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祝捷,男,湖北武汉人,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德国马尔堡大学公法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以及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湖北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含主编)著作1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多项。 目录 编写说明 专题一 构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研究 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的问题意识与完善方向 “一国两制”法理内涵新释 “民主独立”的台湾故事与香港前路 “”的策略和七种形式 “法理”概念体系论 “法理”实践样态论 论“释宪”的政治意涵、表现形式与应对策略 台湾地区发动新一轮“宪政改革”的理论预判 论《反分裂国家法》第九条的规范构造 采取非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解决台湾问题时需考虑的 九个法律问题 专题二 构建两岸交往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论“法治型”两岸关系的构建 关于两岸交往法治经验的几点思考 关于运用法治思维两岸关系发展的思考 关于两岸关系发展法治经验的几点思考 论维护两岸关系发展制度框架的法理内涵与构建方向 海峡两岸公权力机关交往的回顾、检视与展望 台生政治偏好和投票倾向调研报告——以中部某地区高校台生群体为样本 “两岸间”:一种特殊交往形态下的两岸共同决策模式——以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解释”为例 论两岸协议的接受 论两岸协议在大陆地区的适用——以立法适用为主要研究对象 论两岸协议的法理定位 论台湾立法机构审议监督两岸协议机制的发展及其影响——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为对象 论两岸协议解释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法》专家建议稿 《海峡两岸交往综合性框架协议》(建议稿) 专题三 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研究 论“宪制—治理”框架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合情合理安排 巩固一个中国原则的法治思维析论——兼论“宪制—治理”框架的构造与运用 “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法理型构——再论两岸法律的“一中性” 一个中国话语体系的逻辑构成与理论挑战 “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问题意识论 论两岸关系中“中华民国宪法”问题的缘起、演变与现状 从“法统”论述看“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的历史症结 “九二共识”与台湾的法律定位——论新形势下重新界定“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的 必要性与可行性 “治权”概念史研究 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法理路径:从台湾现行规定的角度 专题四 涉台时评、采访 反分裂法十年匡正两岸关系 新时代祖国统一的行动纲领 老将宋楚瑜应知道的“大局”和“大势” 抵制陆资就是抵制台湾经济的未来 共祭抗战有助两岸建构历史互信 “一国两制”需要政治家式的担当 繁简两相宜两岸文化交流不设限 “放弃南海”等于让两岸重回“外交鏖战” 模糊的“维持现状论”挑战两岸关系底线 “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心常态” 澳门谱写“一国两制”精彩华章 朱立伦“宪政僵局”论剑指何方? 新澳门模式助力两岸关系发展 党搁置了继续前行的政治大智慧 “司替”隐藏“法理”隐忧 言论是“民意”的启动宣言 执政初体验与两岸民意危机之破局 转型未必正义:台湾政治社会将走向何方? “法理”与“法理”的“同”与“异” 赖清德“台独”宣示的意涵及恶果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在2014年8月出版的《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增订版)的基础上,收录作者近四年来合作撰写或各自撰写的35篇学术论文和报告、近20篇涉台时评和采访。全书分为四个专题,即构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研究、构建两岸交往的法律机制研究、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研究和涉台时评采访,分别从不同角度形成对因循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基础,推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理论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