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在门卫室做一个登记,穿过两扇大铁门,直走五百米,眼前就是一大片平房住宅区。住宅区被纵横交错的小道分隔成一小块又一小块,从眼前正中的小道走进去,快到第二个小十字路口时,能听到一阵狗吠,然后左转,再径直走到第二个小十字路口,再右转,迎面一株很大的开着灯笼花的树,树的后面就是继承的家。
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我都记得去他家的那条路。
小学时去他家老迷路,出来时也会把自己绕晕。四年级的某一天,继承给我画了一张去他家的地图,标出了各种十字路口,在地图右下角的空白处写了一首“诗”方便我背诵:
迎面小路一直走,经过两个小路口,左转那家有条狗,不用害怕继续走,又是两个小路口,右转那家没有狗,我家就在大树后。
我念了几遍,笑得直不起腰。我问:“这哪里是诗啊?”
他脖子一梗,说:“我爷爷说,只要是七个字,又押韵,能把事情说清楚,就是诗。”
那时我对很多东西都没有概念,每当问出一个问题,只要有人能煞有介事地解答,在我看来都是值得信任的。继承就成了我理解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桥梁之一。
小学时,玩得好的有四个男同学。每次放学后,我们都会坐在学校操场的双杠上,四个人整整齐齐排成一排,把书包挂在上面,看着放学的同学、接送的家长,还有缓缓下沉的夕阳。等人散得差不多了,我们才各自回家。
我父母是医生,工作太忙,没人来接我。
继承跟爷爷住一块儿,爷爷每天要做饭,接不了他。
另外两位同学是小土和小黄,双胞胎,父母都做生意,懒得接他们。
每次放学都是我们四个孤零零地一块儿走,一开始是小土小黄相依为命,然后他俩发现了继承,继承发现了我。
就像一个在海面上漂流了很久的人,终于被打捞上岸,来不及感谢,只庆幸原来这无边无际的海面上,还有几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对我而言,在认识继承、小土、小黄之前的每次放学,都像是世界对自己的一次孤立,和他们相识之后,学校的每一次放学就成了我们对世界末日的一次成功逃离。
我人生的第一群朋友,因为落寞而相识,说起来好像挺心酸,但恰恰是因为那时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满是疑惑,以至于我们遇见彼此之后,可以聊各种想不明白的问题,而继承努力用他的方式为我们一一解答。无论答案正确与否,好歹我们有了一个答案,所以对于未知的一切,反而比同龄人多了一些底气。 “继承,为什么每次我和同桌多说几句话,其他人就会特别大声地嘲笑我啊?”
“嗯,我爷爷说,如果你在做一件自己问心无愧的事,但是别人很不友善的话,应该是他们妒忌。”
“继承,为什么隔壁班的王铁牛那么喜欢欺负班上的同学呢?”
“因为他们班没有人敢还手,你让他来我们班试试。”
“继承,如果我考不上重点初中怎么办?”
“那就考重点高中啊。”
“继承,为什么《圣斗土星矢》里面那些圣斗士,总是打也打不死,打死了又有新的圣斗士会出来?”
“如果一下全死了,你每周还买什么漫画书?”
“继承……”
“继承……”
“继承……”
每个问题都跟他无关,甚至我们都不一定想知道答案,但每次问出来,继承总尽力给我们一个好交代,我从心底特别佩服他。
“继承,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啊?”
“因为,我有一个爷爷啊。”
“我也有爷爷,但为什么我爷爷也没教我什么东西?”
“因为我和爷爷一直住在一起,这些问题我也老问他,他都是这么回答我的。”
“啊,好羡慕你能和爷爷住在一起,那你爸妈呢?”
“……”
继承的情绪突然像被摁下了开关,上一秒将整个房间照得亮堂,这一秒突然漆黑一片人去楼空。
“我们回去吧,不早了。”说完,继承从双杠上直接跳下去,将书包顺手甩在右肩上,径直往前走。P12-15
刘同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青年作家,现任光线影业副总裁。曾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作品,创造近年青春书籍销售纪录,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聘为“青年榜样”。
35岁教给我的21件事
2016年,我35岁,在回家的高铁上想了想这一年发生的各种事,记下了一些感受,在本书的最后,和大家分享。
有趣的是,有些感受早在十几年之前就知道了,因为不相信,所以到今天才真正理解,也不算太晚。
1
不要企图用新的利益去升华你和朋友的友谊,正因为你们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关系才不错。
2
当然也不要觉得经不起利益考验的关系都不是什么好关系,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亲人都会为了利益反目,所以最好不要用利益去考验自己和朋友,没好处。
3
常健身,多运动,会节省很多购置服装的费用。身材好了,气质也会随着变好,穿什么,你都觉得自己还不错。
4
很长时间不用的东西,最好及时借给(送给)其他人,一方面积攒了好人缘,另一方面社会更新太快,你不用的东西迅速会被淘汰,何必让它们死在家里。
5
人需要有一段好的感情,一份好的工作,一个能自得其乐的爱好。三个占一个,生活就能有盼头。
6
任何才华在这个社会都是能兑现的,如果还没有,不是运气不好,而是还不够有才华。
7
做任何事都会被人唱衰,可能会影响心情。但这个世界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你得努力让那些不认识你的人知道你、了解你、喜欢你,暂时不用浪费时间去跟那些唱衰你的人怄气。
8
凡事都要朝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总结,取悦自己,让自己心情变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9
可以去和人比较,但脑子要清楚,所有的比较最终都来源于你们本身的才华与能力,而不是受外界认可的程度。当下无论多么被外界认可,只要没有才华,就会很快被识破并抛弃。
10
以前觉得取悦了别人才叫成功,现在发现只有做更真实又投入的自己,才是成功的前提。
11
周围朝一个方向走到黑的朋友几乎都成事了,甭管大事小事,敢破釜沉舟去把一件小事做好的人都活得比以前快乐。
12 人脉越来越没用,忽悠也越来越没用,唯一有用的就是你能创作出好的内容。
13
可以尝试着让父母与好朋友的父母成为朋友,父母们一起吃饭聊天旅行,比我们想象中开心多了,他们最开心的时候是坐在一起轮流批评每一个晚辈。
14
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关键是你敢不敢豁出去。
15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尽可能说一些真话,也许你会因此收获几个意想不到的真朋友。
16
试着放下一些令人恼火的事情,真正放下的那一刻,你能感觉到自己赢了。
17
一定要过得足够好,家长才不会没完没了地担心你的人生大事。(起码要表现出自己过得足够好。)
18
如果和老板有了冲突,可以试试据理力争。年纪大了,再装乖意义也不大了,让老板知道你真正的想法,好就好,不好就赶紧撤,不然真来不及了。
19
年轻的时候如果喜欢谁,那就主动一点。等过了35岁,很难再主动,也不想着急再认识新朋友,感觉人生的减法已经开始了。
20
要知道哪些朋友正能量,多和他们在一起。同理,让你感觉不舒服的朋友,趁早断交。
21
任何谎言、弄虚作假,都会被看穿。如果你还自鸣得意,要么是别人在配合你,要么是别人在等待其他人拆穿你。
这是我的生活教会我的,你的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一路向往有光亮的方向
这些年,我遇到了一些人。
有的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有的人留下了侧脸的记忆,有的人面对面相视了好几分钟,还有一些人一两年能见一次,剩下一些人一直在我看得见的身边。
有时候我想起他们,觉得很暖。
我想和你说说他们。
几年前,我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怕离场时引发混乱,我让主持人继续活动内容,自己悄悄退场。
事后,主持人跟我说,有个穿白色连帽衫的女孩,背着书包戴着眼镜,梳着齐刘海,知道我已经离开之后,她对主持人说:“哥哥,我能不能抱抱你?”
主持人问为什么。
女孩说:“你们站在台上的时候,那种自信给了我好多力量,我希望能够抱抱你们,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有人听到这些话,一定觉得很荒唐,难道抱一个人就能得到对方的力量?
然而主持人跟我转述这件事的时候,我却觉得心头一暖。面对一个陌生人,要说出自己内心幼稚的愿望,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真的想要变得更强的信念。
在常州。同学们提问环节的时候,一个坐在第三排的女孩怯弱地举起了手。她穿着粉红色小棉袄,表情很拘谨,不似其他同学朝气的脸庞。也不知道为何,我看到了她。也许是因为那一刻,我觉得,克服内心的怯弱恰恰是另一种光芒。
她拿起话筒,沉默了一会儿,开始说自己的故事。
“我是职专毕业,成绩不好,老师对我妈妈说我毕业之后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最适合做的是相夫教子,家里对我也不抱任何希望。后来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床上躺了整整半年,那段时间看了《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就一直在想,一个人的人生是不是真的靠自己就能改变?病好了之后,我尝试着去考厨师证,我考到了。后来我又决定去考幼师证,也成功了。现在的我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我跟同事说今天想来看看你,她们都抢着帮我代课。我就想当面跟你说一句谢谢。”
她说这些的时候,我在台上哭得特别惨。一方面是因为她的勇敢,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还配不上她的“谢谢”。
我跟同事说了自己的心情之后,同事说:有时候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真的会有改变,无论对方是不是足够强大,只要这个人愿意去接纳,去寻找,去突破,人生就会有更多可能性。你总等着别人来救你,只会坐以待毙。你主动伸出手去抓东西,也许能浮上岸。 四年前,我要去长沙出差两天。邮箱里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南大学的邮件。我还记得写信的是刚读大一的辛同学,在信里她写了大学对她的意义,也写了她理想中大学的样子,文笔措辞很讲究,行文也工整。最后她提到希望我能再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多安排一场活动。几千字的邮件,初出茅庐的信心和掏心掏肺的诚意,让我一下就回到了当年读书的心境和模样,我给她回信说“好的”。
时间又过了一年。再次收到她的邀请邮件,依然是工整的行文,以及更为稳重和自信的语气。有了第一次的交道,第二次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了第四年,我带着电影《匆匆那年》到湖南宣传,又收到了辛同学的来信。她说她已经申请到了阿里巴巴的数字阅读部门的岗位,这是她最后一年带着学弟学妹们工作,她希望我们还能够去湖南大学。我说“好”。
那一次之前,活动都是匆匆忙忙,没有过多的客套,也不知道现场的工作人员彼此谁是谁。《匆匆那年》的活动结束之后,我突然想起这件事,就问同事,谁是辛同学。这时远远走过来一个女生,穿着长款的风衣,微笑着像个老朋友。
我祝贺她有了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也惊叹这四年就这么一晃而过。于她,四年一直在成长;于我,唉,感觉老了四岁。
2015 年的4 月,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又带着《左耳》到了湖南大学。前脚刚到就收到了一封邮件,信里写:今天去湖大了吗?虽然这次我不在那里了,仍然祝好。还能与岳麓山下的记忆安然相拥——发自坐标已变为杭州的脚下生风往前走的辛同学。
我没有回复邮件,却抑制不住满怀喜悦。
她曾在邮件里说:“第一年,因为‘信’的加场,那份感动带来的善意,在之后的日子里,给了我莫大的鼓励。那种感觉就像雾气弥漫的早晨,天八分亮,摸索着向前,迎面而来的车灯,穿过雾气带来惊喜——每念及此都极具画面感。而这就是我以为的,荡气回肠的勇气。”
看着一个人一直在变得更好,那种感觉比自己好起来,还要好。
还有小强。
偶然的原因,我去年去了一趟小强在西安城旁边的老家。
小强的妈妈说:有一天,他突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光线传媒的招聘,第二天就收拾东西说他要去找你,拦也拦不住。他身上的钱不多,只够买一张去北京的车票和几晚的住宿。他从未出过远门,我和他爸爸都很担心。
我想起第一天见小强的样子。本来面试是要提前预约人力资源部的,但小强背着大书包,提着大箱子直接到了前台,戴着眼镜,一副很认真的工科男的模样,刚好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正在送一位刚结束面试的应聘者,问了小强几句之后,印象不错,他就破例得到了初面的机会。我不知道小强使了什么招让人事的同事当天就给我打电话,让我最好亲自给他面试,因为他待不了两天。
刚好我那天临时取消一个会议,于是见了小强。我问他平时喜欢做什么,他说拍照。我问他拿什么拍照。他就从大大的背包里拿出了装备,说是自己攒钱买的。我要看看他的作品,他拿出电脑,每一次的拍摄都整整齐齐地分清楚了目录,电脑桌面很干净。我问他平时写不写东西,他说写,我说回头给我看看,他说我带了。然后打开箱子,拿出厚厚一叠作品。我笑了。
他也笑了。
那一刻,我想和这个小孩成为同事。不是因为他热情或积极,而是因为他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哪怕我要让他现场给我做个蛋炒饭,他也许都能够立刻从箱子里拿出油盐酱醋炉灶来。
一晃几年,小强坚持认真地工作,偶有疏忽,我都会特别严厉地批评他。我总觉得一个人年轻时必须要吃很多亏,犯很多错,要被当成小孩很多年,才能够真正成为那种独当一面、被人依赖的人。我总怕他想事情不够周全,所以这些年任何事情都要用不同的方式交代好几遍。
《谁的青春不迷茫》电影筹备那段时间,我每天焦头烂额,忐忑不安。面对别人的电影,我无所畏惧,一路往前。轮到自己的电影,突然就傻了。无论怎么做,心里都没底,很慌张。
不知道怎么发布,也不知道受众会不会有兴趣,几次跟小强通电话,都忧心忡忡。小强大概也觉得自己帮不到什么忙,就只能每次安慰我说不要太焦虑了,大家都会来帮你的。
过了一周,小强说:“同哥,我已经把各个微博群微信群的读者都组织起来了,大家都很期待,所以,你只管去做吧。”
然后小强把大家的对话纷纷截屏发给我。那时,我突然觉得多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我问小强:“你是怎么把大家组织起来的?”他笑了笑,啥都没说。
直到后来,我在微博上看见有人给我留言,附上了一张长图——那是小强写的一篇关于我的文章,好多细节我都忘记了,一个工科男居然记得那么清楚。那篇文章看得我泪眼婆娑,想到以前让他写个几百字的工作总结都得三催四请,再想到他自己一边哭一边写这几千字的文章,猛然发觉,他已经长大了,能对我说“同哥,你先撤,我断后”了。
这些年,身边每个人面对生活都有挣扎、困惑、无助、委屈、不服,可每个人面对未来又表现出无比的坚韧、相信、努力、坚持、奔跑。进入一群人当中,会有对比、失落、自卑、迷失,可抽身而出的时候,也能明确地告诉自己要的是什么,追的是什么,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不怕我偶尔会难过,因为我很清楚道路还很长;我不怕我偶尔想放弃,因为我很清楚那只是自己一时的无力。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先天优越的条件,没有养尊处优的环境,我们的每一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逐日挨过。自漫长无涯的人生中,寻找些微光,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严寒的冬天里,哧的一声,一次次在燃起的火光中,看到温暖的炉火、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还有最亲爱的奶奶,这未尝不是
接近卑微的幸福的一种方式。
当每一根火柴点燃之后,汇聚成熊熊火光,我们就不会在寒冷中孤独离去,而是照亮温暖整个人生,前路与归途,光明一片。
当一个人需要光亮的时候,他是积极的;当一个人找到光亮的时候,他是无畏的;当一个人追逐光亮的时候,他是可敬的;当一个人给予别人光亮的时候,他是温暖的。
我想知道你,也想知道自己,在通往未来的路途上,是否能点燃那些微光,一直向着光亮的方向前行。
《向着光亮那方(图文增修版)》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是青年作家刘同《向着光亮那方》一书的百万纪念版。本版在《向着光亮那方》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图文增修,删除了数篇文章,增加了“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这篇文章,以及“洛杉矶求学日记”整整一章内容。作者在35岁的年龄选择面对自己的短板,挑战自己,前往洛杉矶学习英语。其间闹过笑话,出过丑,但更多的是英语水平的进步与战胜自己恐惧的喜悦。作者在系列作品风格的基础上,着重描写人物,表达人生的变化、命运的起伏,最终指向只要我们一直向着光亮的方向前进,就会拥有光明的未来。
刘同的《向着光亮那方》自去年上市以来,取得了近百万的销售成绩。获得2016年中国势力榜年度影响力好书,2016年亚洲好书榜年度影响力作品。繁体版空降台湾诚书店畅销榜,创下内地作家近年销量纪录。
《向着光亮那方》旧版不再继续印刷,成为绝版。新版删掉部分内容,添加作者在2016年引起社会热议的绵阳中学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以及35岁赴洛杉矶,从头开始学英文的三个月求学日记。这些都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内容,更接地气,更实用。
《向着光亮那方(图文增修版)》增至400页,增补四万字,还有大量求学期间的真实生活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