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史记精读》《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沈周年谱》《诗画合璧史丛考》等。
在复旦大学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史记》精读”课程,深受学生好评;2018年在喜马拉雅FM开设线上课程“《史记》精讲”,收获二百万收听量,受到众多听众的由衷喜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孝与中华传统/中国礼乐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陈正宏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史记精读》《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沈周年谱》《诗画合璧史丛考》等。 在复旦大学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史记》精读”课程,深受学生好评;2018年在喜马拉雅FM开设线上课程“《史记》精讲”,收获二百万收听量,受到众多听众的由衷喜爱。 后记 本书的主体,是1992年 刊行的拙作《漫话二十四 孝》的修订版;现在的书 名《“孝”与中华传统》,是 出版社考虑到受众的需要 新拟的。一本通俗读物过 了二十八年,照理是没有 多少重版的价值的,但近 年传统文化以一种特异之 姿在中国社会重新受到重 视,“孝”这一极具中国特色 的传统伦理,也成为学术 思想界乃至大众重新关注 的话题,以此上世纪九十 年代初版的这本小书,也 就有了重新受读者检阅批 评的理由和机会。遗憾的 是我已多年未涉足相关课 题的研习,所能做的,只 是对旧作做一点有限的删 改增补,并把2007年应邀 在上海美术馆所作的一次 讲座的文稿,作为附录收 入此书,这是首先要向读 者诸君说明和致歉的。 1992年版的《漫话二十 四孝》,是我个人著述生 涯中出版的第一本独立撰 写的书,选题是当时上海 文化出版社资深编辑戴俊 先生给我的命题作文。当 年的责任编辑、现在已是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的陈 征先生,曾为这本小书初 稿里的若干内容,冒着酷 暑专程来复旦和我这个小 字辈商讨;此次重版,也 是他提议的。新版责任编 辑胡艳秋女士,为此次重 版做了许多具体细致的工 作。此外,金文京教授、 范景中教授、梁颖先生、 来颖燕女士等,在我开展 相关课题的研习时给予了 多方面的指教和帮助,凡 此都是我要表示由衷感谢 的。令人不免伤感的是, 最早提示我做二十四孝研 究的戴俊先生,已于2011 年不幸辞世,我无法持这 本依然不成熟的修订版小 书,再向这位睿智而又热 忱的前辈请益了。 二十八年前拙作初版时 ,我的身份只是单纯的为 人子,所以落笔之际,对 于“孝”是批评多于理解;现 在旧作重版,我已为人父 ,对于“孝”及其与中华传统 的复杂关联,有了更具体 入微的体认。我依然对“二 十四孝”作为传统伦理样板 是否具有持久的有效性, 抱有高度的怀疑,不过同 时也确信,我们今天需要 且能够对包括“孝”在内的中 华传统伦理,在不变更其 积淀深厚的历史名称的前 提下,就其内涵作一基于 人道立场的合乎人性和人 情的现代转换。 陈正宏 2020年3月于双寅楼 目录 第一章 孝的历史 1 追根寻源:孝与祖先崇拜 2 情系两端:“奉养”与“追孝” 3 东方风景:举孝廉制度和对不孝的惩处 4 经史并誉:《孝经》和历代正史中的《孝友传》 第二章 二十四孝故事的纂集与流行 1 启蒙的教科书:从《孝诗》到《二十四孝诗选》 2 包罗万象的孝:晚明的《二十四孝日记故事》 3 看得见的先贤:清朝及以后的几种《二十四孝图》 第三章 图说二十四孝 1 孝感动天:一个远古的神话 2 亲尝汤药:世俗天子世俗情 3 啮指心痛:山那边的牵挂 4 单衣顺母:苦恼的选择 5 为亲负米:圣徒背起了道德 6 鹿乳奉亲:夷儿披上了兽衣 7 戏彩娱亲:假作真时真亦假 8 卖身葬父:《天仙配》序幕 9 为母埋儿:荒唐的逻辑 10 涌泉跃鲤:浪漫的演绎 11 拾椹供亲:甘苦寸心知 12 刻木事亲:偶像带来的悲剧 13 怀桔遗亲:拳拳赤子心 14 行佣供母:兵荒马乱里的无奈 15 扇枕温衾:忠臣的昨天 16 闻雷泣墓:天若有情天亦老 17 恣蚊饱血:愚儿痴行录 18 卧冰求鲤:竭尽心智的奉献 19 扼虎救亲:人·兽·情 20 哭竹生笋:本无感应的故事 21 尝粪忧心:医学之外的解释 22 乳姑不怠:为人之妇的职责 23 弃官寻母:非关功名的远行 24 涤亲溺器:一件小事 一种象征 第四章 对二十四孝的四种阐释 1 伦理学的阐释:纲常支柱下的人性纠葛 2 社会学的阐释:家族均衡间的人文景观 3 史学的阐释:穷荒岁月里的人生境遇 4 文学的阐释:世情宝鉴中的人心折射 附录 从孝子图、孝义图到二十四孝图 后记 精彩页 2 情系两端:“奉养”“追孝” 在上一节里,我们曾经引用孔子关于“孝”的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一解释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其实也就是与传统中国社会相始终的孝的伦理的两大内容。 在中国古籍里,子女对在世父母、祖父母等履行孝的义务,一般称作“奉养”或“孝养”。“奉养”或“孝养”的名目从历史上看十分繁杂,归纳一下,则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常规与变例;第二层是常规的两个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第三层是常规之下,与物质的和精神的均有牵涉的一个引申。 我们先来说说常规。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规范,孝的伦理首先要求为人子女者在成年之后(或虽未成年但现实迫使其挑起支撑家庭的重担时),保证父母衣食无忧。这方面从高标准讲是要对父母提出的各种物质欲望尽力给予满足,就像后来的孝行故事“鹿乳奉亲”“卧冰求鲤”那样;从低标准而言则是在衣食发生困难时,首先考虑父母的生存需要,然后再设法维持自身或子女的生命,“拾椹供亲”“为母埋儿”等故事,就是在这种标准下诞生的。 孝的常规里除了物质的一面,还有精神的一面,那便是非宽泛意义上的“无违”。孔子曾将孝概括为“无违”二字,“无违”之下,又分对生对死二途,那是广义的“无违”。我们这里讲的“无违”,则专指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服从,使父母在心理与感情上一直保持某种愉悦与满足。这种“无违”自然还包括对父母、祖父母等的尊敬,孔子所谓“生,事之以礼”,其中的“礼”字,从形式上说就包含了请安、跪谢等等表示精神方面孝的礼仪。 在物质的与精神的两方面孝的常规之下,又有一种貌似自然化的延伸,就是以子嗣的延续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使家族长久流传下去。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对传统中国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生育后代意味着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做父母的由此在精神上获得莫大安慰;同时血缘同一的后代的诞生,又使家族财产等物质化的东西得以继承与稳定,这又意味着子女对父母物质方面的奉养得到了延续。所以换一个角度讲,有后尤其是有子,也就成了子女对父母尽孝的一个重要表征。 有常规的“奉养”,也就有变例的“奉养”,这集中反映在那些父母遭遇不测的突发情形中。唐代有个叫陈藏器的写过一本《本草拾遗》,其中称人肉可以医治衰弱之疾。此后民间便有遇父母生病,痴心子女们割自己身上的肉送给得病的亲人吃的事例,“到股疗亲”“割肝救母”成了尽孝的一种突出表现。官方对这类痴愚之举的态度则相当矛盾。以清代为例,康熙年间对一批割臂疗亲的孝子大加表彰;到雍正年间,福建一个叫李盛山的剖肝救母而丧了性命,礼部却驳回当地巡抚的旌表提议,认为李氏乃“愚孝”,事情闹到雍正皇帝那儿,皇帝发了一通高论,最后的决定却是下不为例。 P7-8 导语 讲究“孝”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人最鲜明的国民性。中国的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道德高尚的最高目标是拥有“仁”。 本书的主体,是1992年刊行的拙作《漫话二十四孝》的修订版;现在的书名《“孝”与中华传统》,是出版社考虑到受众的需要新拟的。一本通俗读物过了二十八年,照理是没有多少重版的价值的,但近年传统文化以一种特异之姿在中国社会重新受到重视,“孝”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伦理,也成为学术思想界乃至大众重新关注的话题,以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版的这本小书,也就有了重新受读者检阅批评的理由和机会。 内容推荐 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聚焦“'孝'与中华传统”这一主题,先是对“孝”进行学理上的追根溯源,随后对“二十四孝”故事进行具体阐释与辨析,透过故事中的小情小景与小孝行,揭示出其背后的大仁大义与大道德。中国的孝道教育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书稿结构合理,资料详实,论述清晰。本书作者陈正宏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权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