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坦率(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凯雄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个人四十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该书中包括“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信念不朽”“不产业无产业”“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分”等读书专栏文章;作者作为出版人也作为读者,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重复出版”实则为创意的贫瘠这样的专业点评,也有“莫让阅读失其本”“阅读其实并不复杂”“安静的阅读”“读不读?读什么?”等对于阅读本身的思考,更有对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徐怀中、格非、阿来、韩少功、吴亮、陈德培、那多等名家作品的真知灼见。 目录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第三只眼” 悬疑外壳下的一场文学实验 ·看王安忆的《匿名》 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 ·看贾平凹的《极花》 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 ·看杨黎光的《横琴——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 一堆“碎片”如何奇妙地粘成了一缕朝霞 ·看吴亮的《朝霞》 “茧”虽破,蝶如何 ·看张悦然的《茧》 看张炜这位“药师”如何耍“独” .看张炜的《独药师》 池莉的“退隐”与自媒体的“狂欢” ·看池莉的《池莉诗集·69》 信念不朽 ·看王树增的《,长征》 消费时代的高铁能否载着人们重返故乡 ·看阿来的《河上柏影》 “一颗不掺假的心” ·看铁凝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文学阅读的“指挥棒”有无可能“显灵” ·看文学阅读 往事与回想如何“微”呈现 ·看韩少功的《枪手》 “最佳”飞舞当从容 ·看“榜单” 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异 ·看赵本夫的《天漏邑》 不专业无产业 ·看徐俊的《鸣沙习学集》 毕飞宇的“刀功”是如何练成的 ·看毕飞宇的《小说课》 小说叙事还可以这样推动 ·看张怡微的《细民盛宴》 比“天有二日”更重要的 ·看卜键的《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一双穿透硝烟的慧眼 ·看范稳的《重庆之眼》 将军驰骋岂止在战场 ·看朱增泉的《朱增泉散文与随笔》 命运,在战争中锤炼 ·看张翎的《劳燕》 生活诚如此态度尤重要 ·看李娟的《记一忘二三》 为渐渐老去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看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 真学问是这样做出来的 ·看陈尚君的《星垂平野阔》 创意的贫瘠 ·看“重复出版” 平凹“三搏” ·看贾平凹的《山本》 “候鸟”来了 ·看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 莫让阅读失其“本” ·看“阅读” 那个“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看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 “曙光”进发 ·看龚曙光的《日子疯长》 明“是”而知“非” ·看于殿利的《出版是什么》 “经典”是这样成就的 ·看阿来的《尘埃落定》出版二十年 城有病,人知否 ·看杨黎光的《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 理的思考》 揪着你慢慢抵达人性深处 ·看那多的《19年间谋杀小叙》 文学史写作的别一样风景 ·看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 从书斋人到社会人的成长 ·看张柠的《三城记》 血色硝烟中飘来缕缕清风 ·看徐怀中的《牵风记》 “单筒望远镜”中的过去及未来 ·看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 看,这棵“大树”上挂着的那些“小虫” ·看池莉的《大树小虫》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看刘醒龙的《黄冈秘卷》 再回首,恰同学四十年 ·看韩少功的《修改过程》 掰开来、再穿透、有味儿 ·看张欣的《千万与春住》 比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看李爽的《夜光·艺术、哲学、生命:李爽、魏明德 对话录》 瞧,那些在“风眼”中的出版人儿 ·看孙颙的《风眼》 一个长于思辨,一个精于细读 ·看吴亮的《或此或彼》和程德培的《黎明时分的拾荒者》 真正的先锋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姿态 ·看格非的《月落荒寺》 活着,但要记住 .看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 一部向死而生的安魂曲 ·看阿来的《云中记》 穿透哀婉撕碎优雅 ·看蒋韵的《你好,安娜》 附录: 阅读其实并不复杂 安静的阅读 读不读?读什么? 各得其所:阅读的率性与专一 学者、出版人在推动全民阅读工程中的角色定位 让阅读自由地飞翔 序言 本书收录的五十则小文 都出自2016年起我在《文 汇报》开设的名为“第三只 眼看文学”的个人专栏,也 算是对自己四年来阅读与专 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 至于为何命名为“第三只眼 看文学”,本专栏的开篇之 作对此已经有了一个概略的 说明,这里也就不再重复。 由于这五十则拙文绝大部分 都是细读某一具体文本后的 心得,即便有少数几则议论 的对象是某种现象而非文本 ,但这些现象亦事关阅读, 且对现象的阅读也算是一种 阅读,因此本书在正文之后 附录了我就阅读问题先后写 下的五则短文,这既可作为 本书正文的一点附注,亦是 本人关于阅读的一些基本想 法。需要说明的是,这本小 书并没有以专栏名为书名, 而是为它另起了一个更简洁 的名字——《坦率》,之所 以如此,一则如果以专栏名 为书名确有“跟风”之嫌,二 则因为有朋友注意到“坦率 地说”这四个字在这个系列 专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当 时我即半开玩笑地回应:“ 好吧,以后这个专栏如果有 幸结集出版,那书名就叫《 坦率地说》。”尔后再一斟 酌,与其叫《坦率地说》, 不如干脆就叫《坦率》来得 更为简洁,同时也与本人写 作这个专栏的初衷十分地贴 。 在开设这个专栏之初, 我曾经乐观地设想:既然名 为专栏,那就尽量争取每两 周完成一则,这样一年大致 可保证专栏出现二十五六次 ,是为专也。作这样的设想 从时间上说也不是完全没有 依据,即花七八天读完一部 作品,再用两三天写出两千 来字儿。但现在四年下来, 总共才完成了五十篇,平均 每年不过十二篇的样子,只 是自己最初设想的一半,这 样的效率着实令自己汗颜。 自省其原因:确有某个时段 属于自身可支配的时间实在 不够,但这是小概率;而大 概率则是作品读完了,自己 竟然无话可说。这当然不能 怨作品而只能归咎于自己的 才疏学浅,也再次应验了那 句老话:学无涯。 回想起来,本人身为中 文系的毕业生,能够在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文学的时 代就进入《文艺报》社工作 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那里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报 和文学批评的重镇,自然容 易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文学创 作一线的各种信息和许多的 作家评论家。身处这样的时 代,置身这样的环境,想不 从事文学批评都难。我的写 作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起 步,但与同时起步的写作者 略有不同的地方则在于本人 一开始只是“双打”选手之一 ,搭档便是当时的同事、现 在的大教授贺绍俊。关于这 段历史,最近在拜读程光炜 教授的新作《当代中国小说 批评史》时发现其中竟有所 记载。在程教授眼中,“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 批评圈中的‘双打’批评家, 成为小说批评的一道亮丽的 风景”,这其中就包括贺绍 俊和我。但后来“潘凯雄几 经转任”,“因职务缘故”,“ 九十年代后逐渐淡出了文学 批评的视野”。程教授描述 的事实是客观的,也正是因 这“几经转任”和“职务缘故” ,遂造就了我这种既“淡出 了文学批评的视野”,又与 文学和写作始终还保持着一 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 叶,我的职业除依然与文字 相关外,和文学几乎没了任 何联系。但人或许也只限于 我就是这样一种顽固的动物 ,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性,改 起来就真是难乎其难。比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段, 因住家与单位距离甚远,加 之当时交通又极不便利,因 而每天不得不早早起床辗转 于舟车赶去工厂,结果直到 现在依然是清晨五点三十分 一准醒来。同样的道理,吃 了十几年的“文学饭”,一旦 换个味口,虽还不至于难以 下咽,但内心总是有着那么 一份惦记。尤其戒不掉的就 是阅读,而读过后倘有点心 得手还就跟着痒痒了。那时 候我也曾有意识地不去读所 谓的“纯文学”作品,而专门 到市场上去挑那些只是畅销 的书来打发空余时光,诸如 金庸、梁羽生、琼瑶、三毛 、亦舒、岑凯伦、西德尼· 谢尔顿等。一批畅销书作家 就是那时进入了我的阅读世 界,但看着看着就觉得真正 的畅销书其实也是有讲究的 ,于是手又痒痒起来。当时 蒙一些老朋友诸如时任《文 汇读书周报》主编储钰泉等 的不弃,就在报刊上断断续 续地以“畅销书评”的个人专 栏形式写下了一些研究畅销 书奥秘的小文。也就是从那 时起,觉得开个专栏确是逼 着自己偷不了懒或至少是少 偷懒的好办法。毕竟人家报 纸同意你开设个人专栏也不 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既然 开了又不能专心做下去,岂 不是对不住那些报纸或朋友 。 就这样“厮混”到了二十 一世纪,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又“转任”到了人民文学出 版社,在大的概念上也勉强 可以算作重返文学界,只不 过这时的文学出版既头顶着 导向管控又面临着市场激烈 竞争的双重压力,一部部数 十万字稿件的终审压得人根 本喘不过气来,爱看的不爱 看的都不得不看,这样的条 件根本谈不上心仪的阅读和 带有研究性的系统写作。只 是老毛病还是改不掉,只要 有阅读就难免会有想法,而 有了想法手就发痒,没时间 整长的就来短的,没条件系 统性就碎片化, 导语 本书为出版人潘凯雄自2016年起于《文汇报》开设的“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合集,也是作者40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阶段性小结,其中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重复出版实则为创意贫瘠”这样的专业点评,也有“莫让阅读失其本”“阅读其实并不复杂”“安静的阅读”“读不读?读什么?”等关于阅读的思考,更有对王安忆、贾平凹、张炜、阿来、迟子建等名家作品的真知灼见。其中“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信念不朽”“不产业无产业”“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分”等读书专栏文章曾产生重要影响。所收评论融鉴赏与品评于一体,文风质朴,见解独到。 精彩页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第三只眼” 年稍长一些且爱读书的朋友们大约不会忘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半叶曾有一本题为《第三只眼看中国》的图书很是热闹过一阵子,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大约已没有多少人能说得出这本书都讲了些啥以及它何以热闹起来,但要说“第三只眼”和所谓“伪书”这两个热词儿就是打这本书后开始流行起来的恐也是不争的事实。单是要统计一下“第三只眼”看“××”的“××”到底有多少就不易,以至于一些以识别为主要功能的电脑软件都要以“第三只眼”来命名,其流行热度亦可见一斑。不过,这“第三只眼”虽是流行,但也没啥特别的神秘和神奇之处,用大白话引申开来不过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意思。 然正是这“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引申与本人一段时间以来观察某部文学作品、某些文学现象的考虑甚是吻合,于是,干脆就以这“第三只眼看文学”作为拙专栏的命名罢。 其实,“看文学”又何止存在“第三只眼”,常言不是也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此言本不谬,无非就是见仁见智而已,不足为奇。话虽这样说,但在我们的日常所见中,进入眼帘或耳中更多的则恐怕还是来自对立两极的议论,或者说这种议论的观察点与立足点都是发自两端。只要看看我们日常流行的一些术语就明白了,它们大多是成双成对地出现,诸如雅与俗、纯与杂、精英与市场、传统与现代、个性与类型、正宗与旁门…… 如果仅仅只是这般也就罢了,问题还在于不仅是观察问题的立场与视角来自两极,而且在看似平静的各自表述中还隐藏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暗含着你死我活的冲突,有你无我,非此即彼。比如但凡雅、纯、精英、个性一路与市场、流行之类就很难交集,再极端点,流行、市场、类型就几乎成了不雅、非精英的代名词。又比如,所谓网络原创文学,一方面它们为自己拥有巨大的上传文字量、海量的点击率和超强的吸粉能力而自豪自炫,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总是得不到来自所谓“正宗”阵营的积极反应而悻悻然,以至于要另行制定“评价标准”并由这些标准构成另一“评价体系”…… 面对如此针锋相对,或暗藏杀机、或热闹非凡,我却总以为有点“虚火”一场。有没有可能“多谈点问题、少说点主义”?有没有可能不那么针尖对麦芒,不那么急于贴标签?雅、纯、精英、个性之类就真那么“高大上”?市场、俗、类型就真的那么不堪?在雅、纯、精英、个性与市场、俗、类型之间难道就没有一些交集的地方?再极端点说:某些所谓“专家”眼中对所谓“雅、纯、精英、个性与市场、俗、类型”的理解与判断就一定准确与到位?这些其实都是大可怀疑的。有没有可能先抛开这些简单先验的判断,就作品说作品,就现象说现象?于是就想到了“第三只眼”,就有了“第三只眼看文学”这个系列。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