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陇上食事/悦心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满强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李满强,70后,甘肃静宁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芳草》《星星》《飞天》等刊物,入选数种选本。曾获“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已出版《画梦录》等作品三部。 后记 我原是惧怕写散文随笔 的,因为这个文体,但凡 是上过小学的,都会。年 少轻狂的时候,也曾写过 一些,也曾见诸报刊杂志 ,但后来,就不怎么写了 ,专心侍弄我的诗歌。 觉得自己的散文随笔没 有进步,很难有大突破, 不如放手。 2014年,认识了一个朋 友,写散文,我觉得她有 才气,但不好好写,有些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意思 ,我说,那好,我写吧! 可是,写什么呢? 人到中年,开始有些怀 旧的意思,想起过往的种 种,总有些意犹未尽之感 。尤其是这些年到处游荡 ,在外胡吃海喝,算是见 了一些世面。但我发现即 便是如此,我的胃却似乎 比感情要忠诚得多,对一 些老家日常的食物一直保 持着近乎偏执的热爱。譬 如有年夏天在马尔康,和 一帮人去柯盘天街游玩, 途中见了当地人家篱笆后 面青翠的小葱,我不顾颜 面,拔了几根边走边吃, 同行的四川朋友取笑我: 洗都不洗呀?有那么好吃吗 ? 答案呢?看一下我的吃 相就知道了!我想,要是有 一块刚出笼的馒头或者饼 子就更过瘾啦! 四川的朋友还是觉得我 有些不可理喻。 就从胃的记忆开始,写 吃的吧!大俗之中亦有大雅 。断断续续写了一万多字 ,其中的一些,刊物的朋 友也拿去刊了出来。中间 又因为懒惰的缘故,没有 继续下去。 转眼到了 2018年,帮朋友组一个书 稿,结果送审的选题都没 有通过,忽然想起自己也 搁置许久的那个系列,就 发了些过去,没想到出版 社的朋友回过话来:对, 就是这个风格!写吧! 只好赶着鸭子上架,集 中精气神,又捌饬了几个 月,于是,便有了这部《 陇上食事》—— 写的都是一些日常吃食 ,陇上风物,夹杂了一些 朋友之间的旧事,在我看 来,都是乏善可陈的,但 如果有人喜欢,那倒是天 大的惊喜了! 感谢甘肃省作协主席马 步升活色生香的序言!感谢 本书的责编金晓燕女士!感 谢策划这本书的朋友王菱! 感谢李平利先生为这本小 书做了插画!感谢愿意读这 些文字的每一个读者—— 正是因为你们,让我有了 继续书写的勇气和信心! 李满强 二一九年八月十日.古 成纪 目录 上辑 日常 一碗面,一座城(讲述兰州牛肉面) 白菜的命运 粸子颗儿 炒拨拉 羊毛套子酸拌汤 街巷之眼 早晚一罐茶 涎水面 洋芋菜 碗坨儿 灶膛里的吃食 鱼儿钻沙 荞面凉粉 馓饭 偏爱 吃烟 下辑 花色 事羊记(讲述西北各种羊的不同吃法) 炒面客 锅盔记 鸡鸣三省(讲烧鸡) 乡野之味 化心梨 老婆肉 李子记 苹果的微笑 咸菜小记 宵夜小记 蕨麻猪与刀什哈 大地之耳(地软儿,一种雨后生长的菌类植物) 驴肉小记 焪面 炒炮与搓鱼子 故人,旧味 乡村宴席(膳碗子) 端午之味 高处的暖锅 麻腐盒子 跋 精彩页 一碗面,一座城 兰州,一座神秘之城。这里因大漠飞天、边塞晓月、金戈铁马的过去而在无数诗词与谣曲里被反复传唱。因为偏安西北一隅,即便是资讯、交通无比发达的今天,许多外地人仍没有完全深入过这个城市的内部,没有感受到他别具一格的气质。有年和浙江的一个朋友喝酒,他甚至极其认真地问我:“你们还是骑着骆驼上班吗?” 我哈哈大笑。朋友有些羞赧,又跟了一句:“不过你们兰州的拉面的确好吃,我们这边到处是兰州拉面馆。”我未作反驳,继续喝酒。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外行吃热闹,内行吃门道,在兰州本地人心目中,“兰州拉面”和“兰州牛肉面”绝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兰州人更喜欢把牛肉面呼之为“牛大”或者“牛大碗”。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和各地挂着的“兰州拉面”招牌的面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这区别,就在于汤料。 话说公元 1915年,时年三十五岁的回民青年马保子,在兰州城里开了一家面食店,这面是由清朝嘉庆年间河南人陈维精所创的拉面。当时,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城仍然是一派繁华景象,过往的商旅、贩夫走卒、政客侠士、革命者、逃亡者都聚集在这里。这些人里面,以汉族、回族最多。马保子就动起了脑筋:“如何才能招呼这里的回汉居民都来吃我做的饭呢?” 起先,他试着做“羊肉拉条子面”,发现并不适合大众口味,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有浓郁的膻味,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吃。而拉条子做起来比较慢,根本满足不了高峰期的需求,面种也过于单调,小孩老人都不太适宜。 但眼前的困难并没有难住这个善于思考的年轻人,在不断地尝试之后,他决定在汤汁上弃“羊”用“牛”,以牛肉牛骨熬成的汤作为拉面的主汤料;而在面的形式上,选用了已经存在百年之久的拉制面条。没想到这一改,却改出了一副大动静来,成就了一个百余年久盛不衰的*名品牌。 我们可以猜想,1915年的某个早晨(大约是冬天),当年轻的马保子为食客端上一碗“一清(汤)二白(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的牛肉面时,不论回、汉,吃过的人纷纷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大呼过瘾!一时间,他的面馆门庭若市,食客排起了长队。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到手,有些人甚至顾不得体面,撩开汗衫马褂,蹲在餐馆门口就呼哧呼哧开吃了…… 时至今日,这种盛大的吃面场景,每天都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里重复上演着。 作为甘肃人,我也是兰州“牛大碗”的忠实粉丝之一。 1995年9月,我背着一卷行李,从静宁乡下赶到兰州七里河区一个名叫龚家湾的地方求学。 学校的门口就有家牛肉面馆,面积不大,大概二十几平米的样子,门口挂着牛肉面馆特有的白绿相间的幌子旗,头一回进去,买了票,拉面的回民小师傅问:“要啥的?”我一时间有些发蒙,看旁边的人说:来一碗“细的”,就学着人家说:“细的吧!”不到两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就从窗口递了出来,自己放了油泼辣子,认认真真地吃,面筋道,汤有味,三下五除二,不到五分钟,一碗面就让我干掉了,连汤也几乎喝完。 回到宿舍,和同学聊起来,才知道兰州牛大碗除了细的,还有大宽、二宽、韭叶子、三细、二细、毛细、荞麦棱子等许多品种。看来我真是孤陋寡闻呢! 此后再去那家店里,就坦然多了,几乎将各个品种都要着吃了个遍。那时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00块钱,看着色泽诱人的茶叶蛋和大块的腱子肉,舍不得兜里的生活费,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会在要面的同时,来一个“肉蛋双飞”。偶尔有外校的同学来串门,请不起好吃的,但作为东道主,一碗加蛋的牛肉面总是要请人家的。大二的时候,我们一些在兰州高校的静宁学生自发组织了一支足球队,每个周末轮流到各个学校训练、踢球,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再招呼大家到附近最好的牛肉面馆吃上一碗,然后才心满意足地“作鸟兽散”。 那两年时间,从城关到七里河,从安宁到西固,大大小小的牛肉面馆里,几乎都出现过我们的身影。 P3-6 导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到了李满强笔下,饮食不仅仅果腹,更是雅事。作者以甘肃各地的吃食为主要写作对象,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笔调优雅风趣,通过“吃食”这一重要载体,客观、诗意地反映了陇东和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风物、民俗和风土人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不是为了介绍美食而写美食,还将每一种美食都置于幽深的地域文化传统中。 序言 若把美食当美文 马步 升 我不得不坦率地说,我 是一边流着哈喇子,一边 读完这本《陇上食事》的 。原因大约有两个:其一 是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美食 我都吃过,有些不止吃过 一次,就是我的日常食谱 ,其中的几种,自己还可 凑合着动手去做;其二呢 ,美食吃起来很美,写出 美食那样的美,却是很难 的。把一种美食写在纸上 ,犹如搁在桌上一样,色 香味,一并呈现在眼前, 读文章好似品尝美食,那 就是美文如美食了。 李满强是诗人出身,诗 人斟酌词句,免不了形容 修饰,乃至夸饰。但这部 散文集却不是的,自始至 终都坚持白描素描。多年 来,我给人写过不下百篇 的序文,很多文集浏览一 部分,明白作者要写什么 ,写得怎样,大体就可动 手作序了。而这部文集, 我却是像一个敬业的责任 编辑,一字一句读完的。 边读边在回味吃这种美食 时,是不是如他写的那种 色香味,也在考察,他写 的每一种美食的加工方法 是不是具有操作性。 一种美食的创制和流行 ,都是有着深刻的缘由的 ,没有凭空臆造突如其来 的美食。作者的美食文章 写得好,看得出是深得其 旨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说的就是这个理。要我 说,所谓美食并非是物产 丰饶之地的专利,大多恰 好诞生于贫瘠荒寒之地。 为什么呢?物产丰饶之地 ,食材种类多,品质好, 大体弄弄,食物也差不到 哪去。而贫瘠荒寒之地, 要想活得下去,就得搜寻 食材,要把劣质的食材弄 成美味,甚至常常要把大 家认为不能吃的东西弄成 能吃的,而要想活得有些 滋味,就得钻研食材的加 工技艺。所谓粗粮细作, 在食材短缺的岁月里,每 家主妇每天都得挖空心思 做出饭来,让家人端起饭 碗时脸色没有那么难看, 她们一个个就这样被逼成 了厨艺高手。 作者的高明之处,不是 为了介绍美食而写美食, 而是将每一种美食都置于 幽深的地域文化传统中, 有的从初民起,周秦汉唐 ,一路走来;有的从天文 地理,民情风俗,一同汇 聚于一种美食当中。一种 看似简单粗糙的美食,里 面蕴涵着历史的烟云和生 民的命运。因而,每种美 食都是有根的,而享用美 食者,口腹之欲之外,还 有追本溯源的意思。吃美 食,相当于在吃文化。 看得出,作者是美食家 ,但如果仅是吃,很容易 下沉为一个吃货。他是将 人生体验贯穿于每一种美 食和每一种吃法中的,吃 的是人生况味,吃的是亲 情人性,乃至吃出了时代 风云。年少时,生计艰难 ,祖辈父辈,为了能让孩 子健康生长,甚至仅是为 了能够养活孩子,为了一 口饭,真可谓万般劬劳, 不惜付出血汗和尊严;而 为了让家人吃得可口一些 ,祖母和母亲,面对每一 种食材,也是竭才尽智, 挖空心思。然而,且慢, 若仅限于此,也只是写出 了艰苦的人生。假如人生 只有艰苦,只是为了活着 而坚韧地活着,虽然伟大 ,却不见得美好。难得的 是,作者在写艰难时,恰 好写的是艰难中的美好。 一种种食物端上家里的餐 桌,端上来的是爱,是情 ,是希望。不如此,我们 便无法理解,在艰苦时代 ,人们坚持活下去的理由 到底是什么。把仁爱炒入 炒面里,把亲情腌进酸菜 里,把希望烙到锅盔里, 用情谊将子弟送往远方, 用味觉留住游子的思乡之 情。 这其实就是地方美食的 真正底蕴,李满强写出了 这种底蕴。 甘肃向来号称面食王国 ,陇上三千里,各地的食 谱虽有差异,但面食向来 为餐桌上的主角。无疑, 小麦面是主角中的台柱子 。于是,从陇东到河西, 各种以小麦为食材的面食 ,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 怪。如果一个人敢于说他 吃遍了陇上所有形制的面 食,那肯定是夸口了,无 论谁,随口说出几样,一 定有一样是你没吃过,甚 至没听说过的。在艰苦时 代,小麦面是面食里的黄 金,不是任何家庭在任何 时候都可足量供应的。那 么,要依靠什么来渡过岁 月之维艰呢?当然是杂粮 菜蔬了。杂粮粗糙,加工 起来很难,而加工成美食 ,则更见手艺。长大成人 以后,作者的生活半径拓 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 看得出他去过陇上许多地 方。当然,所谓走遍陇上 ,也只是几个大的方位都 曾去过;所谓吃遍陇上, 也只是吃过一些最为有名 的美食罢了。而此时的作 者,并没有生出一种有钱 就可张嘴吃饭的优越感, 仍是怀着对每一种食物的 膜拜去品尝的,仍是将风 俗民情、人生体验、亲情 友情,等等元素弥散于其 中的。每一种美食,在哪 吃,与谁吃,在哪一种境 况下吃,滋味如何,感受 如何,作者一一道来。山 川异域,日月同天,记得 哪顿饭是在哪吃的,这是 牢记自己的来处和去处; 记得哪顿饭是和谁吃的, 这是不忘亲情友情;记得 哪种美食是在哪种境况下 吃的,这是在警醒自己。 美食常有常在,而人生则 有起伏盛衰。 从来没有一种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放之四海而皆美 的美食,每一种美食都是 特定文化风俗、特定人生 经验、特定亲情友情的混 合体,仅仅写出美食之色 香味,充其量只是食谱, 只有写出这种混合体来, 才算得上是关于美食的美 文。若把美食当美文,炊 烟缕缕总是 内容推荐 尖嘴蚊子李满强带你走遍甘肃的角角落落,搜寻意想不到的美食,集结成一本甘肃版《随园食单》。 食物之于人,是一种古老的恩情。本书集中介绍了以甘肃为代表的北方特色美食,包括兰州牛肉面、羊毛套子、荞面凉粉、化心梨等,共分两辑,上辑讲日常的吃食,下辑讲人们节庆、聚会的吃食。语言爽利干脆,三言两语就将美食的色香味全部呈现出来,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做法,以及一些美食的来历、掌故。 说的是吃,道的是风情、人情、故土情、文化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