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把圣火
哲学界正在讨论“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在一般人听来也许不好理解,哲学不是已经发展演变两千多年了吗?怎么连哲学是什么都搞不清了?然而,每一位深人理解哲学的人都明白,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可能带来哲学研究上的转变或突破。面对这个重要问题,哲学家、哲学史家自可以摆开阵势,严肃、认真地探讨一番。我们也无妨说一点有关哲学的闲话,或许对大问题的思考不无启示。
在当代中国,哲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好像很普及,人们似乎都知道一点,一开口便是矛盾、斗争性、对立统一……同时,人们对哲学又有不少的误解,于是,哲学便有了或大或小的故事。
我的老师、前辈多已六七十岁,常听他们讲,当年报考大学哲学系都是第一志愿,而且是中学班级的优秀生,数理化成绩是很好的,言谈之中充满了自豪,话题转到近些年的高校,则不免摇头,报哲学系的少有第一志愿,多为第二、第三志愿,进了校门,一些学生还不安心,想办法转到别的实用专业,可见哲学的危机在高校就显现出来了。最近,一位前辈讲述了一段切身经历:他有一位亲戚的孩子成绩不好,参加高考报别的专业没把握,就想报哲学,这样考试容易些。亲戚打听到的消息,大学录取学生,哲学系往往是分数最低的。亲戚征求他的意见。他考虑了一下,认真地回答说:成绩不好报哲学就更学不好,走上社会更不好办,不如报师范类等院校,将来踏实地干点实际工作。谈话之中,这位前辈颇有感慨:哲学怎么沦落成这个样子,竞以为学不了别的便可来学哲学。他并未因哲学门庭冷落,而告诉他的亲戚学哲学如何重要,从而引人入门,以壮大哲学研究的队伍,而是指给他一条平实的谋生之路,这对那个学生、哲学界都是有益的。
这么说来,似乎都是令人泄气的话,但也有令人鼓舞的。
有两个博士研究生。一位学经济的对另一位学哲学的不无同情地说:你研究哲学,研究来研究去,能有什么用?换一般的哲学弟子,面对此问,多半没了士气,与人一起唠叨哲学的无用。没想到学哲学的这位毫不示弱:你搞经济,用的数据多是有水分的,能研究出什么真学问?告诉你吧,一个人要是不学点哲学、不懂点哲学,这辈子算是白活了。那位学经济的闻听此话,哦哦了几声,竟接不上话来,不战而退。
时至今日,这位同行朋友讲起,仍一脸的昂然之气,仿佛一位侠客述说一剑封喉的辉煌。话不一定全对,但这种为从事哲学研究而自豪的气概,不很令人佩服吗?毋庸讳言,这种热情自豪是一些研究人员身上所缺乏的。
这位朋友毕业不久走上了领导岗位,与之相谈,自云,用哲学的智慧指导工作,在领导岗位上,德便是一种才……对领导工作,颇有一些不同于时俗的理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的力量。单位里新分来博士毕业生,他的本科并不是学哲学的。我问,为什么转到哲学研究来呢?他回答:喜欢。从每次上班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可以看出这是他的真心话。这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必将推动他在哲学的园地里耕耘、探求,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再过几年,自己也可以指导研究生了,我想,在招考学生时,除了看他的基础知识、一般能力外,还应该注重考察他对这一行业的热情,在决定研究成绩大小的因素中,这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对于为了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者,也应像那位前辈一样,劝他选择更实用、更容易赚钱的专业。
哲学曾红火热闹过,也正经历冷落。客观地说,红火之时,并非全是幸事,冷落之中,也并非全无希望。撇开浮面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时代、社会的发展都在呼唤着真正的哲学,世界的迅速发展,提出若干时代的课题需要哲学来回答。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哲学占据核心的地位,哲学的重大飞跃,必将推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文化领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社会生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很多变化,精神生活必将更丰富、更复杂,迫切需要哲学来引导、调适,如果哲学放弃影响或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迷信、邪教等落后文化便会乘虚而入……
一位领导干部在与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谈话时,述说了自己对哲学产生兴趣的过程、研究哲学的体会,他充满深情地说:哲学是一把圣火,她不断地在召唤人们,你要靠近她,难道还怕她的灼热吗?
是的,哲学就是照亮时代、人生的圣火。哲学工作者的工作,正是以自己的思想或智慧让她烧得更亮!一旦你深爱她了,便会与之一起燃烧。
(原载《中国青年报》2003年10月19日)
P7-10
张天行,实名张利民,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研究。著有《文化选择的冲突》、《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合著)等。参与策划、编辑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等丛书。1993年《文化选择的冲突》一书获中国社科院靠前届青年很好成果奖;1995年参与编注的“中国启蒙思想文库”丛书(共20册)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论文“文化差异的本质与根源――梁漱溟胡适的思考与困惑”获第二届全国青年很好社会科学成果论文一等奖;1999年,论文“五四启蒙思想家的化约倾向与突破”获“卓达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近些年给报刊写了些文章,二三师友敦促:“编个集子吧,尽量编全些……”开始我于此事不是那么积极,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篇文章发表,如有价值,自有刊物、网站等转载传播,是不会湮没的,出版集子的作用降低了。
一位热心的朋友劝说:“你说得不错,但编成集子出版,不是更方便别人了解你的所思所感,更有益于交流吗?”
他说的有道理,我被说服了,断断续续编成这个集子。
集内文章多为杂感,缺少系统性,然而,敝帚自珍,这些文章凝结着我十几年生活、读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其中没有新奇之论,更多朴实之言。
我还记得一些篇写作发表时的情景。
当看到刊有自己文章的报纸在街边报栏张贴。当看到一些文章为《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月刊》等媒体转载,当接到前辈电话“小张,那篇文章是你写的吧……”内心自然高兴,那是一种单纯的快乐。写出合格的文章,是读书人的分内事。下面的反响需要提及:《规矩草》2014年被列入吉林市高中一年级语文试卷阅读材料,《难以逃避的选择》2015年被列入江苏省高中语文试卷阅读材料。文章为中学生阅读、分析,让人兴奋,感到更多的却是责任。他们读后有什么感想乃至批评意见?限于沟通的渠道,我至今不知。
把不同时期发表在各处的文章归拢,分类排序是一小小的难题,现在的分类排序是大略的,想读者也不会机械地要求。
集子初拟名“听风斋杂文”。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初冬,我从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狭窄平房搬到宽敞的楼房,感到无比温暖。房子经简单装修,傍晚开灯恍如宫殿——这要归因于与过去的居住条件对比太强烈了。房子在21层,很高。阳台未封,北京冬季又多风,坐在书桌前或躺在床上,常可听到屋外呼啸的风声和门窗的震动,我暗想,如果给书房取个斋名,“听风斋”就不错的:听自然之风,也听社会之风,读书、思考……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书法功力深厚的朋友,酒后为我挥毫书写。当然,并没有郑重其事地制匾悬挂。然而,对我个人,这个斋名铭刻着记忆……
有朋友讲,如是名家,读者知道你的斋名,用此书名才好……我理解他的意思,想到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改用自认为较重要的文章标题作为书名。
近期我在上海《东方早报》开一专栏,当酝酿之时,吴编辑让我想一名称,我几乎不费力地就想到“听风斋杂谈”。书名未用,这也算是另一形式的存在。
联系出版,几经周折,深感出版不易。对普通读书人来说,这也是正常的。困难中,有师友鼓励扶持,给我温暖。 对文章撰写发表、集子编辑出版过程中以各种形式给予我大力帮助的师友,真诚地说声“谢谢”!你们给予我的热情,将激励我继续前行。
2016年8月19日于北京
《规矩草》精选作者张天行2001年以来在《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社会科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的随笔。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的某些现象有感而发,执笔努力做到有问题、有见解或有新材料。本书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呼唤;行文努力接续中国散文传统,简洁生动而不失深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社会意义。
本书适合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
本书为散文集,根据所感对象可分为学界掌故、人生哲理、社会趣事和历史逸闻四部分,是作者张天行针对现实生活和古今中外历史中的某些现象和事物有感而发,夹叙夹议,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社会意义。其中文章大多已在《哲学研究》、《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其中一些文章为《读者》、《青年文摘》、《报刊文摘》、《读者参考》、《新华每日电讯》、《青年博览》、《精神文明导刊》等转载,其中,《规矩草》一文列入吉林市高一2014年语文试卷阅读材料,《难以逃避的选择》列入江苏省2015年中学语文试卷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