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间久别不成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冰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逝者的散文集,包括柏杨、陈忠实、周汝昌、史铁生等已故名家的生前交往及对话。同时包括几篇纪念逝去亲人与友人的散文。作者从自身的角度阐释了与他们的交往及其生活、学识等内容。虽为随笔,但其中不乏有学术的讨论和对于逝者精神的追思。 作者简介 李冰,笔名淡巴菰,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为记者、编辑、前驻美外交官,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曾在《北京娱乐信报》《深圳特区报》《北京晚报》撰写专栏。 目录 两处沉吟各自知 天上星宿 余光中:到另一个世界去听冷雨 张贤亮:被饥饿滋养的公子哥儿 陈忠实:白鹿原上嚼泡馍抽雪茄 周汝昌:那个天真的老书生 史树青:树木新栽青山常在 柏杨:在兹念兹家国情怀 史铁生:失去双腿的领路人 汪国真:风雨兼程去远方 方蕤:那个真王蒙惟有我心知 葛存壮:世间最令人怀念的“坏蛋” 廖静文:痴情守候一悲鸿 英儿:活在顾城情咒里的女人 黎锦扬:永远消逝的花鼓歌 凡间草木 在时间的沙尘中起舞 来生,让我更温柔地爱你 大姨的蛤蜊油 知己就是Soulmate 王希孟和故宫里的悲凉 有美人兮 两处沉吟各自知 序言 两处沉吟各自知 l 这是一部关于逝者的 文字。 不知从何时,我开始 坦然面对生死。世间一切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谁说不是? 十九年前的正月初六 ,在深圳的我听到奶奶在 河北那个小村庄去世的消 息,泪水决堤,嚎啕大哭 ,顾不得自己在人来人往 的办公室,还是个刚入职 的实习编辑。那是我第一 次真切地痛失亲人。 四年前五月的早晨, 刚睁眼摸出手机,就从弟 弟雁南简短的信息中获知 父亲病逝的消息。虽然抗 癌八年,他的离开算不上 突兀,但从此生死永别、 再不相见的绝望袭来,远 在洛杉矶的我忍不住失声 痛哭,像个被父母惩罚的 孩子。显然这惩罚过于决 绝冰冷。而桌上,是两天 后我投奔他的那张机票。 那一年后,再一次, 在美国的天空下为远在故 园逝去的人而流泪,为她 ,那位我甚至都算不上认 识的105岁老人,杨绛。 “若死者去世时,你正 好身在很远的地方,就会 觉得他们好像没有离世, 一如既往仍活在你心中。 一个比自己的朋友活得更 久的人,往往要在书中收 入悼念诗文。我不再写这 类诗文,因为我担心会使 人类面对死神的痛苦显得 千篇一律……尽管他们可 能是你最心爱的人。”手 中正在读的书是聂鲁达的 自传《我坦言我曾历尽沧 桑》,他说连他极敬重的 英雄人物切。格瓦拉被杀 害,他都没写一篇挽歌, 虽然“一想到我的诗句在 他逝世时也仍陪伴着他, 我还是会浑身战栗。"一 本算术书、一本聂鲁达的 诗集《漫歌》是到最后一 刻还保留在切的背包里的 东西。 我坦言,我并不完全 同意他的观点。虽然我常 为他的神来之笔惊叹不已 。 离开了,就是离开了 ,怎么可能自欺当成没有 呢? 写下来对逝去生命的 怀念,岂止是对死神的臣 服? “春未绿,鬓先丝。人 间久别不成悲。谁教岁岁 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我承认,这本书不是 写给逝者们的。他们再也 不能和若干年前一样,凝 神静听我的发问,再也不 能思忖片刻,如老友叙旧 一般细说从前。他们不可 能读到这些文字。 这本书又是写给他们 的。我有幸与他们搭载同 一列火车在人生的单行路 上奔驶。有人到站下车, 先是一个,再是两个、三 个,然后是更多。我眼睁 睁看着,先是惊惶失措, 然后伤心不已,最后是心 灰意冷,似乎除了听凭那 个叫命运的巨手操纵,任 谁也无能为力。柏杨、史 铁生、陈忠实、葛存壮、 张贤亮、余光中……我惟 一能珍存的就是与他们相 处的或长或短的记忆。 写出来,与其说彰显 了痛苦,更不如说是记载 友情、温情,那是人性中 惟一可以与死亡抗衡的东 西。 我不记得谁说过:我 身体里最重要的部分,是 和那些死去的人连在一起 的。 我也想写写我的祖父 母辈,可惭愧的是,坐在 桌前,我发现我对他们所 知寥寥,别说生卒年,他 们的属相我都说不上来, 更不要提他们的生平经历 。实在是不孝。 纪念大姨的那篇,是 在她昏迷数天去世后,我 良心发现夜不能眠记下的 当年与她相伴的种种片断 ,现在读来甚是欣慰,幸 亏当时记下来了,否则那 些细节早已湮灭在时间的 洪水中。我的导师、国图 原馆长詹福瑞先生是第一 位建议我把这些与逝者交 往的文字结集出版的人: “把对话体改写成叙述体 ,更有情境感一些。”一 直对先生心存感恩,即使 每年大致只能有一次相聚 。刚到北京漂泊时孤身一 人,先生当时正好在中央 党校进修,偶尔周末趁他 闲暇去拜访。从前门坐地 铁再倒公交,到达颐和园 附近他的住所,往往单程 就要一个多小时。相谈甚 欢,他请吃午饭,聊得放 松,道别送我出来,在路 边拦住一辆出租车,不由 分说就俯身隔窗塞给司机 一张百元钞票。然后收了 笑容,冷静地对我挥一下 手,“走吧!”他头也不回 地大步走向党校大门。 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 ,这一幕在我的生命记忆 中占据了多么不可遗忘的 位置。 …… 然后是史树青。鉴宝 专家不顾年过八旬又刚动 过手术,在他家里见面聊 得高兴,梗着脖子问我, “你身上带着钱吗?有三 千块我就可以跟你去趟旧 货市场淘货,准保淘到宝 贝。”吓得他老伴直悄悄 冲我摆手。 据说老人86岁逝世于 心脏病,没留下任何遗言 ,头脑清晰,走得无怨无 憾。 2010年最后一天,在 丽江的小饭馆里吃着香茅 烤鱼,突然从电视上看到 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当时 是陪着患癌康复中的父亲 在那里小住了半个月。“ 这个人太可惜了!”父亲 读过他的书不多,可能也 就一本《病隙碎笔》,同 病相怜吗? 21岁起,史铁生的双 腿就被迫离开了大地, 1998年起,几乎失去了 肾脏的他一周就要做三次 透析,而其他所有时间, 他都用来写作。他说,“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 ,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 点东西。”幽默里透着无 奈。 他离开了,也解脱了 。每次路过地坛,我都会 想起他。我愿意相信,他 一直微笑着站在某棵树下 望着过往的我们。 后来,葛优的父亲葛 存壮走了。 然后是为自己写了一 导语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久别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那些离开了的老朋友们,愿你们和天上的星星一起,把这你们曾走过的世界再照亮些吧!如果你们能听到熟悉的风声,那,是我们这些曾经熟悉的人在惦念你们。 人间久别不成悲。惟有庆幸,我们曾相遇。 书评(媒体评论) 李冰擅长和人对话。 她采访时营造的融洽 氛围,让我感觉是在快乐 地和挚友聊天。 ——张贤亮 精彩页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境,那腥气…… 听听那冷雨。不知多少回,跳进他的书页,与他一起听那场无处不在的冷雨。每次,我分明听到的是音符是音韵是中文极致之美。 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我想古人这样的赞美之词,当今文人中,余光中先生最配。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 梦见你的母亲。 这首60年前他做给母亲的诗,今天读来使人更加凄然,那个踏湿冷清明路去为母亲扫墓的男子,如今也躺在了黄土之下。闭上了眼睛的他,是否会做一个“男孩子的梦”? 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他的去世我仍是在微信上获知的。有媒体人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发布当年对余光中的采访,引得众人观瞻点赞。 我这从不喜欢在微信上晒东西的人和往常一样没有吭声,点上一根香,翻开那叠已经发黄的旧报纸,一个人,读了一遍那篇当年与他近万字的对话。13年前的那个春日似乎让这寒冷的北京温暖了几分,就像那道穿过窗玻璃照射到他虾粉色衬衣上的阳光。来,余先生,我们今天不听冷雨,咱们来晒太阳。 昔日重来 他仍藏着19岁时大学录取通知书 提起上大学时读的诗,让人惭愧得紧,当时读得最多的是两个人的诗,一个是席慕蓉,另一个呢?汪国真。直到大学毕业时同学问互相在毕业册上写留言,余光中的诗才因了一个女同学之手进入我的眼帘。其实之前也并非没读过,只是这次被借用给我,便觉得这诗尤其富有诗意(可想我是多么虚荣),至今我仍记得那首名为《等你,在雨中》的诗的后几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对余光中的文字乃至其人的崇敬同众多“光中迷”一样,是源自《听听那冷雨》。 其实只需读个开头,那些文字便如一张有魔力的网,呼啦一下把人的魂魄六腑都罩住了,你惊讶且折服之余只有一个念头:这么好的句子,一定要慢慢品味,可别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咽了下去,那实在是暴殄天物啊! 去年他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出版时,就曾想象有朝一日能否与诗人谋面,虽然明知他的学识修养已自有一股“真气”,修行不够的人是不得近前的,即使近前也仍是近身不得,即使近身也仍不能近心。 P15-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