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卑与超越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自卑,其实是走向卓越的精神原动力!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被誉为“每个人都应该读的心理学”。这是这本通俗易懂、透彻实用的小书,使阿德勒成为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
本书娓娓道出: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自卑?为什么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为什么看似傲娇自负的人,十有八九更自卑?我们怎样和自卑相处?怎样超越自卑提升自我?
翻开本书,带您认清自卑的本质,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收获直面一切问题和困难的智慧,从自卑走向卓越。
作者简介
吴勇立
德语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研究领域为德意志思想史和20世纪上半叶德语国家文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主持及参加国家社科项目。翻译代表作有《希伯来与希腊思想比较》《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从柏林到耶路撒冷》。全新译作《自卑与超越》,成功入选作家榜经典文库。
目录
1 生活的意义
三种纽带构成的现实世界
2 心智与身体
知觉和行动的交互
3 自卑感与优越感
对两种情结寻根溯源
4 早期记忆
人类随身携带的提示器
5 梦
在梦中我们都是诗人
6 家庭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的责任
7 学校的影响
家庭的延伸
8 青春期
全新的考验与性的萌动
9 犯罪及其预防
合作精神的缺失
10 职业
早期训练与职业态度
11 个人与社会
个人进步与共同体进步
12 爱情与婚姻
维系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合作
译后记
阿德勒生平年谱
导语
青少年必备的心理学读本,家长与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康成长的必读书。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后记
爱他人才是爱我们自

1919年,一代心理学
宗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因为与老师弗洛伊德的学
术分歧而辞去了国际精神
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并
退出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这个消息对于弗洛伊德
有如晴天霹雳,多年以来
他与荣格相知相得、恩同
父子,他曾经不无骄傲地
自比摩西,把禀赋卓越、
才气纵横的荣格比成约书
亚,确信荣格就是未来精
神分析事业当仁不让的接
班人。如今发生这种变故
,怎不令这位现代心理学
的鼻祖肝肠寸断、万念俱
灰?
与亲密战友的决裂,
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不止
这一次。1911年,弗洛
伊德最早的一位高足与追
随者,即本书作者阿尔弗
雷德·阿德勒离开精神分
析的学术阵营,自立门户
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阿
德勒叛出师门的举动对于
弗洛伊德不啻于一场灭顶
之灾,是他一生中所遭受
的最沉重的打击。因为与
荣格相比,阿德勒跟弗洛
伊德的年龄更为接近,而
且两个人都是在维也纳成
长起来并接受教育的犹太
人,甚至他们所就读的大
学和专业都是一样的——
维也纳大学医学系。更重
要的是,原本受惠于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治疗学说的
阿德勒完全否定了老师的
性学理论和主张,个体心
理学另辟蹊径,走的是面
向社会共同体、努力争取
合作共赢的路向。个体心
理学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
与精神分析学说剑拔弩张
、势不两立,现代心理学
的这两个最主要的学术之
间不共戴天的仇恨到了21
世纪的今天都难以化解。
1870年阿德勒生于维
也纳的近郊,父亲是一名
谷物商人,母亲是家庭妇
女。家中兄弟姐妹共七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排
行第三,上面还有一个哥
哥和一个姐姐。阿德勒自
小体弱多病,佝偻症一度
严重妨碍了他的身体运动
,声带的轻度痉挛造成了
他长期的自卑感,四岁的
时候一场肺炎使他与死神
擦肩而过,于是下定决心
要成为一名医生。十八岁
那年他如愿以偿地进入维
也纳大学医学专业,七年
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实
习期间阿德勒师从著名的
内科医生赫尔曼·诺特纳
格尔,诺特纳格尔有一句
话差不多像口头禅一样经
常挂在嘴边:“如果您想
成为一名好医生,您首先
必须做一个仁人君子。”
阿德勒自然是牢记在心。
实习结束,阿德勒很
快获得了政府颁发的行医
资格证,他在维也纳开了
一家私人诊所,由于他不
忘恩师诺特纳格尔的教导
,对病人没有架子,意态
平和,能用日常语言说清
楚的问题,决不故作高深
地卖弄学问或故意使用专
业术语。碰到疑难杂症,
他决不轻言放弃。为了治
好病人,他常常越过医学
领域,到精神病学、心理
学,甚至到哲学以及其他
诸多社会学科领域去求解
。这样一来,他的诊所生
意兴隆是理所当然之事。
阿德勒在心理学领域
的探索使他很自然地开始
关注精神病理学的权威弗
洛伊德,弗氏的梦境学说
尤其令他兴趣浓厚。凭着
他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
开拓,也有发展,弗洛伊
德对他的启发和影响是终
生的。我们把他们的学说
结合起来探索人性和世界
,将会起到珠联璧合、相
得益彰的绝佳效果。
本书的原文标题是《
什么样的人生对你有意义
》(What Lifeshould Mean
to You),上个世纪30年
代就引进了我国,在80年
代再次在汉语世界中大规
模地译介,并引起广泛的
轰动。这期间出现过很多
译本,而且这些译本不约
而同地都采用了《自卑与
超越》的书名,这个改动
并非没有道理:表面上看
这是一本介绍个体心理学
的专业书籍,但其实里面
贯穿了作者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本人的心灵发育过
程,他用最通俗不过的语
言将他的人生哲学见解从
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些
哲学命题包括他对人类文
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人的
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
的不同个体互相之间应该
怎样相处等等。
感谢作家榜经典文库
的杜雯君先生、裴洪正先
生、赵如冰女士,在上海
工作的心理学专家、精神
分析师宋静女士为本书所
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作了
专门的指导和修订,在此
一并致谢。
吴勇之
2019年11月30日
超凡的领悟能力,他很快
就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精神
分析学者,同时获得了弗
洛伊德的垂青。两位心理
学界的巨匠惺惺相惜,开
始了频繁的对话和密切的
合作,1902年弗洛伊德
盛情邀请阿德勒参加筹建
极负盛名的“星期三心理
学讨论
会”(Psychologische
Mittwoch-Gesellschaft)。
然而到了1910年,这种
亲密的关系渐渐地蒙上了
阴影,两人的学术分歧越
来越大,不久之后彼此之
间的矛盾就发展到不可调
和的程度。到了第二年,
出现了前文所交代的分道
扬镳的一幕。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
学说分歧,是一个非常敏
感但又回避不了的话题,
近百年来学者们讨论极多
,我们从哲学的角度选择
了三个最重要的区别综述
如下:
首先,从方法论角度
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采取的是“因果论”思路,
而阿德勒走的是“目的论”
的路线。我们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有一个淘气任性
的男孩,不停地搅扰课堂
秩序。作为“因果论”主张
者的弗洛伊德就会问:“
这孩子扰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为什么自卑焦虑?
看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
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
了自己和他人。
——当当读者
如果你感到迷茫,就
多看看这本书,里面有让
人豁然开朗的答案。
——豆瓣读者
这是一本帮助年轻人
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
康成长的心理学入门书,
也是家长与老师了解孩子
内心世界的工具书。
——京东读者
精彩页
生活的意义
人类都是生活在意义的场域里。
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并不是纯粹(客观)的事情,通常我们总是以事情对我们所展现的意义去经历这些事情。即便在意义的源头,我们的经历也必须通过人类的意图来加以修饰。“树木”的意思是“树木与人类的关系’’,“石块”的意思是“石头可以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要素”。如果有人试图逃避意义,而置身于单纯的环境之下,那么他将会非常不幸:他将被所有其他人孤立:他的行动无论是对于他自己还是对于任何其他人都是没有作用的;简而言之,他所有的行动都会变得没有意义。
没有哪个人能够逃避意义。我们在经历现实的时候必须借助于我们付诸现实的意义,不是在现实本身之中,而是已经被解释为某种意义的现实。因此,如果我们联想到这样的意义或多或少是未被完成的、不完整的,甚至想到意义不可能在总体上是完全准确的,这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意义的场域就是错误的场域。
假如我们问一个人:“什么是生活的意义?”
他也许难以作出回答。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愿意费尽心力去考量这个问题或者构想答案。确实,这个问题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在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老年人也一样——常常会失声大叫:“什么才是生活的目的?生活意味着什么?”然而我们要说,他们只有在遭受了挫败之后才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切都顺风顺水,没有任何艰难的考验摆在他们的面前,这样的疑问永远不会被提出来。每一个人正是在他自己的行动中不可避免地提出这个问题并作出回答。
假如我们既能听其言,又能观其行,我们就会发现,他有他个人的“生活的意义”,他一切的观点、态度、活动、声色、举止、抱负、习惯和性格特点都是与该意义相配合的。他的表现就像是对生活的某种解说的回应。在他的全部行动中,一定贯穿了一条含蓄的线索,该线索综合总结了这个世界和他本人;一定有这样的一条定论:“我就是这么一回事,世界万物是那么一回事。”这就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也是他赋予生活的意义。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意义被赋予生活,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很有可能每一种意义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错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生活意义,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为人所用的意义都不是绝对错误的,所有意义都是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变种。在这些变种之中,我们可以区分出哪些对问题回答得好一些,哪些回答得差一些,哪些变种里的错误小,哪些变种里的错误大。我们还能够发现相对较好的意义共性何在,相对较差的意义缺失在何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种科学的“生活意义”,得出一种对真实意义的普遍衡量尺度,也得出一种能够使我们在人类所有的事务上应对现实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提醒自己,“真实”的意思是对于人类的真实,对于人类的意图和目的的真实。除此之外,并没有别样的真理。即便存在着别样的真理,也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从了解它,因此它是没有意义的。
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三种主要纽带,这三种纽带是他必须予以考虑的。也就是这三种纽带构成了他的现实世界。他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也就存在于这些纽带的方向之中。他必须持续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持续不断地向他发问,而他给出的答案将会向我们显示出他对于生活意义的个人观念。
第一种纽带就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贫瘠的星球——地球的表面上,而不是在别处。我们必须在这样的限制之下、在我们所居住的家园给我们设置的诸种条件之下谋求发展。不管是在灵魂深处还是肉身之上,我们都一样要谋求发展,这样我们才能维持我们在大地上的个人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人类这个生物种族的子嗣绵延不绝。而这样一个问题考问着每一个人,使其索求答案,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回避。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动都是对人类生活处境的独特回答:这些回答显示了我们脑海里所认为的必然之物、适宜之事、可能之状,以及心仪之想。每一个回答无不受制于这样一个事实的条件,即: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寄居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
假如我们考虑到人身自有的短处,以及我们所置身其中的环境的不安全性,我们就能发现,为了我们自己生活的缘故,为了人类的福祉,我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把各种回答归为一统,使得它们具有远见卓识和条理分明的特点。就好比我们现在面临一道数学题目,就要想办法找到解决之道。我们当然不能靠着随机抽取的方法或者连蒙带猜去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求解,动用我们所拥有的全部权能。
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绝对完美的答案,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然而,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找到一个近似的答案……
P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8: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