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崖边(2艺术里的村庄)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北京通州宋庄如何变成中国当代艺术的摇篮?云南光崀的猪窝咖啡为何火爆?福建厦地古村落如何变颓圮腐朽为生机勃勃?《崖边2:艺术里的村庄》一书从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六个典型的艺术乡建村庄,邀请各自代表性实践者如徐弘滨、程美信、李向明等艺术家,通过主讲人叙述并辅以访谈文章的形式,呈现他们的艺术乡建项目实施过程,以及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经验总结与反思等。艺术家们以艺术展演、古建筑改造、民艺开发、美育建设等方式介入乡村,解读艺术、土地与人的关系,思考艺术赋予乡村复兴的力量,为中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阎海军,知名非虚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崖边Mook》主编、“全国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发起人之一。著有《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和都市》《陇中手艺》。作品曾入围“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获得过第九届敦煌文艺奖、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一等奖。《崖边报告》上榜“2015华文好书社科类十大好书”“2015凤凰非虚构十大好书”、《中外文摘》2015年度十大好书、2015南都好书榜十大好书(社科类)等。
目录
卷首语 阎海军
北京│宋庄
艺术家与乡村:宋庄现象谈
当代艺术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成就了宋庄
福建│厦地
从家园意识中觉醒
人类主要栖居地在乡村,而不是层层叠加的“火柴盒”
贵州│洪江
废墟上的光
我们须回到自己的泥土
云南│光崀│外普拉
让乡村呈现美好的样子
基于乡村主体与个性的艺术“浸染”之路
福建│后田
边缘地带的行动剧场
在田野中找到艺术原境的感受
甘肃│安口
如何唤回一个小镇业已失去的自信
艺术介入乡村须遵循地方特质
序言
卷首语
乡村似乎突然很火,处
处都成了“希望的田野”。
这的确很好。
但熟知乡村物事和脚踏
泥土的人都清楚,这是表象

其实,乡村还在原地。
乡村未必真的“火”。
至少,在过去很长一段
时期,乡村是寂寂无声的。
如果有现在一半的“热度”,
也不至于脚插泥土的人悲观
到给城里人造成“庸人自扰”
的印象。
乡村的变革,需要热爱
乡村的人来助推。我们策划
这个杂志书,奔着情怀而去
。我们希望找到对乡村最有
情怀的人和事。不过,情怀
其实很贵,很难轻易卖弄。
说到变革乡村,我们总
能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
那一代人在中国开启“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黎明,
以知识分子的良知投入灾难
深重的乡村,试图求解应变
之道和民族未来的荣光,他
们的作为被历史清晰地做了
镌刻。
后来,中国迎来新希望
。用“乡村包围城市”建政的
第一代共产党人对乡村抱有
极大热忱,以“人民公社”为
标志的改造运动,摧枯拉朽
般促成了中国乡村大地的剧
烈变革。这一过程凝结了亿
万农民的心血,也为中国从
农业提取剩余价值用于工业
原始资本积累提供了保障。
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
化加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
导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曾
几何时,乡村除了源源不断
输出鲜活的劳动力之外,用
处越来越小。
乡村被城市远远甩在了
身后。似乎人人都在城市里
寻求机遇。
但是也有人逆流而动,
他们自发地走向乡村,寻找
乡村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
他们接续的是晏阳初们的信
念。
本期《崖边》MOOK关注
了六位艺术家,他们都是逆
流而动的人。他们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以艺术家的身
份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中国当代艺术在宋庄滥
觞。类似宋庄的艺术家聚集
村,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
繁荣景象。
徐弘滨作为最早进入宋
庄的艺术家之一,见证了宋
庄的起伏跌宕、兴衰荣辱。
他在宋庄十多年,除了从事
自己的艺术工作,还用人类
学视角对宋庄现象做了细致
入微的体察。他和友人曾在
宋庄发起“白庙计划”,较早
提出“艺术乡建”概念。这是
关注“艺术介入村庄公共文
化生活”的艺术家们送给宋
庄的应许之物,也是宋庄艺
术聚集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必然产物。后来,离开宋庄
的艺术家们分散到全国各地
后,又生发了更多的艺术乡
建案例。
程美信从欧洲归来以后
,投身福建厦地村,从事老
房屋的修缮工作。他为了“
多、快、好、省”地维修老
房子,试验了因地制宜的“
工料法”:对每座古民居先
做测算评估,根据用途制定
修缮方案,利用本地工匠技
艺,尽可能省去没有必要的
程序。他总结,自己的努力
在于唤醒人们的家园意识:
“一个乡村、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一旦丧失自己独立
自觉的文化主体,即便提高
识字率、普及高学历,也不
足以改变他们的趣味本质。

本为北京上苑艺术家联
合会理事长的李向明,受贵
州朋友的邀约,来到贫困村
洪江村,发起了洪江国际艺
术村的建设,吸引了众多艺
术家进驻洪江,修缮村民已
经废弃的老房子,安家落户
。这既帮助当地村民实现了
脱贫致富,又实现了各类艺
术家在洪江定居且开展跨界
交流。他痴迷“补丁美学”,
在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艺术
王国,延续了自己的理想之
光。
邹长斌自幼喜爱绘画,
曾立志要做画家,但造化弄
人,后来他“弃艺学商”,做
了商业。可他对艺术和美的
追求从未放松,他创办社会
企业,在云南围绕“艺术和
美育”先后改造了数个村庄
。他身体力行推动卢作孚先
生“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
界造成花园一样”的乡建理
念,让每一个参与改造的村
庄都能吸引当地村民尤其年
轻人参与其中,充分激活当
地村民的内生活力,“让艺
术浸染人心,协力于乡村的
可持续发展”。
陈荣鑫留学回来从教,
一头扎进自己的故乡——福
建后田小渔村,开辟了行动
剧场,以“艺术创作在村庄”
找寻在地性艺术原境的体验
,进而反思当代艺术所依赖
的都市化资本主义场景越来
越隐蔽所导致的虚无感。他
将自身与所在的土地做了深
度关联,将生活和情感真诚
地投注到脚下的土地中去。
刘建国是典型的“北漂”
艺术家,他从北京逃回老家
,出于对传统艺术没落的反
叛。他以复兴安口窑为总抓
手,重新梳理和调研关于安
口的地方性知识,策划了《
安口》非虚构驻地创作项目
,计划实施了一系列重构小
镇精神生活的公益行动,试
图重拾一个拥有手工制造业
传统和现代工业历史的小镇
业已失去的自信心。
以上艺术家都有体悟大
地和人民、反思资本主义危
机、升发中国本土文明的挚
真。他们或悲壮、或艰难的
行动,代表了一种潮流和趋
向,这类似春芽幼蕾的发端
,正在期盼一个美好的成长
季节。
乡村振兴,恰逢其时。
很遗憾,这本书原本还要关
注更多艺术家的乡建实践,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
跟靳勒约稿半月有余,
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早在
十多年前,就采访过他
导语
北京通州宋庄如何从艺术家的聚集地变成中国当代艺术的摇篮?福建厦地古村落如何变颓圮腐朽为生机勃勃?贵州洪江上如何构建起“补丁美学”、惜物精神?云南光崀的猪窝咖啡为何火爆,外普拉的村民如何进京展演?福建后田如何成为行动剧场,村民们的行为艺术如何上演?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窑口、“三线建设”时期的重镇,没落的甘肃安口如何重拾自信?
如何用艺术、用文化拯救业已凋敝濒临消失的乡村?听实践者娓娓道来,其中有辛酸,更有欣慰。
书评(媒体评论)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丰
富的内涵,既属于村里人,
也属于村外人;由此而有大
量市民身份的文化人去乡村
,跟农民身份的文化人结合
。既然大家都是《崖边》文
化人,相逢何曾相识!我们
乐见城乡融合是一个就像鹊
桥相会那样其乐融融的过程
……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
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温铁军
活法就是写法,人生便
是文章。这是一些行动者和
实干家写给大地的词语,素
朴于口舌,华贵于心身,读
来令人神旺血热。
——作家、评论家 韩少
精彩页
艺术家与乡村:宋庄现象谈
徐弘滨
宋庄原本是偏远落后的京郊农村,由于艺术家到来,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艺术家们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情怀在乡村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表达对社会的关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发声,具有独特意义。
艺术家生活在宋庄,二十几年来在京郊乡村建设家园的现象,对于中国艺术乡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梳理艺术家在乡村的生活面貌,对乡村建设思潮与乡建实践,具有案例示范作用。
宋庄画家村的前世今生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形成艺术村聚集区,这是早期文化乡村的一种类型。从最早的“圆明园画家村”“北京东村”到“草场地”“上苑”等艺术村、艺术区聚集地,京郊乡村的艺术家通过在乡村的艺术生活与活动,逐步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
圆明园画家村虽然短暂,却是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重要文化现象,这得益于圆明园画家村地处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附近,文化资源丰富。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将要被取缔的消息逐渐得到证实,圆明园的一些艺术家开始找出路,由于画家张惠平的关系,方力钧、王音、刘炜等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艺术家在宋庄买到了农家院。此后,圆明园短暂聚集的艺术家大部分搬到通州宋庄,从而形成了中国最早、世界最大的艺术家群落——宋庄艺术家群落。
各种寻找创作自由的艺术家聚集在宋庄镇的十几个村落里。作为“圆明园画家村”的延续与关联,宋庄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是艺术家的乌托邦。从此宋庄受到各方关注,加上处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关系,于是象征自由之地的宋庄逐渐成为各地艺术家向往的当代艺术“圣地”。
宋庄是通州区直辖的一个县级镇,距天安门广场直线距离30多公里,位于北京地图最东边的郊区,与河北的燕郊镇只有一河之隔。1953年置乡,1990年建镇。1997年通州升格为区以后,宋庄也随之升级,面积由原来的55.6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16平方公里。事实上,1949年后宋庄在历次的社会发展机遇中一直比较“落后”,甚至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她都没有抓住契机。宋庄镇下辖有4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0万人,我们所知道的“宋庄艺术区”只是占了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宋庄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之前却名不见经传,艺术家的到来给宋庄注入了文化标签。艺术家主要集中在小堡村。以小堡村为中心,成发散状态聚集,包括宋庄村、大兴庄、辛店、喇叭庄、任庄、北寺、白庙、邢各庄等村。2006年,宋庄艺术家聚集区获准进入第一批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名单;2007年左右,人住宋庄的艺术家数量达到高峰,各地艺术家蜂拥而至,宋庄艺术家人数激增。这与艺术区画廊等展览设施的完备、艺术市场开始火热、当代艺术在国内外拍卖市场的屡创新高有关。根据宋庄艺术促进会工作人员于2014年6—7月走访、电话等方式调查登记,当时在宋庄居住创作的艺术家共登记有3611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入住宋庄的艺术家人数已达近两万人,还不包括有些艺术家有意回避调查的隐居状态。
艺术家改变了宋庄,为其打开了发展之门。把闲置的农村院子卖个好价钱,对于宋庄当地农户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一个农家院宅基地在村子内部转让买卖也就两三干元,艺术家能给出一万元,这对宋庄的村民是一个诱惑。由于当时圆明园驱赶艺术家事件的影响,通州有关部门知道艺术家到宋庄买房的事后也下达过不许卖房子给艺术家的指示,还向小堡村领导提出过“赶艺术家走人”的“建议”。小堡村村主任崔大柏看到了艺术家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了保护这点已有的经济成果,他向有关部门做了治安保证,坚持让画家们在小堡村住下来。先前16个买房的画家得到了小堡村村委会的支持。但1995年以后,小堡村的院子就不再卖给艺术家了。无奈之下,后来的其他艺术家们也就只能在周边村庄寻找可以购买的院子。
崔大柏是最早接收方力钧等16个人进宋庄的小堡村村主任。最早是这个村包容了艺术家,后来通过艺术家们的努力,在世界上取得了成就,也成就了小堡村这20年的发展。艺术家跟村民建立了丰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宋庄能够发展的基因,这种感情是不可再造的。
在后来的宋庄艺术家房产纠纷官司中,崔大柏要求小堡村村干部、村民维护契约精神,让房屋买卖毁约的事件没有在小堡村继续恶化,使宋庄的艺术家在小堡购买的宅基地房产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为之后宋庄成为艺术家聚集地奠定了契约基础。其他村庄的艺术家就没那么幸运,自2006年以来,各村不少艺术家因为房产纠纷官司不断,疲于奔命。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