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时代
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那是充满智慧的岁月,也是充斥愚蠢的岁月;那是追求信仰的新时期,也是怀疑盛行的新时期;那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也是阴沉晦暗的季节;那是让人满怀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无比绝望的冬天。我们即将拥有一切,但我们也将一无所获;我们都涌向天堂,但我们也都跌入了背道而驰的地狱——简单说来,那个时代与现在特别相像,因此无论是好是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人士坚持只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
那时候,英国王位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有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个长相平凡的王后;法兰西王位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有着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个貌美如花的王后①。对于这两个国家里那些支配所有财富的权贵们来说,有一点简直比水晶还要清晰透明,那就是天下大势已定,并将永远如此。
当时是公元1775年。在那个倍受恩惠的年代,灵魂启示就像现在这样在英国各地都很流行。最近南考特夫人②才过完她的二十五岁生日。皇室骑兵队里一位有预知能力的士兵,预言说圣灵将降临人间,而她将要淹没伦敦与威斯敏斯特城,以示高贵。雄鸡巷的幽灵①咄咄逼人地敲击出他们的预言后就消失了整整十二年,而就在去年,幽灵们再次以这种毫无创意的方法显示出了他们的预言。
不久前,英国国王与臣民才知晓了为数不多的几条有关人世间的讯息,这些讯息来自遥远的美洲英国国会。不过说来也奇怪,这些讯息对于人类来说竟然比那些从雄鸡巷幽灵那里知晓的预言显得还要重要。
法兰西在神灵之事上并不像她那执盾举戟的姐妹一样受到青睐。法兰西正没有节制地印制纸币,并且肆意挥霍,形势正无可挽回地下滑。除此以外,她也在基督牧师们的引导下,以做仁慈事业为乐趣。比如,国王发现当一群僧侣的肮脏仪仗队从五十码之外经过时,有一个青年竟然没有跪在雨里致敬,于是就宣判斩去他的双手,用钳子撕裂他的舌头,然后将他活活烧死。
就在那个青年被处死时,生长在法兰西和挪威森林里的那些树木极有可能已被一个叫作“命运”的樵夫看中,它们将被砍倒,锯成木板,做成一种可以移动的架子,架子上设有一个口袋和一把铡刀——在历史上,这种东西是非常让人震惊的②。而在那一天,巴黎近郊贫瘠的土地上,某些农户简陋的小屋子里,很可能出现一些粗糙的大车在那儿躲避风雨。车身溅满了乡村的淤泥,非常粗糙,猪群在车旁边一直四处闻嗅,家禽在上栖息。这些车已经被一个叫作“死亡”的农民看中——用来在革命中运送尸体。虽然那个“樵夫”和“农民”不停地忙碌着,却总是悄无声息、轻手轻脚地行动着。因此,要是有人怀疑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就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者和无神论者。 在当时的英格兰,几乎没有任何秩序和保障可言,一切都无法让国民引以为傲。在京畿重地,每天晚上都有胆大包天的歹徒手持武器人室偷盗和拦路打劫。每户人家都收到了公开的警告:如计划长期出门,为确保安全,请务必将家具存到家具城的仓库里。大半夜作案的强盗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城市商人。他们以“江洋大盗”的身份抢劫其生意伙伴时,若被对方认出,名誉就会受损,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潇洒地将对方的脑袋射穿之后,再大大方方地离开。曾经有辆邮车遭遇七个强盗的抢劫,守车卫士击毙了其中三个,后来却因“弹尽援绝”被另外的四个强盗杀死,然后强盗们从容地把邮车洗劫一空。此外,伦敦市的市长大人本是显赫的当权者,在特恩安森林却被一个强盗吓住,只好乖乖地站住不动。
那强盗竟当着众随员的面将这个有名的大人物掠夺精光之后才放他们离开。伦敦监狱里的囚犯们团结起来和看守们发生冲突;拥有法律最高权威的人将一排接着一排的子弹和铁砂装进大口径短枪的枪膛里对着囚犯们开枪扫射。在法庭的休息室里,强盗们扯下了贵族大人脖子上的钻石十字架。火枪手们闯进圣·嘉尔斯教堂去搜查走私货品,与暴徒们发生枪战。大家对于诸如此类的事件早已习惯,见怪不怪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刽子手忙得不可开交,但显然没有任何成效。他们有时把形形色色的罪犯们接二连三地处死;有时在星期二把强盗抓住了,星期六就绞死;有时就在新门监狱把囚犯一批批地烧死;有时候还在西敏寺大厅的门前将小册子焚烧。今天要处决一个作恶多端的杀人犯,而明天或许又会杀死一个只是抢了农家孩子六个便士的可怜小偷。
所有这些事件,以及上千件这样的事件,就在这古老美好的公元1775年接连发生着。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樵夫”和“农民”仍然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而那两位有大下巴的国王和另外两个相貌平凡的和貌美如花的王后却都威风飒飒,不遗余力地镇压着大众,蛮横地使用着他们神授的君权。就这样,公元1775年引导着那些伟大人物和芸芸众生——当然也包括我们这部历史中的故事人物,走上了他们前面的路。
P2-5
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遭遇,其作品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很好的贡献。狄更斯是高产作家,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其主要作品有《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等,为英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时候,看一部烂电影,不如读一本好书。就我而言,文字能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作为一个创作者,你需要知道,源头在哪里。经典文字,经典故事,是永远的活水。愿君多饮取。
——《北京遇上西雅图》编剧导演,薛晓路
电影虽成于银幕,但始于文字。若有志于电影及创作,或寻觅奥斯卡电影之无穷魅力,此丛书不可不读。
——北京电影学院中文系系主任,黄丹
双城之恋
狄更斯是英国久负盛名的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十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十一岁开始就承担繁重的劳动。他做过皮鞋作坊的学徒,十六岁开始在律师事务所当撰写员,之后成为报社采访记者。他上学不多,能成为知名作家靠的全是自学和艰辛劳动。他生活的时期正是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作品善于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善于刻画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并以人道主义的角度揭露和批判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同情并支持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反抗斗争。他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小说以及多篇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但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以劳资矛盾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代》以及以法国革命为大背景的长篇小说《双城记》。
这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发生的人生大剧,还是一个爱情、革命、友情、复仇交织在一起的令人深思的故事。这是狄更斯在四十七岁时发表的迟暮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的双城是巴黎和伦敦,曼内特医生一家以及革命者得法日夫妇之间的纠葛故事就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展开。
小说的开头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那是充满智慧的岁月,也是充斥愚蠢的岁月;那是追求信仰的新时期,也是怀疑盛行的新时期;那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也是阴沉晦暗的季节;那是让人满怀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无比绝望的冬天。”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两极发展,在希望和绝望并行的年代,就需要人们的突破,需要人们在毁灭中寻求生机。掌权的权贵们肆意挥霍着手中的权力,一味沉浸在自我阶层的享乐中;穷苦百姓们默默承受着无限的压迫,在沉默中积蓄爆发的力量。人心惶惶,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丧失殆尽,邮车中的乘客时刻提防着对方。但在这样一个年代,珍贵的友情却如此强烈。一句“起死回生”,带着大家走进了一个友情的世界。
台尔森银行的职员罗瑞先生不远千里从英国伦敦来到巴黎,为了自己的客户,更确切地说是自己的朋友,为了那个无故被关押了十八年、精神失常的曼内特医生,他要将这位从坟墓中被挖出来的“鬼影”带回现实世界。在得法日夫妇的酒店里,故事的主人公曼内特小姐出场了。“她的身材娇小,很苗条,也很漂亮,有一头如瀑布般的金发,一双碧蓝的眼睛,小姐带着询问的神情跟他的眼神交汇。小姐的前额好似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他还记得小姐的前额是多么年轻和平滑),能在紧缩和舒展之间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困惑、惊讶,或仅仅是专注的神态”,作者借助罗瑞的眼光让这位漂亮的小姐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她用自己的温柔、暖意、温馨,抚平了父亲失常的心灵,打开了父亲封闭了十八年的内心。 曼内特小姐接回了身陷地狱十八年之久的父亲,结识了不满家族剥削、毅然放弃家族利益而远走他乡做教师的达内先生,爱情的火焰熊熊燃烧。曼内特医生压制住了内心对达内家族的仇恨,用宽容的态度迎接了女儿的婚姻,一切好似都在幸福美满地前行着。深爱曼内特小姐、却自觉没有资格爱的卡顿先生也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中,并随时做好了为爱牺牲一切的准备,这似乎也暗示了终将到来的苦难。
另一对重要的人物是革命者得法日夫妇。得法日太太忍受了全家惨死在艾佛雷蒙德兄弟手中的仇恨,带着复仇的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的队伍之中,成长为一名妇女领袖,她不停地将各种信息以及仇恨编织在她的编织活儿中。不将达内送上断头台,她誓不罢休。而得法日先生又是曼内特医生曾经的仆人,彼此之间的感情纠葛更是纷繁复杂。
善良的达内先生,为了营救管家而不顾自身安危地返回危机四伏的巴黎。在那里,他必须接受穷苦人民的审判、为自己家族曾犯下的罪行承担不应有的责任,在即将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卡顿取代他走向了断头台,将生的机会、将幸福的生活都留给了曼内特一家。曼内特父女带着昏迷的达内离开巴黎、走向充满希望的伦敦……
通过贵族和平民之问的仇恨冲突,狄更斯深切地痛斥了贵族的暴虐,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下层人民苦难的同情。这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它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在法国大革命的真实背景下,冤狱、爱情、复仇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复杂。《双城记》将为您展现一幅宏伟画面,各种宏大场面的描写以及内心的细腻描述都将为您带来深深的震撼。
狄更斯著的《双城记(导读剧照版)》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得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着的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为了爱而自我牺牲。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狄更斯著的《双城记(导读剧照版)》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联结起来。寄居巴黎的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西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内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