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英)魏泓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作者简介
魏泓(Susan Whitfield),国际知名的敦煌学家,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DP)负责人,代表作有《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Life along 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上的斯坦因》(Aurel Stein on the Silk Road)、《丝绸、奴隶和佛塔: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Silk, Slave, and Stupas: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Silk Road),主编论文集《敦煌伪卷》(Dunhuang Manuscript Forgeries)。
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草原耳环
第二章 希腊式玻璃碗
第三章 贵霜钱币窖藏
第四章 阿姆鲁克·达拉佛塔
第五章 巴克特里亚壶
第六章 于阗木板画
第七章 蓝色《古兰经》
第八章 拜占庭猎人丝绸
第九章 中国历日
第十章 不为人知的奴隶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本书是关于丝绸之路上
的物质的著作。从创造叙事
的意义上说,物质或器物在
和我们对话。“这是一个用
于盛放我的茶水的容器”,
这个叙事虽然简单,却不仅
依赖这件器物的特性和背景
,还依赖我们自身的特性和
背景——这是一场对话。最
初的叙事,可能只讲述了这
件器物与一个人之间发生的
诸多故事的其中之一,而不
涉及它与其他经历、知识、
信仰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
间的联系。一件容器可能会
被不同的人视为饮用器,但
有人认为它是酒器,有人则
把它看作水器。脱离了器物
最初的环境,即被制作的时
空,它可能再也不能引发它
的制作者原本的叙事。宗教
和礼仪用品通常是这种情况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努力
地去理解一件器物更多的背
景,目的是再现这件器物的
叙事和它的“传记”或历史,
即它是何人、何时、为何、
如何制作的?它是何人、在
何地、为何、如何使用的?
它去过别的地方吗?它是否
被改造、转变、破坏、修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无法
得知器物背景的情况下,我
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时可
能是完全错误的。。
通过器物而不是人和事
件来叙述历史,并不是一种
新方法,然而在过去的20年
中,这种方法在世界历史的
教学和普及中变得越来越重
要,在商品史领域尤其成功
。这种方法也已经被越来越
多的学术机构采用,尤其在
近代史领域。其中,非传统
史料不仅仅局限于商品,还
涉及日用品、装饰物、工具
和建筑。。
本书聚焦于人工制品,
而不是原材料,但对器物或
物质的定义比较宽泛,包括
商品,“自然的”和有生命的
物质(如人、马、骆驼),还
有人类创造的复杂的物质(
如珠宝、玻璃、绘画、建筑
)。本书也不排斥文本。我
不赞同将文本与其他物质区
分开来的观点,这种观点认
为,文本“与人类创造的其
他物质不同……不是中立的
表达”,而是“活跃在社会关
系的生产、协商和转变过程
中”。我认为,人类创造的
非文本的器物,同样也活跃
在社会关系的生产、协商和
转变过程中。因此,本书采
用历史考古学的方法。如约
翰·莫兰德(John。
Moreland)所述:“过去的人
们通过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器
物、声音和文字,表现他们
的社会习俗,构建他们的认
同。”。
对一些历史学家来说,
用一件重要的器物来理解过
去的诱惑之大,就像通过一
位伟人来理解过去一样;另
一些历史学家则用普通但数
量众多的陶瓷残片来理解过
去。本书尝试采用折中的视
角,多数章节虽各自围绕一
件器物展开,但通过研究与
之相关的器物和人来考察它
的背景。本书选取了具有复
杂叙事的器物,并对其“深
描”(thick descr-iption),即
把每一件器物放在它的时空
下进行细致分析。
器物和人的移动,对于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而言是必
不可少的,本书所选的大多
数器物都曾沿着丝绸之路移
动。但是这样的器物,无论
是日常用品或奢侈品,还是
商品或非商品,绝大多数都
已经消失很久了——食物、
酒、药品消耗殆尽,奴隶、
大象、马匹已经死去,织物
、木器、象牙早已腐烂,玻
璃器、陶器也已破碎。”只
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比如
在金属器或玻璃器窖藏中,
或在随葬有贵重物品的墓葬
中,器物才能被有意或无意
地保存下来。本书所讨论的
器物中有三件就是在墓葬中
得以保存(第一、二、五章)
的。对于其他器物的存在,
文本通常是唯一的证据,不
过考古材料和文本都是极其
零碎的。
第三件文本是一件圣物
,即贵族制造的蓝色《古兰
经》中的一页(第七章)。这
件伊斯兰文本是用金和银将
阿拉伯文写在靛蓝色兽皮纸
上的。它的出处和创作灵感
都不确定,而且引来了很多
争论。类似的文本在千里之
外的东亚佛教中也有发现,
有人提出两者可能存在关联

尽管我已经努力涵盖更
多的话题,但仍有一些难免
被忽视。我本想讨论音乐、
医药和食品,却没有实现,
也没有专门讨论军事问题。
不过,我决定讨论奴隶问题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
丝绸之路上,不论哪个时代
和文化都存在奴隶,他们无
疑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一个主
要部分。尽管如此,他们往
往只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被
顺带提及。
我研究丝绸之路上的物
质已经30多年,但当提出更
多关于这些器物的问题时,
我仍然惊讶于自己缺乏对它
们的物质性的理解或兴趣。
有时候是因为不确定它们的
质地和工艺——我们已经失
去了过去工匠所掌握的技术
,而且难以重现这些方法,
有时甚至无法找到原材料。
但通常这看起来是一件缺乏
趣味的事情,要么找出答案
,要么质疑在没有任何证据
的情况下做出的假设。
这导致在很多情况下,
对器物质地的描述,往好处
说是粗略,往坏处说是不准
确。举例来说,在很多西方
中世纪手稿的目录中,都称
其材质为“vellum”(制作精良
的兽皮纸)。这仅仅告诉我
们纸的工艺上乘,但并没有
指出是由哪种动物的皮制成
(见第七章)。同样的情况也
见于用“麻纸”和“桑皮纸”来
描述东亚中古时期写本的纸
张。这些都是粗略的名称,
通常表明纸张的质量
导语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后记
没有多少人能像作者魏
泓那样,对丝绸之路上的物
质及其文化有如此深入的了
解和“纠缠”多年的情感。她
不仅是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国
际敦煌项目负责人,还是与
丝绸之路物质打了多年交道
的老朋友。在作者笔下,丝
绸之路上那些古老的物仍然
迸发着生命力。比如本书十
件古物中的丝绸,不仅限于
最早诞生在古代中国的柔滑
面料,还有在自东向西的旅
程中吸收了粟特、萨珊、拜
占庭等文化后演变而成的中
亚丝绸、拜占庭丝绸。它们
在离开东方后,成了中亚和
西方人的新宠,其用途和地
位也悄然发生变化,既是华
美的衣物、表达虔诚的祭品
,也是皇权的象征、外交的
礼物,以及包裹圣骨的“宝
函”。
但在丝绸之路上,丝绸
并非唯一糅合了多元文化,
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地上传
播和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物
质。有着悠久历史和传奇历
程的古物林林总总。
有着浓厚草原色彩的金
耳环得到了汉朝贵族女子的
青睐;玻璃成了埃及的青金
石和古代中国美玉、瓷器的
“替代品”,也是汉朝的南方
贵族珍而重之的异域珍宝;
来自大夏的鎏金银壶落到北
周的一位将领手中,向他细
说西方的神话传说;于阗国
僧人住所中悬挂着的木板画
,似乎与一则久远的于阗传
说有关;历日中则隐含了古
人嫁娶、农作、征战、家宅
风水、占云占星乃至发明雕
版印刷等大大小小的事件…

已逝的历史永不可能在
我们面前原样重现,过去的
人与物、思想和技术,早已
远离我们当下的生活。但作
者凭借她对这些物件的了解
和对大量相关史料的整理和
研究,让物“开了口”诉说它
们的故事,包括它们如何、
何时、何地诞生、几经易手
、被破坏、掩埋以及在 20
世纪或 21 世纪重现于世的
历程。在这些物的历程中,
鲜活着的还有人的事迹,他
们可能是商人、工匠、僧侣
、将士、统治者或是十件古
物之一的奴隶。读者可以看
到,在已经消失的历史中,
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甚
至文化之间是怎么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本书从十件古物入手,
却不仅仅着眼于物质本身,
而是通过物质在丝绸之路上
发生的故事,将一张宏大的
“丝绸之路”交流网铺展开来
,揭示了在过去的数千年里
,欧亚大陆和非洲大地上各
地区、各文化之间那些鲜为
人知的联系。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
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
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
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
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
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
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
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
能力。——《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
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
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
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
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
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
丝绸之路》作者
精彩页
第一章
草原耳环
这对耳环(彩图1)出土于一座公元前2世纪的女性墓。墓主人可能是匈奴政治联盟下某一部落或属国的贵族,这一联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北方草原。。这对耳环的质地为黄金,镶嵌有半宝石和透雕的椭圆玉石,展现了匈奴和汉两大文化中多种文化的艺术和审美。匈奴和汉,长期以来是东亚邻国,两者的关系是理解丝绸之路东段早期历史的核心,却经常被简化为一种对立关系。这对耳环讲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与外交、贸易、通婚,以及技术和文化交流有关。它正处于这些文化重新谈判领土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这一过程导致了长距离欧亚贸易路线,即丝绸之路的扩展。这对耳环还反映了整个丝绸之路地区上,沿着欧亚大陆生态界线分布的内欧亚民族和外欧亚民族相遇的故事,以及他们与其他物质或器物之间的交流。除此,我们也不能忽略这对耳环可能是某个人的珍贵财产。我们不可能通过她的眼睛来看待这对耳环,但作为研究物质文化的历史学者,我们要努力理解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那个塑造了她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和反应的世界。
大部分居住在欧亚北部的游牧民族没有书写的需求,因此,他们的历史均由在他们南边定居的邻人来记载。邻人是游牧社会外部的人,他们倾向于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解释游牧社会。在这些早期社会中,并没有专业的人类学家从游牧民族自身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而且在这些历史记载中,他们还往往被看作对定居民族的一种威胁。因此,考古学很重要,它为理解这样的社会及其复杂性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例如,在哈萨克斯坦的拜尕兹遗址发现的农作物小麦和粟,推翻了早期游牧民族没有农业文化这一较早观点。由此,迈克尔·弗兰凯蒂得出结论:“草原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2300年就已经有了农作谷物。”并说:“这可能在小麦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公元前3千纪中期粟传人西南亚和欧洲的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遗址中已发掘的两座城址也表明并非所有的草原居民都住在帐篷里,他们也并不是终生不断地迁徙的。换言之,这片土地上存在很多的文明和生活方式,但这些都是由环境塑造的。
还有证据显示,中国最早的文明就已和草原存在联系,而且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这可以在宗教中看出,比如甲骨占卜,又可见于引进的农作物小麦、商代(约前1600-前1046)晚期墓葬中发现的马车,以及环首兽头刀和铜镜。杰西卡·罗森注意到早期中国存在产自美索不达米亚的玛瑙珠,她认为这些玛瑙珠是由草原民族带过去的。正如吉迪恩总结道:“我们不应该低估草原民族在向中国社会传播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会有选择地接受那些适合贵族身份和定居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然而,这种情况在公元前1千纪的后半段发生了变化。此时,一种对立的情况开始出现在汉文史书中,即历史上所谓定居的、文明的汉文化与其邻近的草原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狄宇宙等人主要依靠考古资料,认为在匈奴作为游牧骑兵于公元前1千纪晚期兴起之前,汉人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威胁。m直到那时,生活在汉朝北边的主要还是有文字的、徒步作战的农耕民族。有人则不同意这一观点,指出那时的汉文化很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一些半游牧民族,“与匈奴部落联盟的相遇改变了当时中原地区各个统治国家的贵族的看法。在此之前,贵族们似乎都认为,只要被文明的力量征服,天下所有人就都能被开化。但此后,他们的看法愈发倾向于一种二元论观点:匈奴成了“他者”,一个“天性”就与汉人迥然各异的民族。”
汉文史书对他者的强化,无疑是出于将带来巨大威胁的民族妖魔化的需要,如金鹏程(Paul Goldin)所述,这也回应了秦帝国(前221-前206)构造的“汉民族”概念,“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称自己为汉人,也就意味着称别人为非汉人。新的王朝不得不虚构一个无法和解的对手,而匈奴恰好就在这个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出现”。”谢尔盖·米那耶夫注意到,中国早期史料对北部邻人的称谓很多,第一次提到匈奴是在《史记》中,但其中记载的公元前318年的相遇很可能不实,是后人添加进去的,或“‘匈奴’也可能是对畜牧部落的统称,这在当时很常见,毫无任何民族文化意义”。P11-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