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色一生(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志村福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日本染织界“人间国宝”志村福美的第一本半自传性随笔集,初版即获大佛次郎奖(该奖表彰在历史人文领域有杰出贡献的散文作品),并屡次再版,长销四十年不衰。除了多个版本的单行本、文库本,还出过特装本(典藏本),如今已成为日本学生必读的散文佳作。此次不仅是志村福美的第一部中文版著作,也是这部经典作品的国际首次授权。
这本书里志村福美以诗性的眼,向我们展现她在染织道路上,对汲取自大自然的色彩最初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其中种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是了解这位染织大师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志村福美(1924—),1924年生于日本滋贺县。染织界的“人间国宝”,随笔家,以使用草木染的线编织的紬丝织物而闻名。作为日本国家级的染织艺术家,今年96岁高龄的志村福美,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与柳宗悦、河井宽次郎等民艺运动家有过密切交往的大师,见证过一个辉煌的手工艺时代。
59岁获第一届京都府文化功劳奖,62岁同年获颁紫绶褒章,66岁获得“人间国宝”称号,69岁被评为“文化功劳者”,90岁获有“日本诺贝尔”之称的“京都奖”(思想·艺术部),91岁被授予日本文化勋章。作品藏于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滋贺县立近代美术馆、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
目录

色彩、丝线与织物
一色一生
追寻丝线的音色
色彩与音乐
瓮伺
天青的果实

织·探访记
房与影
现代造型织艺与我
前印加文明的染织
吴须与蓝
雷诺阿的话
老陶艺家的话

景色

遇见母亲·遇见织机
我的兄长
人生的相逢

日记
诗篇
后记
年谱
志村福美作品选
序言
一色一生·多色一生
大冈信
我对志村福美女士的著
作盼望已久,继去年的《志
村福美作品集》(紫红社)
之后,此次集结了志村女士
的随笔和演讲录的《一色一
生》终于出版,让人欣悦。
因为从近十年前开始,一有
机会,我就会对每个熟识的
编辑竭力推荐志村女士的文
字,并反复强调,最好是将
从未在报刊杂志连载过的文
章或口述笔录加以整理,以
新书形式出版一本志村女士
的回忆录。当然,请志村女
士写回忆录显然为时过早,
但为了勾起对方的好奇心及
兴趣,我每每以此为由头,
希望促成这件事。
当求龙堂告知我将要出
版这部随笔集时,我才松了
一口气。那时我第一次意识
到,自己在志村福美著作的
出版构想上似乎下了不少力
气。
本书开篇的《色彩、丝
线与织物》由六封书简组成
,是志村女士为岩波书店
1980年至1982年出版的系
列丛书“今日文化”的第一卷
《语言与世界》所撰写。乍
看之下,同卷收录的几位文
字作者(大江健三郎、唐十
郎、武满彻、古川俊太郎)
与志村女士似非同类,将文
学家与染织家的随笔收录在
一起,原本出自我执拗的坚
持。当时,我肩负为该书在
卷尾写一篇总论的职责,在
与丛书的责编商谈时,我极
力主张将志村福美的文章也
编入该书。我认为,染织家
从自然界汲取色彩,自在而
又细致地将其呈现给世人,
这一行为与诗人、作家渴望
从语言被照亮的源泉中自由
地呼吸,本质是相通的。编
辑部最初大感意外,但也赞
同我的主张,马上奔赴京都
推动这件事。很快,《色彩
、丝线与织物》一文寄到编
辑部。这是一篇完全不负众
望的力作,为此,编辑部对
我大表感谢。
自1964年11月在东京的
资生堂艺廊举办志村女士的
首次个展以来,她在关东地
区几乎所有的染织作品展我
都参观过。也就是说,我在
近二十年前就开始了与志村
女士的神交。但直接来往,
是应邀为她在1976年10月
于东京举办的第四次个展撰
文。当时,我第一次拜访了
位于京都嵯峨的志村宅邸,
有幸得见她的很多作品。随
后,我以当时的感想为基础
,衍成一篇小文。以下是其
中一段。
志村女士披露了这次将
要展出的和服作品,将它们
一件件徐缓地挂上衣桁。每
当挂好一件新作,我都感到
自己的眼中闪现出某种惊愕
。无论哪一件,都让我见识
到从未见过的新鲜的色彩深
度,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
这种经历一生中罕有。一旦
遇到,没有任何一双眼睛不
会感到惊愕。其原因不言自
明,志村福美从自然界中抽
取出的色彩之波,轻而易举
地把我引向自然界的内部,
引向一处极为精妙又无限协
调的开阔之所。创作者从自
然中萃取的东两,其来历的
正统性变成一根引线,将观
赏者带入自然宏大的内部空
间,并获得解放。无比细腻
的色彩组合,带来了心灵与
视觉的欢愉。在尽情享受这
种欢愉的同时,创作者在作
品中展现的雄劲、果断以及
对所追求的事物怀抱的热忱
又深深打动了我,让我自然
地产生了如下感想:
志村福美从色彩诞生的
源头出发,亲自探索和践行
,使得她对色彩的来历了如
指掌。毋庸置疑,这正是她
了不起的地方。这与用现成
颜料或涂料绘制画作,有着
本质区别。她作品中的任何
颜色,都是扎根于土壤而生
长的真实生命的转世。换言
之,志村福美的织物色彩,
是由植物的生命晶化而来,
而她自己也深谙这一点。
我在当时已经拜读过志
村福美的随笔《一色一生》
以及演讲稿《追寻丝线的音
色》等文稿,更加深了我对
这位染织家的敬意。这是一
位思考型的艺术家,她永无
止境地追求着自身体验的本
质,对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这
种本质也充满热情。我好奇
这一性格的养成,想要一探
究竟。我在那篇文章的末尾
这样写道:
志村女士踏上染织之路
时已不算年轻。她是一位带
着两个幼儿的单身妈妈,为
谋生所迫而走上染织这条路
。然而,这样的开端从未妨
碍她展现出耀眼的才华。但
是不难想象,有一种底蕴—
—或可谓精神方面的遗产和
嘱托——如一股潜热,贯穿
于志村福美的事业中,这便
是她的母亲和兄长带给她的
影响。志村女士的母亲为了
从医的丈夫而不得不中途放
弃自己毕生热爱的织物创作
;她的兄长小野元卫则拥有
出众的资质和对艺术的满腔
热情,在陶艺和绘画领域勇
往直前,生命却陨落于二十
九岁的盛年。他们对她的影
响,其深度与高度,一直存
于志村女士作品的底色中,
令人心动。
在本文开头我曾经写过
,很早以前,我就非常渴望
拜读志村女士的回忆录。不
言而喻,其最重要的理由就
在上文中。
本书的第三部分亦很值
得关注。《遇见母亲·遇见
织机》以及《我的兄长》两
篇文章,我有幸在出版前先
睹为快。未曾料到关于她的
身世经历,现实比之前模糊
的想象和猜测更富戏剧性,
令人称奇。而同时,我们也
能从文章呈现的家族史中感
受到强烈的必然性。似乎在
这种必然性的引导下,一切
该发生的都发生了。我最初
撰写关于志村女士的文章时
,文中那些只能称之为推测
的描写,如今竟全部变成
导语
日本政府授予她文化勋章(国家最高荣誉)和文化功劳者称号;NHK为其拍摄纪录片;各大顶级美术馆收藏竞相收藏她的作品;日本国民则将她誉为“色彩与光的诗人”。
由柳宗悦指路,与白洲正子深交,被皆川明尊为大师,糸井重里称她的传奇人生“只可憧憬,无法模仿”。
千年古典中所形容的植物色彩,如何经由艺术家的手显形,变为人类衣着上的色彩,映照着我们从何而来的玄妙。
大师的光环之下,这是一个女儿、一位母亲,如何被艺术拯救,在手艺与自然之间往还的一生。
苏芳、藤紫、雀黄、瓮伺、水浅葱、浓绀、利休鼠、紫鸢萘……一百种植物孕生一百种色彩。
后记
常听人说:“做东西的人
,所有精力都在制作上,无
暇贫嘴。”确实如此,物什
比我这些刍荛之言要诚实公
正得多。人的眼睛,能将物
什的表里看得分明,无一隐
藏。上手一用则更了然。在
作品上倾注一切,其实是至
难的技道。想要充分而熟练
地运用材质,需要漫长岁月
的历练,其中还时常会遭到
材质难以预见的抵抗。所谓
直觉,不是天赋,而是在一
次次失败中依然不放弃对技
艺的磨练,通过持续的培育
和积累而获得的能力。诚然
,在工艺领域,甚至可说材
质占九成,人心占一成。当
这一成能充分发挥出九成的
优势时,便可称得上名品。
已故的黑田辰秋先生亲手制
作的一把裁纸刀,常被我置
于书案。读书累了,就会不
自觉地拿在手里把玩。刀柄
上漂亮的木纹清晰可辨,带
着深邃的光泽,美不可言。
一块木料的边角,经人的手
艺,以完美的形态诞生。人
则终其一生甚至两生,在充
满爱意的眼里,转世变成一
件熟悉的物品。这一刻已无
须赘言,物什道尽了一切。
然而粗疏如我辈,连物
的一成都未完全发挥出来。
偶尔它主动展露一角,向我
靠近几步,或者对我泄露那
无形法则的一鳞半爪时,我
会迫不及待想要抓住它,牢
牢记下。
我不是记录,也并非保
存数据,更像是建立通往物
什的吊桥,抑或说,留住它
向我敞露过的证明。这让我
内心涌起一种亲切的爱怜之
感,仿佛在与物什对话,想
与它手拉着手。
富本宪吉先生曾写过一
本《制陶余录》。我虽然没
有资格与先生相提并论,但
或许可以将自己的这些感想
称之为“制织余滴”。虽一己
之思,不值得展示于人,但
很久之前,求龙堂就提议,
希望我能将二十多年间积攒
下来的文字总汇在一起。就
这样过去了四五年,终在工
作的间隙,一点一点将它们
集结,裒成一册。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志村福美
1982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书中,我们与一
位染织家相遇,了然她的思
想,领悟生命只有一次的真
意。同时,通过对“一色一
生”的凝视,我们能不可恩
议地从其深处,窥得“乡色
一生”的人生之真相。
——日本著名诗人 大冈
信作序推荐
精彩页
色彩、丝线与织物
[第一封信]
水子:
在梭坊订制的三十五厘米织布梭终于做好了,现在寄给你。愿这把长梭和松叶综框,能织出你心念的织物。
近来,我心扰于染色中出现的问题,为追逐一种玄妙的色彩,无数次体会足底崩塌、越陷越深的挫败感。
前些天接到一个陌生来电,是一位家住大山崎山里的人打来的,他在电话中说:“我家房前有一棵高大的老桤木,最近却因为道路的扩建被砍,非常可惜。不过我发现,伐木时候的木屑撒在地上,将土地染得通红,像是从树中淌出鲜血,让人不忍卒睹。当时我想起您在某本书中曾写过,煮制树皮的汁液可以做染料,所以冒昧地向您报告这一现象。请教,这棵桤木可以用来染什么呢?”
对方话音未落,我已有些坐不住了,马上备车出了门。那里的山路被落叶掩埋,数不清的榛子落在地上,更让人举步维艰。行至坡路尽头,只见徐缓曲折的山路边上立着一棵巨大的树桩,看上去是新砍的,四周的土地已被染成了茶红色。几节粗大的树干倚在一边,断面中也渗出了红色。毫无疑问,经历了百余年岁月的古桤木储存了丰沛的汁液。如今突遭砍伐,截断面暴露在空气中,红色汁液便喷涌而出。
我们赶紧用剥皮刀剥下厚厚的树皮,眼看着表皮下裸露的雪白树干渐渐转红,旋即变为赤铜色,便迅速将剥下的树皮装入袋中。众人不敢迟疑片刻,急匆匆下了山,期待着尽快一睹桤木的色彩。
用大锅熬煮树皮,锅中的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转为透明的金茶色。当看到飞溅在地面上的茶红色粉末,我就认定它可以做染料。必须要染些什么才行。默默贮藏了数百年汁液的桤木正在召唤我。在滚热的清水中,它已释放出自身的全部色彩。
用布袋将染液过滤之后,我将纯白色的丝线浸在满满一锅金茶色中。丝线饱吸颜色后,要经过数次拍打使空气透进去,再浸入染液,使色彩彻底渗透,最后放入木灰水中媒染。这些工序都是为了着色和定色。丝线在木灰水里,从刚才的金茶色转为赤铜色,刚好就是洒落在地上的木屑颜色。不,有些许不同。那是桤木的精魂之色。我恍惚感到桤木复活了。
桤木在它漫长的生涯中,做过各种各样的梦,经受过风吹雨打,接纳过无数个清风送爽的五月,也倾听过栖息于身的小鸟鼓喉而歌。直到那一天,它遽然倒下,桤木的生命悄无声息地化为色彩,盈满全身。
色彩不只是单纯的颜色,它是草木的精魂。色彩背后,是一条从一而终的路,有一股气韵自那里蒸腾。
二十多年来,我取各种植物的花、果、叶、茎、根来染色。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从这些植物中获得的,已不是单纯的颜色,蕴于其背后的植物的生命,正通过色彩显露于我。那是植物用自己的身体在倾诉。如果我们没有可以接纳并展示它们的基体,颜色的生命就将陨落。
某天,我像漫游奇境的爱丽丝跌进兔子洞那样,坠人了植物背后的世界,窥探到一个神奇的国度。一扇门微微开启,透过一条细窄缝隙向里张望,只见初秋的森林深邃繁茂,秋叶染红的各种树木在明亮天光下闪动,于无声微风中摇曳。每一片树叶都被精心地染上颜色,其色泽的美妙非凡间所能拥有。后来,我却再也没有见过那片森林。
我想,只有在我内心纯净如水的时刻,在植物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合一的瞬间,那扇门才会向我再度开启,哪怕只是一道缝隙。而如果我不做准备,无论多么渴望染出植物的本色,那扇门都不会被叩开。
P5-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