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中医之路(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孟景春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学医、从医治病救人的回忆录。作者从自己的中医家学渊源起笔,追溯自己中医之路的文化基因,接着追溯自己在国文专修社努力学习国学,为学中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即使其间被日寇侵略打断也不放弃求学。
作者成年后开始行医,走的是中西医结合的路子,以治愈两例危重病患而名扬乡里。新中国成立后,作者继续在中西结合的路上前行,在中医教学、中医的海外交流以及中医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终其一生,作者为弘扬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开头的话
家世与学医的关系
(一)受外祖父儒医的影响
(二)父亲学医喜钻研,自制偏方
幼失怙恃,求学的艰辛历程
(一)糊涂老先生,教读不讲授
(二)进国文专修社,循循善诱好老师
(三)进梁丰初中,接受正规教育
(四)日军侵略,又断求学梦
(五)求学不成,走上学医路
从师学医到个人开业
(一)入师门,开始学习中西医
(二)跟师抄方的收获
(三)结业时老师赠送的礼物
(四)开张行医,初试牛刀
(五)治愈两例危重病人,名扬乡里
新中国成立后,由个体走向集体
(一)参加联合诊所
(二)进医士进修班,学习西医学
(三)实习西医临床,对中医学产生动摇
坚定7对中医的信念
(一)拨乱反正,县里举办中医进修班
(二)再学习,参加江苏省中医进修
(三)系统学习中医经典,夯实中医基本功
(四)听“八老”讲课不感兴趣
(五)能者为师,学习教学法
(六)兵教兵,一炮打响
由一名乡村医生转为中医教师
(一)进修结业,留校当教师
(二)开动脑筋,艰辛度日
(三)给留学生读讲《内经》
(四)进修学校升格为中医学院
(五)光荣入党,晋升讲师/()
(六)到昆山参加“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一切部在改造
(一)遭批斗,下放白马湖农场
(二)“复课闹革命”,去医院上门诊
(三)中、西医合并办学,组建江苏新医学院
合久必分,恢复南京中医学院
(一)正规办学,招收本科生
(二)增设新学科,筹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
临床、教学两不误
(一)上门诊,带教实习
(二)带实习,经受考验
培养研究生
(一)开设研究生班
(二)培养研究生
编写教材和书写论文
(一)编教材、译经典,连年不断
(二)写论文,经年累月
国内外讲学,交流学术经验
(一)国内讲学,交流学术经验
(二)国外讲学,讲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和辨证施治
退休不久,连遭不测
(一)病魔突降,九死一生
(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发妻脑中风
(三)久治不效,发妻撒手人寰
发挥余热,热心三件事
(一)上门诊,为病员服务
(二)写中医科普书,整理临床经验
(三)应电视台邀请,宣讲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用内外因的辩证观点论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论补药必佐宣通
论“胃喜为补”
我的导师孟景春
杏林枝损莲池上新
孟景春出版著述一览表
序言
孟景春教授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江
苏省名中医、原南京中医
学院基础部主任孟景春教
授因病于2017年10月28
日凌晨1时31分在张家港
市逝世,享年96岁。
孟景春教授1922年7月
4日出生于今江苏省张家
港市乐余镇。18岁起师从
丁甘仁弟子汤礼门先生学
习中医,四年后即独立行
医。1955年被江苏省中
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
大学前身)选中人校学习
,翌年因成绩优秀留校从
事《内经》的教学工作。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至1966年任内
经教研组副组长,1972
年至1978年任江苏新医
学院党委委员、中医系副
主任,1978年至1983年
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
任、副教授,1984年至
1985年5月任南京中医学
院基础部主任、教授。
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首
批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
江苏省名中医。曾任江苏
省及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
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内
经》研究会主任委员。
2016年获得首届江苏省“
国医名师”称号。2005年
至2012年先后五次被南
京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共
产党员,2011年被中共
江苏省委组织部授予“‘四
好’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
,2014年被中共江苏省
委教育工委授予“江苏高
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青年时代的孟景春刻
苦钻研,学识早成。20世
纪50年代便主编及参编了
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内经学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其
中包括《内经辑要》《内
经讲义》《内经选读》《
素问译释》《灵枢译释》
等重要著作,在内经学教
材方面完成了一个从无到
有的创举,成为中医高等
教育教材编写的里程碑,
为内经学和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体系的完整建立奠定
了厚实的基础。1957年
,受卫生部委托,编写了
高等医学院校第一部西医
学中医的完备教材《中医
学概论》,海内外总计发
行超过100万册,对中医
学知识的普及及中医走向
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87年,这部专著获得
了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孟景
春教授主编了教材《中医
养生康复学概论》(1992
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创建了全国首个
中医养生康复学科,组建
了中医养生康复教研室,
使南京中医学院成为全国
第一批培养养生康复专业
人才的本科院校之一,堪
称我国中医养生康复专业
的奠基人。
孟景春教授一生治学
不怠,著作等身。先后编
写(主编)的教材、专著、
译著(古译今)有29种,公
开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
科普杂文200余篇,总计
逾700万字,为弘扬中医
文化、培养专业人才、普
及中医知识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孟景春教授长期躬
身一线教学,执掌《内经
》及基础理论教学近半个
世纪,育人理念先进、授
课方法得当,为全国输送
了大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和师资。
孟景春教授坚持中医
诊疗工作从未间断,擅长
脾胃病和妇科病中疑难杂
症的诊治,用药轻灵,顾
护脾胃,注重脏腑、经络
辩证,疗效卓著。从医70
年,始终将大医精诚作为
首要,坚持“医为仁术,
用以济世活人,不能以术
求利”,对于经济困难的
患者多次解囊相助。因医
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
患者好评和爱戴。
孟景春教授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一生生活清
贫,却毫不吝惜钱财,常
年资助贫困学生。2009
年,88岁的孟景春教授一
次性捐资20万元在基础医
学院设立“中医树人奖”,
资助中医学子。同年,又
出资1万元襄助本科毕业
生孙龙同学中医创业。
2013年更是倾其所有,
再次捐赠50万元,设立“
中医励耘奖”,用于奖励
临床带教老师。2011年
,不顾90岁高龄,担任南
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中医
药学术传承指导老师,呕
心沥血,培育传人。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工
作室成立后,更是亲手制
订编写工作计划,不计报
酬,精心指导青年教师。
孟景春教授精研岐黄
、发皇古义、精勤不倦的
中医情怀,立德树人、提
携后学、甘当人梯的传学
品德,济世活人、甘于清
贫、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无一不体现着大医、大
师的风范。孟景春教授毕
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
爱事业,他正直的一生、
无私的一生、博学的一生
、卓越的一生、大爱的一
生,赢得了南京中医药大
学全体师生、家乡人民、
广大病友及全国同行的尊
重与敬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导语
孟景春教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江苏省名中医、原南京中医学院基础部主任。
教授一生治学不怠,著作等身。先后编写(主编)的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有29种,公开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科普杂文200余篇,总计逾700万字,为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专业人才、普及中医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长期躬身一线教学,执掌《内经》及基础理论教学近半个世纪,育人理念先进、授课方法得当,为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师资。
他从医70年,始终将大医精诚作为首要,坚持“医为仁术,用以济世活人,不能以术求利”,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多次解囊相助。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患者好评和爱戴。
《我的中医之路》是他生前最后一份书稿,也是他唯一的一份回忆录——关于医的、关于中医的回忆录。
这本书承载着他一生对中医的挚爱,记录着他一生的追求。
精彩页
家世与学医的关系
谈家世,根据我的印象,只能从曾祖父谈起。关于曾祖父的事迹,我也是从父亲和伯父那里听得的。过去我家有个传统的规矩,即每逢过年(春节)过节,都要祭祀祖先。在祭祀之际,像请客一样,桌子摆好,点上香烛,然后摆好酒盅、饭碗。还要像宴请亲朋好友一样,酒过三巡后再端饭碗。就在这些程式的时间空隙,父亲便讲述家世。因经过不止一次的讲述,曾祖父在我的头脑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我的曾祖父名性善,原籍靖江。至于在靖江何地,就弄不清楚了。据说曾祖父年轻时家境贫穷,也无钱读书,勉强在私塾启蒙。读了100多天,因无钱交学费,只好停学。到十七八岁时,依然为穷困所迫,就想外出拾荒,这是不花本钱的苦工。那时靖江的南岸是一片长江滩地,满长着芦苇和茅草,茅草割下晒干可以喂牛。割草卖钱,这是无本取利的苦活。经过一个季节的苦干,晒干的茅草堆积起来,远望就像几间茅草屋,等待养牛户主来购买。一年干下来就可以挣到不少钱。曾祖父从此落脚下来,从靖江带了家人南下定居(那时定居手续简单,不需要什么介绍信什么证明等,只要到当地地保报到,花一些钱,备一桌酒水请他吃一顿,打个招呼就算完事),落户在三兴乡,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地名,通称“常阴沙”。
常阴沙这块地方,自那时到目前为止,更换了不少行政管辖部门。新中国成立以前,常阴沙属于南通县,为南通县第五区。新中国成立后归属常熟县管辖,称为沙洲区。1962年,沙洲区又从常熟县划出来和江阴的部分地区如杨舍、后塍等合并,改名为沙洲县。1986年,由沙洲县变为张家港市。所以我就是张家港市人。确切的地点是张家港市乐余(乡)镇22大队(村)。
至于我的家世中跟我学医有关联的,还得从我的外祖父和我的父亲讲起。
(一)受外祖父儒医的影响
我的外祖父名叫季轩庆,原是位饱读诗书的不第秀才,清朝末年,改朝换代,科举也没有了,他弃儒学医,用传统的说法,就是儒医。因他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自己买了不少内科、妇科、儿科方面的医书,朝夕攻读。经过两三年的研读,有了一定基础,便开始行医了。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是说,有文化的人学医是很容易的。外祖父开业行医,业务还不错。说真的,在农村里,有了这一身不求人的技术,发大财不容易,但求温饱小康是不成问题的。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跟随妈妈去外祖父家,刚到村口,远远就望见一个大宅院,我妈妈用手指着那所大宅院说:“孩子,我们马上就要到外婆家了。”妈妈还嘱咐说:“见了外公、外婆一定要叫人,要懂礼貌,外公、外婆才喜欢你。懂吗?记住啊。”我频频点头说: “妈妈,我知道了。”不一会儿到了,外公、外婆早已等候在门口。我亲热地叫了“公公”“婆婆”,外婆笑得合不拢嘴,连忙和我亲了亲脸。我进门一看,外公家的房子比我家大,所有的桌椅板凳也比我家好。在屋的正中,还挂着字画、对联,当然写的什么我也不懂。总之,感到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派。这是做医生的外公与众不同之处,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莫名的羡慕。
最令我难忘的是,十一岁那年的春天,我突然发热,头痛得非常厉害。我母亲心急如焚,马上派人去告诉我的外祖父。外祖父听了来人的诉说,马上叫我小舅父把我接到外祖父家里,立即给我诊视,随即开了药方,又叫小舅父到镇上中药铺配药,回来煎熬好了,令我服药。因中药较苦,我不肯服。外婆、小舅父等千方百计令我服药,一面说“孩子,不要怕苦,吃了药头就不痛了”;再说“吃了苦药,病就好了”;又说“吃了药,给你吃糖”。可是随他们怎么说,我就是咬紧牙关不张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婆就一面用手捏我的鼻子,一面令小舅父灌药。就这样,我总算把药吃下去了,又吃了一口糖水。这样一折腾,我昏昏沉沉睡着了。一觉醒来,头痛已减轻了许多。第二次服药,也就不那么不听话,而是自觉地把药喝了。如此治疗一个星期后,就渐渐康复了。在这短短的七八天中,我母亲来看望了三次。
这次病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是生病的痛苦,二是生病后医生治疗的重要。
……
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