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玩的江湖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杨青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杨青。生于浙江。写作者,图书编辑。热爱生活和写字。曾参与策划出版《造物之美》《花艺之旅——寻访世界顶级花艺大师》等人文生活类图书。
后记
这本书接近尾声时,刚
过六月芒种。芒种过后,江
浙沪一带进入梅雨季节,彼
时我正躲在上海一隅,望着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为自
己这段时间画画的瓶颈期微
微发愁。
我进入古玩界,始于生
计,但耽于对书法绘画的一
种天然迷恋,从最底层的“
铲地皮”开始,沉浮行业三
十余载,触类旁通,再加上
自己也精于研习,搜罗了不
少好东西。生计早已不成问
题,于是今天终于又踏踏实
实回到书画中来。收藏于我
,还是进行时,但似乎又更
像过去式。
人们把古玩市场称为“鬼
市”,其一是因为市场开得
早,天蒙蒙亮就开了,是为
无利不起早;其二大概是,
古玩市场“牛鬼蛇神”众多,
大部分时候,都是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结局。
芒种,芒种,都说有芒
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
种。智慧的古人将一年分成
二十四个节气,自然的秘密
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古玩又何尝不是呢?一件来
自远古的器物,潜藏着造物
者所有的秘密与智慧,他们
的热忱、天真、崇敬,甚至
恐惧、贪婪,融合在历史长
河之中,形成了每一件古玩
特有的“基因数据库”。收藏
的过程,即如农人了解千百
年来芒种这个节气所蕴含的
宇宙规律,一个合格的古玩
人,也要全心贯注去了解一
件古玩的“基因数据库”——
什么基因是对的,什么基因
是错的。
古玩的“基因数据库”非
常庞大,而且涉及那个制造
时间特定的历史、生活、政
治、艺术的方方面面,加上
“牛鬼蛇神”形形色色,他们
共同构成了收藏这个丰富多
彩的世界。这个世界较常规
世界多三分乐趣,多七分尔
虞我诈,多十分贪念妄想。
收藏的世界是欲望流动
的世界。我也一样,早年特
别穷,一方面为了积累资本
收取更好的东西,另一方面
为了更好地“还原”一件古玩
的工艺,我亲手做过假铜钱
,做过假炉子,卖过许许多
多的仿画。
为什么赝品在收藏界的
流通如此理所当然?除了真
假难辨外,还因为这个江湖
自有它的规矩——人家凭本
事骗你,你要心服口服。你
没本事被人骗,更要心服口
服——到手的器物,要么认
栽,要么再拿去骗别人。
此书按照我收藏的得失
心情分为三辑,第一辑是“
好得不得了”,第二辑是“欢
喜得不得了”,第三辑是“后
悔得不得了”。令我决定出
此书的,是后悔得不得了的
一件事。
大概十几年前,我曾仿
制过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
山人的一幅画,后来阴差阳
错被一位同行朋友以巨额高
价辗转卖给了我一位圈外朋
友。这位朋友不知情,还特
地邀请我过去帮忙鉴别。我
看着那幅画,心中五味杂陈
,第一次直面自己骗人的恶
果,最后只能狼狈离场。后
来又听说这位朋友做生意失
败,倾家荡产。虽然画不是
直接的原因,但也是一个坏
的因子。自此后,我便再也
不做仿制了。
年轻时,以行业准则为
生活的准绳,以为骗到了人
就是自己的本事。现在人过
不惑之年,回顾反思,但似
乎也于社会无多大益处。身
边就有朋友劝我,把几十年
的收藏故事与经验写出来,
给予行内或即将入行的后生
一些切实可行的参考,因为
“铲地皮”的经验接地气嘛。
参考什么呢?一面是经验、
误区,一面是套路、机关算
尽,所以我应是打破了古玩
界的规矩。对于不打算入行
的读者,纯粹“劝诫”一句:
古玩界的人,坏嘞,女孩子
千万不要嫁。
另外,我看现代人挑东
西实在令人痛心疾首。美丑
不分,已然颠倒得不成样子

古玩界最大的一个误区
是,把古朴大方的、很有型
的东西,认为是粗的、丑的
。比如许多人看不上汉代的
高古瓷,觉得粗陋不细腻,
因为他们是用明清瓷的画意
、釉水细腻度等标准来衡量
汉代的瓷器。但这时的瓷器
,其实朴素大方。
我认识许多“土豪”朋友
,都钟情于名头,比如官窑
、年份。也有钟情于精雕细
琢的工艺的,觉得,哎呀,
雕得那个多,巧夺天工。但
其实丑得要命。许多人还把
明代大写意的雕功叫作明大
粗,明代的格调那么高,他
们反而觉得不值钱。这多好
笑,你说这不是按照衣服上
有多少个口袋,来定这个衣
服的价格吗?
但也正因这些误区,真
正懂的人,才能捡到漏。
所以玩古玩,首先审美
一定要端正。这是起点,否
则一切都将大错特错。
常规审美不谈高低,一
般都随社会大流。古玩的审
美,秉持的就是那个时代的
审美法度,它的工艺准则,
也一定是在这个法度上进行
不断的演化。所以你要想准
确认识它,你就得辨识它的
美,这一种扭转,需要长期
的积累。所以我在书中一再
强调多看,就是告诉大家审
美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
,也能发生质的变化。
急不来的。审美是最无
法投机取巧的事。
收藏是一种痛苦的经历
。“骗人”“被骗”都源于想要
拥有与谋取利益的欲望驱动
。它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
生意,更是一种膨胀的欲望

我在穷得不得了的时候
,曾经花一千五百块钱买过
一个大明万历年的假大盘子
,仿得特别好。过后一想就
想明白了,那么好的盘子,
怎么可能这个价格
目录

关于故事中“我”的说明
第一辑 欢喜得不得了
紫砂壶 | 你不知道,其实它们都是任淦庭
宣德炉|又见这只破肚子小琴炉
铜钱|假铜钱做得跟真的一样,怕了你了
印章|磨掉印章卖印石
第二辑 好得不得了
案头供石|供石的漏,在于审美的漏
黄花梨 | 一直传到你的大脑,让你有一种记忆
瓷器 抱着花瓶看到睡着
字画 | 以自己的画换古画
第三辑 后悔得不得了
砚台|别人以为的灰泥砖头
佛像|我拿一个一样大的铜像跟你换
玉|这个石头杯子,刚好用来种个小蒲草
竹牙角雕|哪个傻瓜不知道周芷岩是个大家
附记
古玩圈的那些“行话”
后记
物是人的一眼万年,人是物的过眼云烟
精彩页
紫砂壶:你不知道,其实它们都是任淦庭
邵云如的花盆,两千块钱都没人要
有一次摊子摆在扬州,有个同行朋友说是得了一个邵云如的新花盆,一定要我看看。
倒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名头实在太大,但花盆又实在太新。放了好久,也没人敢买。他就央求我:“你帮我看看,这个是真邵云如,还是假邵云如。”
邵云如是谁?紫砂界巅峰七人,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蒋蓉。其中陶刻大师任淦庭,由邵云如介绍入卢兰芳名下,最后邵云如把自己半生绝学也悉数传给了他。中国的陶刻艺术,也是从邵云如开始的,自他始才形成了陶刻这个专门的工种,俗称刻字先生。
你想想,任淦庭的陶刻已经贵得要命,何况他老师的呢。但这个朋友拿着这个花盆,开价两千块钱,卖来卖去,就是卖不出去。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随便帮人看东西的。东西不好说出来得罪人。古玩界靠眼力吃饭,这不是间接讽刺人家没眼力嘛。东西要好呢,自己就想买,那也一定不会摸着良心说东西有多好,总不会自己给自己涨价的。
我就拿过那个花盆漫不经心地一看,清理得真是干净!果然跟新的一样。花盆肚子上刻着一幅简简单单的山水画,素净大方。乍眼看去,线条如行云流水,流畅得不得了。旁边的落款是“岩如主人字”,岩如主人就是邵云如的笔号。无论山水画的意境、落款书法还是雕工,都是一流的。足见其功力深厚。 一定是个真东西,即使不是个真东西,也是个一等一高手的仿品。
想买,还要装模作样:“真的假的还真不好说。”
拿在手里掂量来掂量去,也不看花盆底,又问他:“多少钱?”
对方一下子很委屈:“我就要两千块钱,也没人敢要啊。”
趁对方分神,我把花盆翻过来一瞄它的底,底部出水的孔眼四周都是白圈圈,这下确认了,老东西!准没错。
“既然两千块人家不要,索性就给我玩玩吧。”
一锤定音。这下是,他高兴得不得了。我心里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花盆底的白圈圈有什么秘密呢?
花盆用来养花,就要不断地浇水、施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今天倒水,明天倒水,水慢慢渗入花土,最后一部分从盆底的孔眼流出。由于水会带出砂土里面的碱性物质,这些碱性物质并不会直接流失,而是吸附在孔眼的四周。长此以往,十多年,二三十年,孔眼附近就形成了一圈白霜,也就是那只邵云如的花盆底部的白圈圈。
不要小看这个白圈圈。老茶客用紫砂壶泡茶,常常一把壶只用来泡一种茶。这不是穷讲究,而是防止上一种吸附到紫砂土中的茶味跑出来,混杂了这一种茶的茶味。这是因为紫砂土有良好的吸附作用,碱性的水从孔眼处渗出,慢慢被孔眼四周的紫砂土吸收,一直渗透到紫砂土的缝隙里,最后日积月累形成白霜,洗都洗不掉。
这代表什么呢?做不来假的。
不仅如此,由于盆底是一个平底,所以水从孔眼渗出去的时候,不会一下子直接流到底部。这样就给了水滴更加丰富的渗透时间,水滴会在孔眼四周打圈圈。要是你觉得很难想象,夏天到了,走到外面池塘边去,观察一下水滴在荷叶上的样子,就是那样摇摇欲坠的感觉。
水滴打着圈圈的时候,这一滴水里的碱啊,污渍啊,其实是在紫砂的胎体上慢慢晾干的,最后统统渗透到砂胎里面去。所以虽然邵云如那只花盆洗涮得如此干净,但一旦晾干,花盆底的孔眼周围还是白的。
水滴流到圈周围,也会形成白斑,但重力因素决定水滴的痕迹是自然过渡的,越靠近圈中心的越白,越趋向四周的越淡。
白圈圈的形成周期很长,需要很多很多年,养几个月或者几年的花草都不会有。底下的白霜越多,这个花盆就越老。但注意,也有没养过花的老盆,所以虽然白霜是一个鉴定花盆新老的特征,但却并不能用来鉴定所有的老花盆。也就是说,有白霜的肯定是老花盆,但没有白霜的,也不一定不是老花盆。
鉴别古玩,有时候就是要与时间作分辨啊。P2-5
导语
跌宕起伏、小说般的故事情节。
全面通俗的古玩鉴赏指南。
生动有趣的文化艺术入门书。
它温文尔雅,又亲切日常,体现出一种文化与审美的格调。
它狡诈残酷,又惊心动魄,勾勒出一个欲望涌动的江湖。
序言
这是一本特殊的书,因
为全书内容并非取材自作者
,而是全然来自一位古玩界
的收藏家前辈,且全书行笔
,始终以这位前辈的第一人
称视角进行。
2017年9月,夏天即将过
完,我与这位收藏家在杭州
运河边第一次相见。这次会
面原本就是“有目的的”,因
为介绍我们认识的朋友说这
位收藏家想将自己多年的收
藏心得整理成书,他来讲述
,我做记录,共同完成一本
关于收藏与审美的图书。因
为一向对艺术颇感兴趣,我
便欣然应允。
在采访开始前,我已经
收到了这位收藏界前辈初拟
的讲述大纲。他按照收藏的
品类将图书分为十二章,分
别为瓷器、黄花梨、书画、
案头供石等。但第一天刚开
始,采访就不顺利。我们按
照原来的审美视角讲,内容
烦冗拖沓——一个门类的古
玩,从历史到审美的厚重程
度,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的,况且还要说得动听。
这位前辈也不太适应这
样的讲述,磕磕绊绊讲了半
天后,明显自己也觉得索然
无味。于是我们选择先去用
午餐,休息片刻。在用餐时
,不知道怎么说起了收藏界
人的特性,他开玩笑:“玩
收藏的人的眼睛啊,深不见
底。”
由此深入谈,才知道,
收藏界门道多,人心“不纯”
。他想出这本书的初衷,也
并不是仅仅给读者讲藏品审
美,还是想给圈内或者想要
进这个圈子的后生,提供一
些收藏经验,以及警诫。
几番讨论后,我们重新
调整思路,将重点放在了他
的收藏故事上——从故事来
切入藏品的审美和鉴别。
另外,这位前辈其实性
格跳脱,语言风趣天真。虽
不适应于系统理论讲述,但
说起自身的故事来,眉飞色
舞,令人如临其境。当然,
这主要是因为,
他是以
收藏圈最底层的“铲地皮”起
家。收藏的世界,并不是我
们普罗大众看到的,大家衣
着光鲜坐在拍卖会上举牌子
。拍卖行只是收藏品出售的
其中一个端口,这个端口长
在地面上,所有人都看得到
。但在地面之下,还衔接着
“铲地皮”、民间古玩市场等
基础的古玩生物链。比起拍
卖行和博物馆,这又是另外
一个世界了。骑着车拿着喇
叭到乡下搜罗老东西的“铲
地皮”,每天天蒙蒙亮就带
着真真假假的“古玩”进入“
鬼市”交流的“牛鬼蛇神”——
这是一个像浮世绘一样精彩
纷呈的欲望世界。
收藏的源泉是欲望的源
泉,并且这个世界里的人们
,承认它,认可它。由此这
个世界的规则是江湖性的,
有时很浪漫,有时很惨烈。
比如因为自己眼力不够“上
当受骗”时,也要心悦诚服
。但对于不属于圈内的收藏
人而言,很可能就会因一件
天价的赝品倾家荡产。
这位收藏界前辈从最底
层的“铲地皮”做起,有着一
手的经验。他当然骗过人,
也被人骗过。骗人得逞时欣
喜若狂,被人骗时心服口服
。这是吃收藏这碗饭的技能
,也是收藏这个江湖的规则
,大家都得认。但在收藏尔
虞我诈的世界里,这些收藏
人,真的可以这样心安理得
吗?在我们看来当然不。但
我想,作为这些收藏故事的
主体人物,他们内心应该充
满了矛盾。这本书成书的初
衷,一是讲述各品类古玩的
鉴别要点,二是通过故事揭
露规则,为他人提供经验借
鉴。但图书成稿后,这位前
辈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不以
任何形式出现自己的名字。
虽然他现在已将主要的精力
放在潜心画画上,却深觉还
是不应以圈内人的身份光明
正大破坏了这个世界的规则

同时,为了保证他“不露
痕迹”,本书配图也没有采
用他个人的藏品实物图,而
是主要采用了台北故宫博物
院官方网站OPENDATA专区
的部分藏品图。虽有遗憾,
但应也能为大家在想象古玩
的江湖时,提供更具体的画
面。
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
跟随我们,到这尔虞我诈的
江湖来一游吧。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位资深藏家由收藏圈最底层起家、行走古玩的江湖几十年的精彩故事。全书按照其收藏的得失心情,分为好得不得了、欢喜得不得了、后悔得不得了三辑,共涉及十几个古玩大类,包括字画、玉器、瓷器、紫砂、印章等,并以之为线索,讲述其在古玩的江湖行走多年的种种傍身绝技和心得体会,更揭露了圈中内幕及古玩作假技术,分享了鉴别古玩的硬核知识。其平实跳脱的语言风格、狡黠生动的叙述口吻,不仅拉近了读者与古玩的距离,更为大众上了一堂生动高雅的文化审美课,在提升大众文化修养的同时,亦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