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淬炼,国学典籍在现代社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提升个人的品性修为以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供了持久深远的精神力量。而《弟子规》正是现代企业提升员工国学素养、普及国学知识的入门必选之作。
本书按照《弟子规》原文的顺序,站在现代职场人士和企业管理的角度,对其各篇目内容逐一详加解读,以传统国学理念结合现代故事和案例,系统讲解了作为企业的一员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品格的上佳读物。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国学养分,从而提升个人的执行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弟子规》是教育人们尊长尽职、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品格、提高自身素质的国学经典之一。本书详细讲解了《弟子规》中论述的为人应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方面达到的基本要求。
书中借由先哲风范,引用圣贤智慧,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现代企业员工工作、生活的实际,赋予了《弟子规》全新的理解、全新的立意,讲解了诸多现代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理念,以此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本书适合希望通过传统经典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读者阅读。
第一章 总叙 学好《弟子规》,夯实新时代员工思想品德的根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做君子,不做小人
与成功者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经验
心怀大爱,懂得感恩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决定未来
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
努力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二章 入则孝:尊敬父母师长,诚实敬业工作
要全方位关怀父母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永远不要拿企业的一纸一笔
宽恕他人的过错,善待他人的缺点
时刻惦记生病的父母
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对待公务要像私事一样认真
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如果你是忠诚的,你就一定会成功
经得起忠诚考验的人,才会获得成功
对公司忠诚,其实就是对自己忠诚
第三章 出则弟:待同事如兄弟,待领导如长辈
让一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度量宽宏之人,容常人难容之事
尊老敬老,从我做起
学会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
塑造优良的品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
为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的未来着想
第四章 谨:懂礼仪重形象,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好形象可以加快你成功的步伐
适当地包装自己,让自己更“畅销”
努力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人都要懂得的见面礼仪
自我介绍的八大注意事项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你的工作更高效
高效分配时间的技巧
饮酒要适量,健康最重要
从行为上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登门做客不可不知的礼仪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向他人借东西时要讲究沟通技巧
第五章 信:守信就是守命,说到就要做到
诚信是立身之本
有信誉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轻诺者寡信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巧诈不如拙诚
金钱有价,诚信无价
谈吐与口才会影响你的命运
从现在开始,停止抱怨、反省自己
勇于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
第六章 泛爱众: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像关心家业一样关心企业
树立主人翁意识,处处为企业着想
教养是一个人的最大财富
能帮助他人就不要推辞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
感恩老板,报答知遇之恩
感恩同事,多谢他们的无私帮助
感恩对手,激励你进步更快
感恩挫折,把苦难当成人生的垫脚石
与其吼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第七章 亲仁:仁爱为本,方能立足天下
玩物必丧志
善行是一种人生高度
你对我不仁,我不会对你不义
在互助互爱中携手同行
第八章 余力学文:知行知一,做最好的自己
文凭只看三个月
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充电
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专业知识”
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培养你的坚持精神
自暴自弃是对自己灵魂的放逐
积极的心态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让你变得积极主动的种方法
附录 《弟子规》全文(带拼音)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诗经》里就这样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千心万苦呵护我们长大成人,教育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这种恩德就像无尽的天空一样浩大,想要报答也报答不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通常来说,孝敬父母是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父母,为父母养老及送终等。在我国,孝敬父母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1l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有关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则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在西周时期,王朝统治者就开始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十分重视对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朝中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意思是说,大夫一级的贵族官员,七十岁时就要把自己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周朝不仅提倡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具体包括朝廷与地方两个层次。
当时,周朝的天子通常都会定期去太学视察,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而各地方政府,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12500户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在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60岁以上的老人通常都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会享受到来自晚辈们的伺候,还会依照年龄的大小被奉上不同的美食,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就越会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就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和谐社会风气。
在周代,朝廷还对老年人及其家庭实行比较优惠的政策。据《礼记·王制篇》记载,满50岁的老人,可不再服劳役,也可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并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些规定都是给予老年人的一些优待,以免除其家庭的一些负担,从而让其家人安心地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尊老敬老方面,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重孝之风的盛行几乎成了最鲜明的文化特点。
可以说,“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可谓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秦朝以后,历代帝王也非常注意从正面引导民众遵从孝的理念,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用来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的。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可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惟一一部由帝王亲自注释的儒家经典学说。
到了宋朝以后,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清代康熙、乾隆等朝也极力提倡孝道,当时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以昭示尊老敬贤的教化。
综观古今历朝历代,其法令中都有这些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大恶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到官府严厉处治,甚至会被处以极刑。
《弟子规》中的孝,其核心是教导我们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那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去报答、尊敬父母,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必然行为。
如今,《弟子规》中所说的这种孝敬父母的美德,在一些年轻人身上却已鲜有表现了。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场景:吃完饭后,为人子女者扭头看电视或出门会友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子女们品尝,为人子女者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子女一旦生病,父母就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为人子女者却因为各种原因很少问候。
当然,在如今,我们大可不必像古人那般“刻板”地孝敬父母,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古人有关孝的理念付诸于现代生活的实践。比如,在和父母讲话时,态度要恭敬,语气要亲切;在父母教诲自己时,即便对有些教导你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和父母顶嘴,不能让父母生气,更不能对父母乱发脾气;平时出入家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大致回来的时间,以免老人挂念;吃饭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请父母先吃,为父母盛饭;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请父母休息;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福,并做一些让他们高兴的事;父母身体不舒服时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饭;不向父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尽量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弟子规》指出,做人一定要讲究诚信。孟子说:“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信用是一种承诺,一种保证,就是一诺千金,做人最根本的一条原则便是讲诚信。诚信,就是要说真话、道实情、守信用、讲信任、说话算话。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诚信二字可谓有着较深厚的历史积淀。因为讲诚信,刘备实现了自己的真言:“我得军师,如鱼之得水也。”他充分信任、重用诸葛亮,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样因为讲诚信,诸葛亮知恩图报,辅助后主,力保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因为讲诚信,关羽铭记“桃园结义”的誓言,“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到刘备身边。人们崇拜诸葛亮,敬仰关羽,就是崇拜、敬仰他们这种诚信为人的可贵品质。
不管在哪个时代,人都不能离群索居地生活,人和人之间总需要有顺畅的交流、沟通,彼此寻求寄托与抚慰,这是对个体存在的认证,更是对生存状态的肯定。而彼此认同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个彼此信任、互相接纳、多元包容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别人都信守承诺,但我们至少自己要能够做到真诚守信、信任他人。
在传统社会里,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信用的核心是强调忠诚——朋友的信义、妻子的忠贞、人臣的忠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包括了一个人的资信记录,是指一个人负责任的能力,已经不仅仅是道德人品问题。信用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德。
诚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华人首富李嘉诚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曾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我的,这些都是我为人守信的结果。”一个具有诚信的人,他的一生将因此受益无穷。
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土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到学校上班,期间,受到过路人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就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于是,全校师生掀起了读书热潮,连校办幼儿园里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与往常一样,路克于早晨7点离开家门,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没有在公路上爬,而是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的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单位也前来采访。
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敬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必然会举步维艰,无人肯与其交往,更谈不上双方合作。可以说,信用是人生的通行证,也是人的第二生命,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履行,如果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许诺。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他的事业将会注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丰富多彩。“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也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标志。“诚”是率真心、真情感,“诚”是择善固执,“诚”是用理智抉择真理以到达不疑之地,不疑才能断惑,“不诚无物”就是这个道理。而“信”是指智信,不是迷信、轻信,这种“信”依赖智能的抉择达到不疑,并且坚定地执行。
现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取得信任,就应该像《弟子规》中所讲的那样要讲究诚信。要知道,不管时代怎么变,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会变,也不能变。
P3-7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有媒体报道一些企业要求所有员工早晨集体诵读《弟子规》的事。当你听到某家企业传出《弟子规》的朗朗诵念声时,请不要以为自己走进了小学课堂,因为当前很多企业正在从《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求道德管理的真谛和企业永续发展的真经。
《弟子规》总共1080字、360句,所讲的内容全部可用“礼敬”两个字来概括:礼敬父母谓之孝,礼敬兄弟谓之弟(悌,音ti),礼敬朋友言而有信,礼敬长上尊贤尽忠,礼敬属下仁义为本。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够遵其而行,则会家庭和睦、亲朋友好、上下合作、五伦平衡、企业发展、社会和谐、万事兴旺。
《弟子规》本为《训蒙文》,是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后来经过同为清代人的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行文风格为三字一句,按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书共由八大部分组成,包括总叙、人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具体列举了为人子弟者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尊长尽职、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品格的国学经典之一。
企业也如同一个大家庭,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根据圣贤先哲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这种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精华萃取,这也正是当前很多企业争先通过诵读《弟子规》来教育员工的原由。
就形式而言,《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点。因为易记易诵,所以也更容易在生活中践行,以及在社会上加以普及推广,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避免了墨子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
就内容而言,虽然《弟子规》仅有1080个字,却把人们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方面的基本态度与礼仪,概括得恰到好处。
我国传统的圣贤教育,教我们要懂得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要善学慎思: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如何处世: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以上这些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了《弟子规》的行文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超越了时空和文化的限制,适用于各个行业的各类企业,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员工。
而且,《弟子规》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中,体现着我国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应用,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的内容共分为八个部分,在编写次序上强调了教育一定是先学怎样做人、再学如何做事,即先培养品格德行,后学习知识与技能,充分体现了我国一直坚持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宗旨。
总之,经过5000年的沉淀和积累,面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我们仍然可以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得到指导、找到解决之道。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我若想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在拥有200年与拥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之间,我肯定会选择向后者学习。”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具有洞察力的企业家,把《弟子规》的教导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与员工培训中,并且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
本书借由先哲风范,引用圣贤智慧,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了《弟子规》全新的理解和立意,将其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扩大,根据原文意旨,提炼了诸多符合现代员工行为规范的理念,为现代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不啻为企业员工教育的经典范本。
在本书的策划与创作过程中,作者得到了唐华山、郑月玲、郭东华、邱草、郑海涛、唐秀娟、郑茂章、王沛同、唐洪飞、郑海龙、崔侠、唐荣银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本书是很难面世的。
由于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