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俄罗斯作家,1892年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铁路统计员。少年时因父亲职业的关系,得以坐火车到过华沙、高加索、奥德萨、莫斯科和布良斯克省的大森林等许多地方,这种经历使他终生热爱旅行,养成对大自然的热爱。自中学时代起格外爱好文学,1911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因是家中幼子而免于服兵役。辍学的他钻进小酒馆,见识了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并接触了各种方言。之后,他当过电车司机、售票员、卫生员、铸铁工人、水手、士兵、报社编辑等,同时创作了许多作品。 他于1956年发表的谈论创作的散文集《金蔷薇》广受欢迎,自1950年代末期译介到国内后,启蒙和激发了一代又一代文艺人的创作热情。此外,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是作者对于自己创作历程的思考和总结。另著有《卡拉-布加兹海湾》《科尔希达》《黑海》《浪漫主义者》等。 后记 我的第一部关于作家劳 动的札记就写到这里,但我 清楚地感觉到,工作仅仅开 了个头,前面还有大量的工 作要做。该谈的东西还有很 多——我国文学的美学性呀 ,它在培养具有丰富和崇高 的思想感情体系的新人中的 极其深刻的意义呀,题材呀 ,幽默呀,人物性格的塑造 呀,俄语的变化呀,文学的 人民性呀,浪漫主义呀,良 好的鉴赏力呀,原稿的修改 呀,真是不胜枚举。 写这本书很像在一个不 太熟的国家漫游,每走一步 ,都可在前面发现新的景致 和道路。这些道路不知通向 哪里,但却预示着许多出人 意料、滋养思想的东西的出 现。因此,即使部分地,如 常言所说大体上把这些错综 复杂的道路弄清楚,也是一 件十分诱人的、很有必要的 事情。 一九五五一一九六四年 目录 珍贵的尘土 巨石上的题词 用刨花做的假花 第一篇短篇小说 闪电 主人公的反抗 一部中篇小说的创作始末 “火星” 利夫内的大雷雨 研究地图 心灵的痕迹 金刚石般的语言 小林地区的泉水 语言和大自然 花和草 词典 阿尔什万格商店逸事 似乎微不足道 车站小吃部的老头儿 白夜 生命力的基础 夜行的驿车 构思已久的一本书 契诃夫 亚历山大·勃洛克 居伊·德·莫泊桑 伊凡·蒲宁 马克西姆·高尔基 维克多·雨果 上衣襻儿里的小玫瑰花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 亚历山大·格林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 洞察世界的艺术 在卡车的车厢里 自我话别 精彩页 珍贵的尘土 这个关于巴黎清扫工让·沙米的故事是怎样得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沙米是靠清扫他那个街区的几家手工作坊为生的。 沙米住在市郊的一间茅屋里。对这个郊区本可以大书特书一番,以便将读者从故事的主线引开。然而,值得一提的也许只有一点,即巴黎的郊区还保留着一些古堡的围墙。当这个故事发生时,那些围墙还淹没在金银花和山楂的树丛中,围墙上有许多鸟巢。 清扫工的茅屋便搭在一座古堡的北墙下,与那些洋铁匠、鞋旰、榆烟头的人和乞丐的破屋为邻。 如果莫泊桑曾经对这些茅屋居民的生活产生过兴趣的话,那他也许还会写出几部短篇杰作。说不定,它们会给功成名就的他再添几顶新的桂冠。 遗憾的是,除了暗探,任何外人都不会光顾这个地方。即使暗探光临,也仅仅是为了搜脏。 邻居们戏称沙米为“啄木鸟”,由此判断,他身材瘦小,鼻子尖尖,帽子底下总是伸出一绺头发,很像鸟儿头上的羽毛。 让·沙米也曾有过一段好日子。墨西哥战争期间,他在“小拿破仑”的军队里当过兵。 沙米运气不错。他在韦拉克鲁斯得了严重的疟疾。这个身患重病的士兵未亲历过一次真枪实弹的战斗,便被遣返回国了。团长趁便将自己的女儿苏珊娜托沙米带回法国——小姑娘当时八岁。 团长是个鳏夫,因此,不得不到处把女儿带在身边。不过这一次,他决定同女儿分开,把她送往里昂的姐姐家里。墨西哥的气候对欧洲的孩子来说是致命的。加之没有规律的游击战危机四伏,防小胜防。 沙米回法国时,大西洋上空暑气腾腾。小姑娘一天到晚默不作声。即使看到一群群鱼儿从油滑的海水中跃出,她也没有一丝笑容。 沙米竭尽全力关照苏珊娜。他当然明白,她对他的期望不仅是关照,而且还有爱抚。可是他这个殖民军团的大兵又能琢磨出什么爱抚的办法来呢?他能用什么逗她开心昵?掷骰子吗?或者哼几支粗野的兵营小调吗? 然而,老是回避这个问题是不行的。沙米越来越经常地在自己身上捕捉到小姑娘那疑惑的目光。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断断续续地给她讲述自己的一生,详详细细地回忆英吉利海峡岸边的渔村、流沙、退潮后的水洼、有一口破钟的乡村教堂,以及他那给邻居治过胃病的母亲。 在这些回忆里,沙米并不认为有一丝笑料能逗苏珊娜开心,但令他惊奇的是,小姑娘却如饥似渴地听着这些故事,甚至还逼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并且要求补充新的细节。 沙米绞尽脑汁,从记忆中搜索着这些细节,直到最后才确信,它们都是真事。这并不是什么回忆,而是回忆的朦胧的影子。它们像一团团雾气渐渐消散了。说实在的,沙米从未料到,他还要重新追忆他一生中这一段虚掷的年华。 有一次,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从艨胧的记忆中冒了出来。在一个老渔妇家的那个带有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上,挂着一朵用发黑的金子打造的、做工很粗的蔷薇。不知道沙米是亲眼所见呢,还是仅仅从旁人那儿听说过这朵蔷薇的故事。 不,好像是,他有一次甚至亲眼见过这朵蔷薇,并且记得它闪闪发光的情景,尽管窗外没有阳光,而且海峡上空狂风大作,黑云滚滚。沙米越往前想,金蔷薇的闪光在脑海里就越清晰——那是低矮的天花板下几星明亮的火光。 老太婆没有卖掉自己的宝物,全村的人都对此感到奇怪。她是本可以用它换一大笔钱的。只有沙米的母亲一口咬定,说卖掉金蔷薇是一种罪过,因为这是她的情人为祝她“幸福”而送给她的。当时老太婆还是个爱笑的姑娘,在奥迪埃尔纳一家沙丁鱼罐头厂做工。 “这样的金蔷薇世上少有啊,”沙米的母亲说,“谁家有了它,谁家必有福。而且有福的不光是这家人,还有那些在这朵金蔷薇上摸过一下的人。” P1-4 导语 K.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罗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金蔷薇》是一本酷爱读书和写作的优秀作家谈创作的散文集。我国很多著名作家都极其推崇《金蔷薇》,表示深受启发。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金蔷薇》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多年来,《金蔷薇》被当做“创作谈”,其实,这本书在谈写作,更是谈读书,谈做人。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人最优秀的作品应该就是自己的生命!书中字里行间都表现出对祖国、对自然、对人生真诚火热的爱,品格纯正,情怀优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散发着浓郁书卷气息的优秀散文经典。作者曾被赞誉为“善于看见世界晨曦的人”,善于赋予所描写对象以鲜灵的生命。他的书写简洁、丰富、凝练而细腻,无论是谈论文学大师还是普通人,都表现出真诚、善良、淳朴,智慧的内在品质,散发着人性的美的光辉。 内容推荐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罗斯作家。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的散文作品优美如诗,充满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