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物事业
第一节?文物、古迹
桂洲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为岑国英主建;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由岑兰契主修。
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建桂洲真武庙(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年间圮毁),后于清康熙、嘉庆年间、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和1989年均有重修。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容奇观音堂(始建于南宋),后于清雍正十三(1735年)年、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元年(1821年)及二十四年(1844年)均有重修。
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容奇和桂洲分别有“八景”(详见第二十五篇旅游)。
康熙丁卯年(1687年)重修绿榕古庙(始建于明代)。
嘉庆五年(1800年)扩建容奇雨花寺(始建于明代),后于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民国七年、三十四年和1982年、1994年先后进行过扩建或重建。
光绪壬午年(1882年)重修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马冈冯氏六世祖祠。
民国十七年重建始建于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的四基天主教堂。
1958年人民政府重修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花洲第一桥。
容山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1979—1981年由港澳同胞梁耀明等捐款先后建成校门牌楼、科学大楼、教学大楼等;1985年人民政府复投资兴建教学主体大楼、教工宿舍、田径场、体育馆等。
1996年,人民政府投资30万元重修文塔。
2000年容桂合并后,评出“容桂新十景”(容桂新十景为:文塔朝晖、白莲香远、长塘夜月、溪桥初步、雨花甘露、青霄远眺、大凤来仪、容山书院、榕树生桥、胜海飞虹。详见第二十五篇旅游)。
2003年9月,容桂宣教文卫办公室对街道所辖古迹文物进行了勘察调查,根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现状,于同年12月对洛阳桥进行维护性修缮。
2004年,为配合区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容桂成立街道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文化站设办公室。同年6月,办公室召集各居(村)有关负责人员传达区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精神。11月25日,容桂人大联络处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执行情况。12月,容桂完成文物普查登记汇总工作,根据9个居村提供的72处文物调查点,汇总成文字、图片记录,上报区文物管理部门。
2006年6月,容桂文化站举办“容桂古旧照片展”,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2007年,容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领导小组,并于文化站设办公室。同年申报“观音开库”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容桂的真武庙等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为配合广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容桂街道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发动各居村文物普查联系员,编制街道文物普查线索登记表,该次文物普查共勘查了97个点,并于2009年上报较有价值的文物点35个。同年,对在2000年评定的“容桂十景”分期进行建造碑记工程,现已建造了“大凤来仪”“青霄远眺”“榕树生桥”“雨花甘露”“白莲香远”“容山书院”等6个。同年,对“天主教堂”“真武庙”“绿榕古庙”三项古建筑进行了全面勘察,制订了修缮工程计划书,并呈送区有关单位报批。
2009年9月,顺德区文体局在容桂召开镇(街)文物工作调研会。同年12月28日,顺德区博物馆查勘容桂红星社区中宪大夫第和光禄大夫第,小黄圃社区林公宗祠,马冈村冯氏书塾和民居群等3个文物点。
2010年,容桂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的副主任为副组长,辖区派出所、国土所、建设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由宣传文体办和各社区(村)文物保育员组成的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对容桂街道辖区内的文物建立档案,并开展日常及专项检查,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
第二节?文物保护单位
顺德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确定观音堂(白莲池)为县级风景名胜重点保护单位。
顺德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发出《关于颁布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布告》,容桂文塔成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顺德区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岑学吕故居、天主教堂、绿榕古庙、冯氏六世祖祠被评为第一批区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公布,冯氏六世祖祠、绿榕古庙、文塔、洛阳桥、真武庙、天主教堂为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8年公布,真武庙、聚奎阁(文塔)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一、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1.真武庙
真武庙俗称大神庙,供奉的是北帝。位于容桂外村狮山东麓,坐西向东,占地约400平方米。真武庙始建年代不详,明朝正德年间圮毁,万历九年(1581年)重建,清康熙、嘉庆、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和1989年均有重修。真武庙左右两边庙墙大部分由蠔壳砌成(后改为砖墙)。外墙两侧上方长幅砖雕,图案精美,玲珑剔透,线条流畅。庙内建筑为三进两廊,分前、中、后三座。前座为重檐歇山式,重檐由连锁式木雕莲瓣构叠而成的大型莲花托支撑,蔚为壮观,古雅别致,堪称建筑艺术的精品斗拱架梁。中座北极殿正中供奉北帝,庄严宽敞,盂、炉、瓶、磬、钟鼓俱列,左边有一跛足铁牛蹲于地上。传说原来有两只铁牛,其中一只逃跑去牛归古巷,为了不让余下的再逃跑,北帝打跛了它的脚(铁牛于50年代搞“大炼钢铁”时被毁)。殿堂上还排列了36位元帅的神像。后座为紫霄宫。宫前石池深广各3米,周围砌了石栏,池中泉脉丰沛,水清见底。池内常养鱼鳖,曾饲养过的大鳖重达140多斤。池子口上正中横跨一宽约半尺的拱形石条,俗称“灯芯桥”,又名“誓愿桥”。据说是百姓间有矛盾纷争时,为表示清白,立誓后即步行过灯芯桥,据称亏心者会跌下池中。1989年,港澳同胞胡锦超先生捐资港币40万元重修。真武庙于1998年12月21日公布为顺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18日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聚奎阁
聚奎阁俗称文塔,位于桂洲大道旁文塔公园内,始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七层六角形青砖塔,塔高36米,原为桂洲外村胡氏家族为振文风而建的风水塔。聚奎阁的建筑别具一格,极富文采。塔的周围原有围墙,门额上的花岗石匾长达2米,宽约60厘米,厚约20厘米,上面写着“四山群赴”四个逾尺大字,字为行楷,气势雄浑,为副贡生胡俊书所书。塔的基座和塔身均为六角形,基座至第一层的一半用花岗石筑成,接上去用东莞水磨大青砖建筑,砌砖方法与区内其他塔不同,为五行变一款式。塔内原用坤甸木筑成楼阁和扶梯,每层正面的窗孔的上方镶有花岗岩石额,分别题上字。由下至上,七层依次为“飞出上青霄”“秀甲狮阳”“聚奎阁”“题名处”“涵高下”“凤鸣”“灵照”。各题额字体不同,分属楷、行、草、隶、篆五体,亦为胡俊书所书。文塔为1991年5月18日公布的顺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18日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1.冯氏六世祖祠
冯氏六世祖祠即世德堂,位于容桂马冈马东村马东路江佩直街41号,建于道光九年(1829年),光绪壬午年(1882年)仲秋重修。建筑规格为三间三进,总面阔12.54米,总进深45.8米。硬山顶,灰塑、木雕、砖雕、脊饰原貌保持完整。“冯氏六世祖祠”横匾由清末我省著名书法家吴道镕所写。墙壁嵌有“世德堂碑记”。祠堂门前有旗杆夹,上刻有:光绪八年壬午未科乡试中式第八十二名举人。2006年冯氏六世祖祠被定为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及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2.绿榕古庙
绿榕古庙位于容桂容里社区,由于庙有榕树浓荫遮日而得名。《重修碑记》记载明弘治庚申年(1500年)立坛,明嘉靖甲子年(1564年)构堂于两旁,北帝、文帝并于左,天后专于右。清代建筑风格,三间二进,面阔18米,进深14.6米,面积为262.8平方米,头进与二进之间卷棚顶连接,右边有车马巷和偏间。头进正面共有3个门。前廊4石柱,石雕异形花卉斗拱形隔架科,有别于常见的梁上狮。梁架雕刻人物故事图案。整座建筑的石柱础有瓜楞式、覆盆式、出戟式等等,形式多样。庙内共有5块碑刻。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重修。立碑时间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其余4块碑分别为《通乡乐助重修碑记》,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社友工资碑记》立于乾隆年间;《戊子重修碑记》立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绿榕庙重修碑记》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006年定为佛山市和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3.文塔(见本节上文)
4.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四基社区织窝涌上,俗称石拱桥,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为岑国英主建,为梁式单孔石拱桥,桥面石级刻有菱形花纹。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岑兰契主修。洛阳桥全长15米,顶宽2.58米,高3.1米,单孔,孔顶离河床底约4.5米。桥上的石级稍斜,每块约宽50厘米,石面上刻有菱形的防滑花纹,一部分已经磨平,两边护栏高约25厘米,造桥的石有两批,分别是北宋和明朝先后砌上的红岩,第一批风化损耗严重,第二批石损耗较小。红岩耐磨损,现在桥墩和桥拱上虽已寄生了小叶榕树和杂草,但仍然十分坚固。全桥以粗面岩砌筑,是我区最早的梁式单孔石拱桥。2006年洛阳桥被定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原顺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5.真武庙(见本节上文)
6.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928年(民国十七年)参照广州一德西路天主堂(俗称石室)重建。位于四基社区新墟清波直街。顶部为方柱尖顶带十字架,坐东向西,长36.9米,宽约15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主要分为三部分:前座是门楼,后座是玫瑰堂和宿舍楼。天主教堂的主体部分是玫瑰堂。其基座是十字形,竖画粗长,横画短细。堂内正中墙边设有祭台,台上有圣体柜,上放有圣母像的神龛,下边有一十字架,多个花瓶。祭台前面两边各设十二行礼拜用的坐凳,坐凳前有跪凳。两边墙开有多个别具一格的窗子,窗旁挂着描写耶稣受难经过的十二张小油画。玫瑰堂顶为薄壳拱形建筑,最高处与地面距离约6米,人在内讲话,声音响亮,有回声。玫瑰堂是神父讲经传道的地方,可容纳百多人聚会。据堂内碑文记载,天主教在四基一带传播,最早为清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2006年定为佛山市及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区(县)级保护单位
1.观音堂(白莲池)
观音堂、白莲池位于广珠公路容奇大桥南岸金鱼岗北麓。据观音堂内石碑记载:“观音堂建自南宋,迄今几近千年,吾乡神庙无有先之者……庙前白莲池,往往大比之年乡内有科名,双花报兆……本庙从前代有重修,类皆旧规模而已。”而白莲池,据说是因播下红莲种子也会开出白莲花而得名的。又相传,南宋年间有一广西南宁的风水先生看风水,寻龙脉至顺邑桂洲断定此为“龙穴”,因观音堂地遥对大良18座山头,其形象为“十八诸侯朝天子”贵不可言。于是绘地成图北上江西请师傅论证,其师问,此地遥对之山头有无古树,他说没有,其师傅言定此乃“十八罗汉拜观音”而非“十八诸侯朝天子”,风水先生不听师言,坚信己见,径自往广西背父母骨殖来安葬,由于交通不便,时隔一年才回到金鱼岗,却已发现乡人果然在“龙穴”建成了观音堂,遂一气成病,病故于此,当地人葬之并立碑曰“南宁社稷之神”,后来,发现其装骨的金塔下还有一块砖记载其事。观音堂历来香火鼎盛,每年正月廿六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以“破四旧”为由禁止开放观音堂,改用作桂洲林场总部),本地人美称之为“观音开库”,来自港澳、新加坡、容桂、大良、中山、广州等地的善男信女一夜间有十多万人。据碑记载,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均有重修。1984年秋,乡民与港澳乡亲集资20多万元再重修,1986年竣工。同年8月顺德县人民政府确定观音堂(白莲池)为县级风景名胜重点保护单位。1988年旅港乡亲胡锦超先生捐助资25万元港币拓池填塘,新建挹莲亭、百步长廊等,广植花木。现已扩展成白莲公园。
2.天主教堂(见本节上文)
3.绿榕古庙(见本节上文)
4.冯氏六世祖祠(见本节上文)
专记:马冈雕版印刷
在中国古代,因生产技术落后,各种书刊多以手工刻制的凸字版印刷出版。一直以来,中国的刻书中心分布在河南开封、浙江、四川、福建、江西等处,广东书籍,大多贩自江浙。清嘉庆、道光年间,阮元以督学身份南下广东,他首倡刻书,先后组织刻成了《学海堂初集》《皇清经解》等书,影响深远。于是,上行下效,木刻印刷之风逐渐盛行,省城广州,更是书坊林立,影响所及,佛山、南海、顺德也逐渐风行起来,而顺德的刻工,则在桂洲马冈村内。《顺德县志》曾记载:“今马冈镂刻书板,几遍艺林,妇孺皆能为之。男子但依墨迹刻画界线,余并女工,故值廉而行远。近日苏州书贾往往携书入粤,售于书肆,得值,则就马冈刻所欲刻之板,刻成,未下墨印刷,即携旋江南,以江纸印染,分售海内,见者以为苏板矣。”
马冈人将这新兴行业按商业模式操作,直接以利润盈亏为标准,逐渐开拓出一个特色产业。
容桂街道志编纂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2018年1月31日
序?言
容桂自宋代以来,经过900多年的发展,几经分合,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变化更是质的、超越式的、革命性的。如今,容桂各行各业兴旺发达,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昔日水乡早已成为充满创意和生机的魅力城市。
为了保存文献,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对广大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让广大群众清晰地看到容桂人民曾经经历的艰辛和创造,看到容桂人民开拓新生活的意志和信念,并为本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真实而可资征信的依据,2012年,容桂街道办事处决定编纂《容桂街道志》。
容桂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编纂工作领导组,200多人组成办公室、编辑室、顾问组、审稿小组,贯穿全程,全力投入资料收集、材料整理、编辑撰写、访谈论证等全过程。领导组领导成员高度重视,确保修志工作人、财、物全面到位;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及时跟进编纂各环节、步骤;编辑室、审稿小组在基础材料零散、不全、缺漏的困境中义无反顾勇挑重担,锲而不舍,迎难而上;顾问组的老同志积极发挥“历史见证人”的作用,通过举证佐证、牵线搭桥,为编纂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
经过编纂工作领导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历经六个春秋,长达1200多万字的《容桂街道志》终于于2017年底初步完成。《容桂街道志》全书共27个篇目,记述了容桂自宋代至2010年共900多年的历史,力求做到兼具史地,注重人文,详今略古,记实求真,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切面,为人们真实客观地呈现容桂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进程。本次修志是容桂首次以政府名义组织开展的正式的、大规模的地方志修编,由于受历史上复杂交错的行政分合、史料的缺失、编纂的经验和专业水平等诸多因素的掣肘,书中难免有纰漏和不尽之处,望各界人士谅解并指正。
《容桂街道志》脱稿之时,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报告极大地鼓舞着容桂人民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迎接一个飞跃时代的新容桂。
容桂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经历艰苦和沧桑,积淀为不屈不挠的坚强精神;骄傲和荣光,催生出新时代的卓越和辉煌!容桂人曾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了农业时代的鱼米之乡;经过改革开放的创业历程,容桂人又以顽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气派,打造出工业时代的城市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容桂人将以历史为鉴,用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理念和锐意进取的拼劲,为建设美丽文明幸福家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