350幅、国画山海经神异图108幅、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数十幅以及巨画《帝禹山河图》的基础上,重新为《山海经》绘制了插图612幅,将《山海经》所有文字记录的内容,一一用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与此同时,笔者王红旗为上述612幅图逐一配写了文字说明,内容包括与画面相关的《山海经》原文以及相关的信息解读。由此而成《全本绘图山海经》。本书是其中《海内外九经》分册。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同时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
《全本绘图山海经》分为《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和《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三册出版,三册既单独成书,又彼此关联。其中,王红旗、孙晓琴所著的《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对《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和《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经》的文字内容进行了丰富、深入、有趣的信息解读和场景再现。
地载图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六合指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亦即三维空间。四海,古人相信大地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大海包围着,四海之内即陆地所及范围。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太岁即木星,或者准确说是木星纪年。木星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古人就用十二地支来分别命名每一年,十二生肖和六十甲子即源于木星纪年。
毕沅、袁珂均指出,此段文字原本应接在《五藏山经》篇尾“禹日天下名山”段末,并认为这种文字错位发生在刘秀校订《山海经》时。有趣的是,《列子·汤问篇》记有夏革对“神灵所生”的不同意见:“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夏革字子棘,又名夏棘,以博学贤良著称,成汤曾拜其为师。
结匈国·南山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日南山在结匈东南。
陬,角落,山角;正月又称陬;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海外南经记述的是从西南方到东南方的情况。
结匈国位于《海外西经》灭蒙鸟的西南方,当地人的特点是结胸。郭璞、袁珂都认为结胸即人的胸部肋骨向外凸出,今俗称鸡胸,通常是因为人在童年发育期缺钙所致。其实,结有屈曲之意,因此结胸可以泛指各种脊椎弯曲畸形的病症,例如驼背、佝偻病(食物中钙、磷、维生素D含量不足,日照量不够)。此外,结又有盘结之意,因此结胸也可能指一种独特的胸部(包括背部)服饰或装饰,例如胸前佩戴着结状吉祥物(中国结或即源于此风俗),或者背后有类似日本和服的装饰结构。
南山位于结匈国的东南方,当地人称虫为蛇,称蛇为鱼,这种称谓的变化可能与某种巫术活动有关,有点类似颛顼化为鱼妇时巫师念的口诀。南山或谓即终南山。
比翼鸟·羽民国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日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日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比翼鸟的雏形是西次三经崇吾山的“见则天下大水”的蛮蛮鸟,此后比翼鸟变成吉祥鸟和爱情鸟。《周书·王会篇》称“巴人以比翼鸟”,或许比翼鸟栖息在巴人居住区,或者巴人有装扮成比翼鸟的巫术活动。
羽民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穿羽毛衣,或者用羽毛装扮自己;二是以头长为美,并且可能实施了头部变形装饰术。事实上,距今180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10000年前的满洲里扎赉诺尔人、6400年前的大汶口人的头骨上,均发现明显的普遍的人工变形,其中大汶口人的头骨变形比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神人二八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神人二八,明代学者杨慎注谓:“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
司夜,通常解释为夜间巡查以维护社会治安,类似后日的更夫,神人二八即二人一组或八人一组的巡逻队。此外,司夜亦指天文观测,不过天文观测好像用不着这么多人“连臂”进行。或许它更像是一种在夜间为帝君举行的巫术舞蹈或娱乐歌舞,这种舞蹈的队列特点是十六人分为两组,每组八人,人与人之间手臂相连,它也可以变换成两人~组共分为八组的队列,而这恐怕就是八佾舞的雏形。
P2-5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同时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
《全本绘图山海经》分为《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和《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三册出版,三册既单独成书,又彼此关联。其中,《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对《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和《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经》的文字内容进行了丰富、深入、有趣的信息解读和场景再现。
海外四经
《海外四经》的撰写者有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地理知识,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撰写者既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没有提及中心区与海外诸景的距离,以及海外诸景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没有提及著名的地理方位参照标志点,例如华山、嵩山、泰山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不清楚《海外四经》的地理中心在哪里,以及中心区的范围大小,因此也就难以搞清海外诸景的地理方位。大体而言,《海外四经》诸景可能在秦岭以南、阴山以北、六盘山以西、泰山以东。
《海外四经》的撰写时间(或者资料来源的时间,下同)也是一个难解之谜。幸运的是,《海外四经》记述了一位具有历史时间标志的人物,他就是夏后启。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其撰写时间在夏启之后。与此同时,由于《海外四经》没有记述夏启之后的夏王,也没有记述商朝及其以后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其撰写时间应当在商朝之前。也就是说,《海外四经》的撰稿人(包括绘图者)可能是生活在与夏启同时或稍后一段时间的学者,他以当时夏朝所管辖区域为中心,依次记述周边国家或族群的情况,其关注的不是那些国家的人口、物产,而是那里人们的服饰特点和特殊习俗,具有旅游者猎奇或博闻者搜异的性质。
海内四经
《海内四经》错简甚多,而且错误相当明显。关于竹简错乱的原因,徐旭生在《读山海经札记》曰:“《山海经》为先秦古籍,太史公见之矣(《大宛列传》),然错简甚多,脱误特甚,极不易读。”尽管《海内四经》的错简甚多,但是由于它和《山海经》其他篇章同样记录着大量的不可替代的古代文明与文化信息,我们今天有必要也有责任去解读破译其内容。
根据《海内四经》出现许多周朝以降的地名,例如闽、瓯、燕、朝鲜、倭等,可知其撰写时间当在武王伐纣、周朝立国之后。兕犀类动物在《五藏山经》里多有记述,而在《海内四经》里则已变成罕见之物,据此可知其撰写时间距离《五藏山经》时代当有一段漫长的过程。《穆天子传》卷一记有周穆王祭祀黄河后:“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宝。赐语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己未,天子大朝于黄之山,乃披图视典,用观天子之宝器。”或许,周穆王所披之图、所视之典就有《海内四经》。
海内经
《海内经》是《山海经》十八篇文字的最后一篇,它描述有39处人文与自然场景,既包括撰写者所处时代的内容,也涉及撰写者所了解的历史知识。从中不难发现,《海内经》的撰写者,对古代氏族、部落、民族的血缘传承关系,以及先人的科学技术发明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突出的记述。
西汉学者刘秀《上山海经表》曰:“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此后,《汉书·艺文志》著录《山海经》为十三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海经》为二十三篇。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认为《大荒四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古本此五篇皆在外,与经别行,为释经之外篇”。意思是《海内经》等五篇文字是解释正文的注释文字,或者是散落在正文之外的只言片语。郝懿行的观点有部分合理之处,例如《海内经》某些文字可能原本属于《山海经》的其他篇章。但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例如把《大荒四经》与《海内经》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大荒四经》有着比较严密的体系架构,没有理由将其视为释文或片言只语。
从现存《海内经》的内容来看,它好像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或者是一部内容大量丢失错位的著作。这是因为,《山海经》其他篇章都有着地理方位的记述顺序,而《海内经》的地理方位却难寻踪迹;我们今天只能依稀辨认出,有些景观存在着自西南向东南的走向,而另一些场景又存在着自东北向西北的走向。
由于《海内经》出现了朝鲜、天毒等地名,这或可表明它是周秦以降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海内经》所述内容结束并定格在“禹定九州”一幕上,这应当寄托着撰写者重整山河、统一天下、再创辉煌的愿望。
从《山海经》中,我们能够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而且也能获得数千年前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活动信息,这些信息涉及那个时代的地理、地貌、湖泊、沼泽湿地、沙漠、山川及其变化信息,矿物分布信息(古人对颜料矿石的寻找加工促成了冶金术的诞生),植物分布信息(记录着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信息(记录着动物的迁徙与灭绝、变异与演化),远方异国、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迁徙信息,以及那个时代的医药学、预测学、天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人文活动信息。显然,这等于为我们今天的人类增加了数千年的生存经验,从这个角度而言,《山海经》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王红旗
2010年12月12日于北京莲花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