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表现形式、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主要类型和冲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危害性、意识形态受众在“技术(互联网)”和“社会”双重逻辑的影响下的变化、如何评估和研判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等问题进行阐释,同时,力图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思维、科学方法、战略策略和实践要求的指导下,对健全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制度安排与工作机制、增强突发事件或涉意识形态事件的舆论引导力和政治传播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做出梳理。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风险 一、风险社会与国家安全责任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安全时代的战略思想 三、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 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分析:主要概念与研究框架 一、风险:复杂概念的逻辑梳理 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三、意识形态领域主要的风险挑战 四、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分析框架 第三章 意识形态领域主要风险源分析 一、网络技术风险:深度伪造 二、数据运用风险:剑桥分析 三、暗网运行风险:黑灰空间 四、负面过剩风险:信任冲击 五、谣言传播风险:舆论干扰 六、信息生产逐利风险:公共争议 七、西方传播效应风险:无形之手 第四章 受众分析:技术与社会双重逻辑变迁的影响 一、普通公众:主客体身份在网络时代的变迁 二、青年分析:公共讨论与情感表达 三、社会心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知、接受与认同 第五章 意识形态领域:法规制度建设 一、意识形态责任制建设: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 二、政务公开与信息发布: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网络空间立法:建设良好生态与反映真实民意 四、媒体职责与阵地建设 第六章 完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体系 一、价值维护: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二、体系协同:强化各方责任 三、制度优化:建立双重预防机制 四、主流舆论:高扬正能量 五、网络管理:形成同心圆 第七章 提高涉意识形态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一、把握政治方向:指导思想不动摇 二、强化风险意识:识别“灰犀牛”与“黑天鹅” 三、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链传导放大 四、统筹工作全局:发挥舆论正面作用 五、提升处置能力:精准把握“时度效”要求 六、塑造国家形象: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结束语 后 记 导语 领导干部必读书目。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丛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中的经验教训,深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切实提升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