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军本色--百岁老红军蔡园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蔡小榕//蔡难儿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由蔡小榕、蔡难儿著的《红军本色——百岁老红军蔡园传记》是百岁老红军蔡园的传记作品。

蔡园,他这一辈子爱憎分明,对上级从不阿谀奉承,从不拉帮结派,是光明磊落的一生。

在8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保持了一个红军战士的革命本色,是那样的无畏,那样的忠诚,那样的朴实,那样的敬业,那样的清廉。革命的本色一辈子都是那样的鲜红,鲜红,鲜红!

内容推荐

这本由蔡小榕、蔡难儿著的《红军本色——百岁老红军蔡园传记》生动真实地记录了百岁老红军蔡园先生革命的一生,从他入党、参加红军,到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役,到新中国参与组建空军,十年动乱遭受迫害,退休后发挥余热等,娓娓道来,真实感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故乡与家世

 第一节 故乡

 第二节 家世

第二章 红色少年

 第一节 党的引领

 第二节 红军第108团

 第三节 坚贞不屈的红小鬼

 第四节 重获新生返战场

第三章 红色铁流新四军

 第一节 汇聚铁流中

 第二节 红色摇篮——教导总队

 第三节 青弋江畔迎恩来

 第四节 血战皖南突重围

第四章 抗击日寇的艰难岁月

 第一节 新四军第7师的组建与发展

 第二节 第7师独立团的反扫荡

 第三节 磨盘山战斗

 第四节 三尖山保卫战二十三烈士

 第五节 第7师的三次整编与抗大十分校

 第六节 小猪跑进菜园里

 第七节 英雄第4连的冬季大练兵

 第八节 参加战略大反攻

第五章 奉命北撤

 第一节 告别皖江

 第二节 偷袭沙沟镇

第六章 向着新中国的解放

 第一节 淮南保卫战

 第二节 苏中战役、淮阴保卫战和涟水战役

 第三节 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

 第四节 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

 第五节 张店战役和兖州战役

 第六节 淮海战役

 第七节 “留守兵团”

 第八节 解放蚌埠

 第九节 打过长江去

 第十节 解放福建

 第十一节 乡仇与乡情

 第十二节 新的战场

第七章 组建飞行师参加抗美援朝

 第一节 国民党空军“二六上海大轰炸”

 第二节 组建空军驱逐航空兵第21师

 第三节 参加抗美援朝

第八章 国土防空

 第一节 空18师师长

 第二节 保卫上海的领空

 第三节 地空导弹游击战

第九章 逆境不顺水为军建新功

 第一节 落难空四军

 第二节 为空军建设呕心沥血

 第三节 重返空四军的艰难路

第十章 晚霞满天红似火

 第一节 老有所学其乐融融

 第二节 缅怀战友建丰碑

 第三节 拳拳爱乡情

 第四节 战地黄花分外香

 第五节 长寿之道

附录蔡园诗草

 戎马留痕篇

余晖献中华(二十首)

战金门(二绝)

梦萦何岭

云居麦斜

 战地追思篇

情系皖江

际会楼西

重游麦斜岩(五古二首)

赤石狂飙(四绝)

战地重访(四绝)

凭吊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四绝)

题三妃宫革命纪念馆开幕典礼

步韵奉和余启锵学长题三妃宫革命纪念馆开幕

典礼(二首)

壬申年祭(四首)

仙游烈士陵园重建十周年祭

谒龙华烈士陵园(二绝)

 节庆抒怀篇

纪念麦斜起义52周年(1930—1982)

纪念建党70周年(1921—1991)

国庆(1949.10—1991.10)

“八一”建军节(二绝)

长征赋(二绝)

新四军成立50周年

抗战胜利50周年

纪念红军108团命名60周年(二首)

授勋

花溪旧话(八绝)

元旦升旗

回归颂

 晚情寄语篇

乡情吟(五古八首)

乡心咏(七绝)

江南纪游(六绝)

漓江行(四绝)

申江杂咏(六绝)

皖江行(五古十首)

西湖吟(五古十一首)

临窗述怀(五古十三首)

嬉水闻声

惊梦漫兴

迎春诗会(二绝)

水天情趣

莫干山行(四绝)

芦潮港晚眺

泛舟淀山湖

陇上行(四绝)

甲戌春辰(四绝)

题碧云洞

八秩抒怀

亥年试笔

春咏(四绝)

秋思(四绝)

山川情结(十四绝)

兴泰诗社寿星团拜会赋咏

后记

参考文献、网络资料及画册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故乡

仙游县地处福建省的东中部,在北回归线附近,东连莆田,西毗永春,南接惠安,北靠永泰,东南临东海湄洲湾,西南依泉州、晋江,西北界德化。全县总面积1842多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海拔500至1800米之间,最低处海拔仅有5米。仙游的地理环境独特,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北面高山逶迤,五条主要山脉同戴云山脉紧紧相连,形成天然屏障,阻挡着北方冷空气的侵入;东南面临大海茫茫,温差小,霜雪少,冬暖夏凉,四季常青,年平均气温在20.2℃。

仙游境内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全县有木兰溪、枫慈溪、延寿溪、菜溪、九溪等五条河流。干流木兰溪全长113公里,在仙游境内就有67.5公里。仙游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平均为1536毫米,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水利资源。仙游的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林业、渔业和手工业为辅。旱地面积65267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花生、大豆、番薯、油菜等,特别是甘蔗生产闻名全国,有自己的小火车运送甘蔗到各大糖厂。沿海滩涂面积7110亩,可利用于养殖海产的有1000多亩,海产有蛏、蛎、虾、螺、蛤、马鲛等。另有林业用地近190万亩,草场42片,面积近14万亩,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

正是在这块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土地上,流传着神话般的传说,人们也因此赋予它仙境般的美称。仙游在唐初原名清源。传说在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安徽庐江县的何任侠及九个儿子,到淮南王刘安处作客,刘安要谋反汉朝,九兄弟劝其父外避隐居,父亲不听,何氏九兄弟为了抗议父亲的叛逆行为而离家出走。深秋的一天,何氏兄弟来到清源县东南境内,在一个山坡上用枫树之叶搭了一个凉亭,以御秋寒。民间传日“结枫为亭”。第二天一大早,何氏九兄弟继续沿着山道向北云游,忽然遇一小溪,溪中潺潺流水,清澈见底,水里鱼儿戏水,悠然自得,九兄弟不禁动情,捧水洗脸擦眼,突然奇迹发生,九兄弟中一位失明兄弟双眼重见光明。他们欣喜若狂,爬上东北山顶,来到了一处松柏覆荫、千岩竞秀的深山老林。这里有一条小溪,潺潺流水注入一个宛如银镜的石湖。何氏九兄弟在湖畔筑舍安家,终日采药炼丹。丹成之日,湖中出现九条鲤鱼,跃上清波,顿化成龙,九兄弟各乘其一,升天进入仙国。这一美好的传说,在清源县广为流传,“九鲤湖”因之得名,县名也因此改称“仙游”,别称“鲤城”。今之“枫亭”、“仙水”、“何岭”、“九仙山”也皆因何氏九仙足迹所至而名。

仙游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仙游就有人类生存繁衍。西周时,属于七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地,秦朝时属闽中郡,汉武帝时属会稽郡,东汉光武帝时属建安,三国时属吴国管辖,属建安郡,晋时属晋安郡,南北朝时先后隶属南安郡、闽州、丰州,隋朝隶属于泉州,唐朝隶属于莆田县,唐武后圣历二年(699),正式设置县,为清源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因县名与所属清源郡相重,遂改为仙游县。宋初又改属平海郡,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割仙游县东北部设兴化县,隶属兴安州。元改兴安州为兴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仙游县隶属于兴化府。清王朝建立,仍沿明制。辛亥革命后,仙游属厦门道管辖。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仙游隶属于兴泉省。1934年7月国民党开始在福建设立行政督察区,仙游属于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

仙游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民族以汉为主,还包括畲族、回族、壮族、苗族等26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仙游的人口发展呈现下降趋势,属于人口稀少之地。而正是在这人口稀少之地,却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宋代有“科甲之盛冠八闽”之誉。仅宋朝就出进士文、武各科共500多人。明景泰四年(1453),福建乡试,仙游一县中举44名,占全省半数。到清代,福建巡抚潘恩榘在仙游县志序中,仍称仙游“多佳山水,自唐以来名儒魁士踵出,科目之盛甲八闽”。最著名的人物为蔡襄,在书家中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称为宋四大家,有墨迹《谢赐御书诗》传世。明代中后叶,商品经济开始出现和发展,仙游人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观念淡薄,而经商者渐多。随着西方文化的传人,仙游人出洋经商、留学之风日盛,促使仙游跻身福建主要侨乡之列,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然而,由于受古代封建社会的统冶和近代的军阀混战,不仅仙游秀丽的河山黯然失色,而且,勤劳勇敢的仙游人民也深受封建专制和苛捐杂税之苦,饱尝战火硝烟之害,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纵观历史,苛捐杂税之重,仙游为全省之最!

P1-3

序言

序一

人们只要一说到“红军”这个词,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只因为他们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英勇、最坚强、最可歌可泣的人,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在20世纪的战争年代,在巍峨连绵的麦斜深山,走出了一位英勇的革命战士——蔡园同志,他手擎革命红旗,吹响革命号角,参加了仙游第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108团,点燃了仙游革命武装斗争的燎原之火。从闽中游击战时期杀土豪、打恶霸开始,到奔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再到解放战争,参与淮南、苏中、孟良崮、兖州、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转战南北、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在和平年代,他投身军队建设,披肝沥胆、恪尽职守、建树颇丰。他的一生,反映出一代有志之士追寻真理、追求光明的辉煌历程,虽为无冕将军,却受万人景仰。

百年光阴,岁月峥嵘。《红军本色》一书,书写了那一段跨越世纪的红色历史,刻画了蔡老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生动展现了一位百岁老红军的不平凡人生,是一本宝贵的革命传统教育读本。拜读《红军本色》,那每段事件、每个人物、每首诗篇,都让读者如闻号角鼙鼓,如入枪林弹雨,如见饮马漓江,宛若亲身经历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流金岁月,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身上熠熠生辉的“红军本色”。这种对革命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对胜利不屈不挠、不折不扣的拼搏精神,对事业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忠贞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学习。

国之成立正因有“红军本色”,国之昌盛更需要“红军本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的今天,在全国上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大步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的今天,作为全省32个革命老区县之一,仙游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应从蔡老等老红军们身上继承“红军本色”并将其发扬光大,同心协力、砥砺奋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仙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人和业兴、彰文宜居"的美丽仙游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夕照桑榆晚景好,时逢盛世老人安。值此蔡老百岁寿辰之际,谨代表仙游百万父老乡亲,祝蔡老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是为序!

中共仙游县委

仙游县人民政府

2014年10月

后记

蔡小榕

写完了,但精神始终放松不下来!依旧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有好多想要写的,有好多还要思考的。我们的父辈生活在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年代,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或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他个人的经历都是那么的曲折艰险、百折不挠、起起落落;无论是时局艰难或平和,他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荣辱与共,与中国共产党命运息息相通。他这一辈子值得我们做儿女的大书特书,更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发扬光大,永远保持光荣的革命传统,使我们的国家由无数先辈们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不是一个会写作的人。上小学时,作文还行,想象过将来当个作家。“文化大革命”打碎了许多人稚嫩的梦想,读到初二,就去农村“插队落户”了。虽然在部队也抽到师宣传科搞过一些宣传报道,也只在《空军报》上登过一次小小的“豆腐干”。四十多年后居然敢动笔写作,我要深深地感谢一个人,一个让我汗颜的人,这个人就是我的堂哥——蔡难儿。

蔡难儿今年82岁了。他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2011年国庆我去青岛看望他,才知道他退休后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收集整理他叔叔的资料,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整理出了蔡园史略,他也没想要发表,只是想在家族中流传和保留。回到上海后,他用邮件把稿件发来,我看了以后真正感到什么是惭愧了,有一股心劲在不断涌动,即动了要为父亲写传记的心思,有一种使命感一直在激励着我,父亲马上要百岁了,作为儿子的我要送他一份珍贵而又深情的生日大礼,以报答他对我的养育之恩。同时又得到了堂哥的鼓励,他对我说,相信你一定能写好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我把第一稿邮件发给阿难哥请他修改,他回件不但提出了修改意见,还特别提到了不署他的名字,并声明他的所有文字、参考文献都可以用,他不会介意。这使我大为感动,我真不知说什么好,回件中我写了四个字“饮水思源”!在署我俩“著”或“编著”的问题上我考虑了很久拿不定主意,我引用了许多他人的资料,总觉得还是用“编著”比较好,比较客观。我发邮件征求他的意见,他支持用“编著”,可见他是一个多么严谨和正直的人。

家族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坚强后盾,有他们支持使我更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采访、写作和修改,不必为一些琐碎事而分心。在仙游,蔡淑香大姐翻出了新中国成立不久时父亲的珍贵照片,在厦门,蔡昔哥为我多次查找关键的历史证人。这是蔡理铎家族空前团结的一个壮举,将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教育和激励他们永远保持红军的本色。

家族成员是:

蔡园儿女:蔡宁、蔡晓虹、蔡梦桥和蔡大匀(孙);

蔡园侄辈(二哥蔡明良子女):蔡淑香、蔡雪馥、蔡青儿、蔡敏、蔡昔和蔡晰华(侄孙)。

以前,我对父亲的了解并不多,他不是一个能在孩们面前“摆龙门阵,,的人,对父亲人生经历的认识只是从一些文字材料知道少许的片断和回老家看到的一些场景。怎样才能写好传记,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在兄妹们的大力支持下,寻访了父亲亲历的战场和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收集父亲的资料和照片、影像。

父亲足迹分布很广。北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到广东省广州市。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寻访各地,每到一地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省、地、县档案馆,各级党委党史办公室资料库,省、市一级的图书馆,部队的军史馆,新四军各地研究分会的资料室。我告诫自己,寻找长达80多年的资料,这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要有耐心,锲而不舍。每到一地的资料室(库),我沉下心,在大量的资料中一卷一卷地找,一册一册地查,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冻得直打哆嗦。在有的资料室(库),一待就是好几天。工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大量有用的资料,为写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

原南空副参谋长季鸿的夫人党云芳阿姨,忍着刚失去老伴的悲痛,将季鸿生前的回忆录找出来,托人给我送来,叫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贵州省福建商会会长张旭,与我们的父辈是战友。他为我的事,放下了手头的一切生意,开着车在贵阳东跑西颠,联系这个知情人,联系那个保密单位。没有他,我连011基地的大门都进不去。我离开贵阳后,他仍旧锲而不舍地为我查找资料,终于在一家军工厂保密室查到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证明了网上材料的真实性,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原上海市委宣传部网络处处长张晓宇,是原空四军张强生副军长的长子。我们两家是邻居,他是我儿时的玩伴大哥。他很支持我写作,把他知道的事都拿出来与我分享,我有什么要求,总能为我找到解决之道,尤其是在影像资料方面。

原上海虹桥宾馆干部沈祝林,是我们新四军第7师的子弟。第7师刚组建时,我们的父亲都在作战科。他对我的要求,有求必应,解决了我许多困难。

安徽省政府监察室主任项贤庆,是我同辈的朋友。在我去合肥的整个寻访过程中,一直陪着我,使我的寻访变得轻松了许多。

还有父亲在福建老战友的孩子们,许或青的儿子许小青,张兆汉的儿子张一羽,黄国璋的女儿黄晓频,他们都帮了我许多忙,尤其是许小青、黄晓频提供的书和照片十分珍贵。

还有许多要感谢的人,不再列举了。总之要感谢所有的人,包括网上从未谋面的人,衷心地谢谢你们!

父亲快100岁了,这是他自己定下的目标。我们做儿女的希望他健康长寿。

终于要写最后几个字了!祝读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能健康、幸福、美满、长寿!

2014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