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浩白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一书以汉末世族集团、曹魏帝国、刘汉政权、孙吴集团、司马氏家族等为探索对象,结合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寿春之役、灭蜀之役等重大事件,从汉末董卓之乱至三国归一的历史中发掘深意和新意,理清脉络,还原内情,揭露真相,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给读者以史学前沿知识的“盛宴享受”。 作者简介 李浩白,1978年4月出生,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杂志社常务理事。曾荣获2010年重庆巴蜀青年文学入选奖,著有《盐战》、《抗日援朝1592》(上下)、《司马懿吃三国》(1-5)等历史畅销小说。 目录 第一篇 大幕拉开 第一章 三国里董卓为什么那么厉害 董卓:一位被“黑化”了的末代周公 董卓的个性行事及对后世的政治影响 第二章 西凉武人集团:东汉末年大乱的揭幕者 “凉州三明”时期的成形阶段 “关陇双高”时期的巅峰阶段 “乱国三凶”时期的衰亡阶段 第三章 王允不“允”:志大才疏的救时宰相 第四章 汝南袁氏:“化家为国”的野望 袁安时期之固本培基 袁京、袁敞时期之“清浊分流” 袁汤父子时期之绸缪布局 袁隗兄弟于灵帝朝之“翻云覆雨” 袁隗、袁绍叔侄时期之“鹰扬虎视” 汝南袁氏之“袅袅余音” 袁绍的门户集团及官渡战败缘由之浅探 第五章 中原名门世族的崛起:左右历史走向的强暗流 东汉末年的高层权力格局 初平、兴平年间世族集团的“独大” 建安年间早期:世族集团助曹与攻袁 建安年间中后期:世族集团的易汉入魏 曹丕称帝时期:世族集团的全面复兴 曹叡在位时期:世族集团的“异峰突起” 魏末时期:世族集团的改天换地 第二篇 代汉之争 第六章 谁是真正的“代汉者” 第七章 曹家父子之谋 曹操“借天子以纳人心”之战略浅析 曹丕的“分权制衡术”及其政治影响 第八章 曹操为什么不做开国皇帝 建安年间荀或及拥汉派的“反曹暗斗” 董昭:曹魏幕后的真正“孤臣” 贾诩:三国时期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官渡之战幕后的“无间道” 第九章 “天下之定,或之功也”——儒圣荀或 知人料事,洞若观火 算无遗策,功济于时 求贤若渴,树人自补 兴文倡学,重铸太平 卓然立节,身后渊流 光耀千秋,万古流芳 第三篇 英雄莫问出处 第十章 刘备创业史 刘备集团“帮派化”特征及其转轨之浅述 “侠帝”刘备 关羽之骄,蜀汉之殇 第十一章 陈登:以武立业的名士先驱者 第十二章 承父兄之业的东吴之主孙权 孙权用人立国的“得”与“失” 孙权晚年立嗣顾命问题之探隐 第十三章 三国时期的官场选任特点 “九品中正制”的正反面 “以行而求名,以名而立身”的真相 不贿不礼,官路不顺 上虽伪饰.下必投机 两面下注,长线投资 “有权就能任性” “知恩图报”背后的权权交易 高官们的必学绝技:“爱士养名” “权二代”的成才捷径 第四篇 三分归晋 第十四章 揭司马懿为什么会是最后的赢家 真实的司马懿:儒枭·隐雄·全才 司马懿的登顶之路 司马懿早年的“多岗位”锻炼及成效 第十五章 开启西晋的司马家族 “奸雄”司马昭的另一面 “战神”司马昭是怎样炼成的 司马兄弟凭何驾驭宿将旧臣 司马氏发动“高平陵事变”的底气 司马氏的“姻亲网”及其政治作用 第十六章 魏晋嬗代背后的“制度之争” 司马氏选贤用人更加精细化 律令施政“副众心之所求” 废除屯田制,解放屯田客 五等封爵,收服士心 结语 第十七章 寿春之役:三国归一的前奏曲 “寿春之役”的起因 司马昭的全盘谋划 孙吴君臣的内外谋算 蜀汉集团的呼应及受挫 司马昭挑起寿春之役的深层次用意 司马昭集团在战役中“亮点纷呈” 司马昭的战后安置及其深远影响 第十八章 文立:由蜀入晋之“第一智臣” 序言 旁敲侧击掘真知,融会 贯通铸汗青 汉末三国历史,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之林中一座 庞大的“宝库”。在文艺创作 方面,有罗贯中的通俗小 说《三国演义》及其多部 影视剧广为宣扬,而致东 亚民众耳熟能详;在史实 典籍方面,亦有《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等 巨著交相辉映,令人得其 精华之涵泽而深以为益。 我于十八年前确定写作 《司马懿吃三国》《三国 终结者司马昭》两部贯穿 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 的长篇历史小说,从那时 候起便与魏晋三国的历史 研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再优秀的历史小 说,也必须有丰富而准确 的史料以为骨干支撑.否 则写出来只会谬误横生、 贻笑大方。 当时,我直接从史学原 典入手,以《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资治 通鉴》这四本书为基础性 资料。然后,再找到田余 庆老师的《秦汉魏晋史探 微》《东晋门阀政治》, 王夫之大师的《读通鉴论 》,陈寅恪先生的《魏晋 南北朝史讲演录》,钱穆 大师的《国史大纲》《秦 汉史》《中国历代政治得 失》以及多位现当代史学 家的三国论文集为参考书 ,借为龟鉴,边研边写。 同时,我在网上还加入二 十余个三国迷QQ群,随时 从中汲取三国史的前沿研 究新知识,并将自己的心 得体悟放到QQ群里与网友 们切磋交流,取长补短。 记得我在《司马懿吃三 国》小说初稿中曾把时人 的坐具写成了“红木椅”,立 即被网友们指出了谬误: 那时的坐具是榻和席,椅 子要到唐宋之际才会出现 。我又写到书中的人物角 色吃红薯,其实这也错了 :红薯是在明代由西方传 入中国的。我还把荆州刺 史的官阶写成了“三品大员” ,后来才知道刺史一职在 三国时期的别称是“州牧”, 其官秩为二千石,而不是 用品级来划分的。这些细 节方面的锤炼,促使我在 探史洞幽之际愈发严谨求 实,丝毫不敢虚妄。 而且,在写司马懿、司 马昭系列历史小说的同时 ,我也渐渐对三国历史中 云遮雾罩的各种问题产生 出了不少随想和受到不少 启发,也探索出点点滴滴 的新颖见解来。在这样的 背景下,我整整做了四大 本的心得笔记。而这些记 录下来的随笔感悟,便成 了今天这部《一看就停不 下来的三国史》的雏形和 蓝本。 写这些史籍心得见解之 时,我牢牢坚持了三个原 则:别人写透写烂了的题 材,无论多么热门,我绝 不会跟风再写;别人窥而 不深或探而不入的重要论 题,我可以写得更深更新 ;自出心裁而又有据可证 的题材,我便紧抓不放、 深耕细作。例如“西凉武人 集团”,这个历史名词被不 少史学家提起,但此前并 没有一个史学家将它的来 龙去脉写深写透。我自己 就在史书中多方查找资料 、整理线索,终于把这个 题材尽量写了个明白透彻 。又如“中原名门世族集团” ,陈寅恪和田余庆二人只 是一笔带过,其他史学家 也对此语焉不详。我便抓 住“党锢之士”“汝南袁氏”“ 弘农杨氏”和颍川系世族集 团等关键角色,一路纵深 追踪,直到还原了他们的 历史面貌与命运走向。 在这三个原则之上,我 反复咀嚼消化各种史料, 多次修改自己的历史论文 。以我的创作经验而论, 我觉得写历史小说其实更 加容易一些,因为它可以 允许“自圆其说”的适度虚构 。但写历史论文不行。它 必须要百分之百的求真求 实,它必须要逻辑严密、 持之有据,而不能无的放 矢、凭空捏造。这本《一 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我总共创作了两年左右 的时间,凝聚了我大量的 汗水和心血。在完稿之日 ,我将自己的历史论文写 作经验总结成了一首小诗 :“觅史探幽溯本源,每有 会意辄细评。丝丝入扣巧 推理,寻章摘句来证明。” 我个人认为,要写好一 部史学著作,我们应该做 好三个角色:一是历史资 料的“采矿者”,二是历史推 演的“福尔摩斯”,三是历史 叙述的“还原师”。 首先,如何做好历史资 料的“采矿者”呢?我们知道 ,历史的真相永远是“碎片 化”“多面化”“多维度”的, 绝对的真实几乎是不存在 的。它散落在冠冕堂皇的 正史中,也隐藏在光怪陆 离的野史里。我们就应该 从各种资料中,把大大小 小的历史真相之“碎片”尽可 能地找全、拼好。实际上 ,像陈寿、范晔、房玄龄 、司马光等这些古代历史 学家是非常聪明睿智的。 他们在史书中既有旁敲侧 击的“曲笔”,又有蜻蜓点水 的“简笔”,用以规避某些不 可抗之因素。然而尽管如 此,他们也不会刻意编造 或扭曲真相,而是把真相 写得很简略、很含蓄、很 巧妙,留待有识之士的用 心发掘。这就需要我们炼 成一双“火眼金睛”去洞察和 剖析。我们要特别注意寻 觅史籍之中的那些反常与 蹊跷之处。越是蹊跷越是 不合常理的史料,无论它 多么新奇多么耀眼,就越 是值得我们大挖深挖的“金 矿”,就越是能够帮我们找 到真知灼见的“钥匙”。 其次,如何做好历史推 演的“福尔摩斯”呢?在找到 一串串“吉光片羽”式的历史 真相资料后,我们应该学 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 联动推理,力求抓准真相 的主干。在这里,我愿现 导语 畅销书《司马懿吃三国》作者李浩白十余年三国魏晋历史研究精华荟萃,就是为了刷新你对三国的认知! 秉承陈寅恪、田余庆等史学名家明白晓畅、旁征博引的行文风格,脉脉长流,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欲罢不能,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在“曲径通幽、山重水复”的文字美景中流连忘返; 著名历史作家王者觉仁、《三国全史》作者南门太守、“王者荣耀”游戏三国项目指导朱晖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王者觉仁:(知名文史作 家) 本书以汉末诸侯、魏、 蜀、吴、西晋为板块,选 取董卓、袁绍、曹操、荀 彧、刘备、关羽、孙权、 司马懿、司马昭等典型人 物着手研究,于司空见惯 中掘新意,于老生常谈中 发卓见,献给读者一席新 颖而可口的三国史大餐。 南门太守:(三国史专家 ,《三国全史》作者 李浩白在此书中具有“剥 茧抽丝”般的绵密严谨,引 经而不偏枯,据典而不生 涩,读起来竟有娓娓道来 、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散 文之美、杂文之妙、诗歌 之韵,在此书中融会贯通 ,形成了独特的李氏风格 。 朱晖:(三国史专栏作家 ,“王者荣耀”游戏三国项目 指导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 淘尽英雄。三国是诸侯割 据、英雄辈出,令人神往 的时代,无数的牛人在此 叱咤风云、一展身手。本 书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位史 学界的“福尔摩斯”拿着放大 镜在“摸线索、摆事实、讲 逻辑、剖真相”,时常带给 读者一种“既在意料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的豁然感, 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欲罢 不能。 赵心姚:(历史作家, 《天地人心王阳明》编剧 ) 此书有黄仁宇之新奇而 不流于空泛,有陈寅恪之 卓识而不陷于枯涩,有田 余庆之严密而不落于琐细 。文笔典雅清通,思路开 阔明晰,是极难得的文史 精品。可谓多少三国兴亡 事,尽入本书闲话中。 宗承灏:(非虚构历史 作家,著有《官家定律》 《大唐帝国》《窃唐》等 书) 历史推理学也有巨匠和 精品,这是我读完《一看 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的 第一感受。称李浩白是当 代首席三国历史研究者和 小说家,并不夸张。曾经 十年磨一剑,煌煌数百万 字,以小说笔法写透了三 国历史全过程,一时洛阳 纸贵。而这一次,他将目 光投向三国历史的幽微处 ,挖掘那段历史的英雄功 业、权力格局、运行机制 与人性变迁,笔力老到, 引人入胜。“开卷有益”四字 ,当之无愧。 精彩页 董卓的个性行事及对后世的政治影响 清代名臣曾国藩曾在给自己兄弟的家书中这样评价董卓:“其智力横绝一世。”在这样一位理学大师的心目中,他至少认为董卓是一个才能超群的强者。 确实,董卓身为一代枭雄,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行事风格,在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异彩,令后人寻味不已。 《后汉书·董卓列传》里描写他的个性为“粗猛有谋”。这实在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评语——既然是“粗猛”了,又怎会谈得上“有谋”呢?难道在他那张“黑脸张飞”似的面孔下,竟还隐藏着满腔诸葛亮一般聪慧缜密的心思? 而《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就对董卓的性格描绘得更为中和一些:“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由此可见,“粗猛”“好侠”这两个词语构成了董卓的个性底色。显然,他这种个性的形成与他的家庭背景大有关系:他的父亲是一个县尉,专管捕盗治安之事,多与三教九流交游。而他从小随父亲耳濡目染,自然也和那位著名的“亭长”刘邦一样养成了豪侠之气。而且这种豪侠之气,还体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上: 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董卓以心换心,以侠举而获大利,自然更加坚定了他对自己这种“干金散尽还复来”之个性行事风格的坚持和固化。这一切,在他以后的人生历程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参军入仕,很快就做到了军司马一职。他随西凉名将张奂出征立下了战功,朝廷奖赏了他九干匹布绢。他却十分大方,“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而且,还引用了一段兵书典籍《黄石公·三略》里的名言为自己大做宣传:“得而勿有,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后汉书》诠释道:“为功者虽己,共有者乃士。”可见,董卓并非不通文墨之士,还能借鉴兵书将策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他的“将星”之路必定会走得十分顺畅。 也许,那个时候的董卓,心中最高的志向也不过是像樊哙、灌婴一样以勇作战、以功扬名,成就一番登坛封侯的事业。 在动荡不休、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董卓的一身武艺和将略,得到了最佳的“用武之地”。短短十余年间,他以羽林郎为起点,由军司马、郎中、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剌史、东中郎将一路做到东汉的前将军。后世的关羽,那个所谓的“武圣”,在蜀汉的最高职务也就是“前将军”。这些成就和殊荣,都是董卓依仗着自己实打实的军功一步一步奋斗而来的。 面对董卓在西凉一域渐渐坐大成势,朝廷越来越不放心了。《后汉书》里写:“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于是,汉灵帝开始“出招”了:以明迁暗降之法,征召董卓入京担任少府卿。少府卿可是一个专管钱粮财货的“肥差”。素来以吝啬闻名的汉灵帝能够拿出这样一个“肥得流油”的职位来“钓”走董卓,也真算是下了一番血本。 然而,此刻的董卓却已是“胸中有谋”了。他深知“鱼不可脱于渊”,在乱世之中.唯有兵权才是有效的立身之本。他万一傻傻地去了京城,那可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少府卿这个职位的“油水”再多,自己手头无兵无势,分分钟便会遭人毒手! 于是.面对这巨大的诱惑,董卓硬是一口拒绝了,还上书宣称自己是被治下的胡兵、义从们强行拦住了车驾而无法赴京。 但汉灵帝已经将他视为尾大不掉的割据之患,在临终前再下玺书,调董卓为并外I牧,并将所有兵权转付与忠臣皇甫嵩。这一次董卓仍然是大耍无赖,带着自己的大队兵马开到河内郡境内便停驻下来,静观朝中的时局之变。同时,他的胞弟董曼也以奉车都尉之职潜伏在京师之中,和他随时互通声气。 果然.他的机会来了: 及(灵)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董)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摘自《后汉书·董卓列传》) 董卓这时如狐捕兔,抓住了这个机会,火速入京,与董曼遥相呼应,趁乱夺得权柄,以武力为后盾而成为当朝第一权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董卓初时进京平乱,所带的兵马只有三干人。他这三千兵马,原本就是拿来“清君侧、诛阉宦”的。如果他当时有谋逆篡位之心,根本就不会只带领三千兵马,而应该换成三万兵马! 到了京城之后,董卓施展种种手段,造声势、除丁原、控禁军,来了个“反客为主”,以一介边将之身而骤登首辅之位,确实是占尽先机、高人一筹。 他的突然崛起,完全出乎名门世家出身的袁隗、袁绍、袁术、杨彪、王允等中枢之臣的意料。对这样一个“异类”的发迹,他们岂肯甘居其下?于是,这些名士豪杰兵分两路,各出其招予以应对:袁绍、袁术等遁往关东,到处游说,组织十八路联军前来公开讨伐董卓;袁隗、杨彪、王允等则在京都沉潜下来,韬光养晦,隐忍伺机,施展阴谋诡计暗中狙击董卓。 董卓也毫不示弱,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调动自己麾下的西凉劲旅,全力阻击关东联军;另一方面,在后方以严刑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