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花一世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朱良志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近年来又多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方面投入心力。出版有《南画十六观》《石涛研究》《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石涛诗文集》《八大山人研究》《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受到学界和读者关注。 后记 这本不成熟的作品,延 续了我对传统艺术一些基 础问题的思考。近二十年 来,我研究的领域主要是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尝试 通过一些核心问题,将艺 术哲学的智慧与形式呈现 的方式勾连起来。十多年 前完成的《真水无香》, 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 天趣”问题为中心,探讨残 破的印刻、顽拙的假山、 渊澄的瓷器、荒寒的绘画 等与传统思想的深层联系 。后来出版的《南画十六 观》,以“真性,,问题为 一条主线,试图寻找文人 画自元代以来发展的内在 思想动因。这本《一花一 世界》,讨论的是“小中现 大”问题,同样是传统艺术 中的关键问题。“一花一世 界,一草一天国”,不是大 小多少、有限无限的“量”的 斟酌,而是如何超越知识 分别,让生命在无遮蔽状 态下呈现的问题。我想通 过一朵小花的卑微,来说 生命的尊严,说脆弱而短 暂人生的意义,追踪传统 艺术在微花细朵、片石勺 水中所潜藏的存在智慧。 与其说是研究,倒不如 说是到艺术中去倾听和体 会,我顺着艺术家留下的 痕迹(作品,以及环绕作品 的生活世界的记录),尝试 进入他们的思想世界,感 受他们鲜活的生命气息, 叩问当今人们生存所面对 的同样问题。我阅读的是 过去人的思想、生活和作 品,关注的是“古外之古”, 那种在时间流淌背后人同 此心、心同此理的内容。 就如龚贤诗所云,“看来天 地本悠悠,山自青青水自 流”,真是青山不老,绿水 长流,艺术中这智慧的泉 源,潺渡流入后之造访者 的心。本书的一些基本观 点,是我在这个领域长期 徘徊逐渐形成的。其间得 到张世英先生、叶朗先生 等很多前辈学者的指导, 汲取了许多学界同行的智 慧。一些观念得之于书本 之外的游历,书中的大多 数内容是我在外出讲学过 程中形成的。在八大山人 曾经停留过的新建山林的 夜雨中,在贵州地扪侗寨 村落的古树下,在国清寺 黄昏飘来的悠远钟声里, 我曾与很多朋友相与问学 ,感受山川风物的叮咛, 倾听历史激荡的回声,体 会存在的欣然和忧伤,也 构思我文章的大概。我要 特别感谢李兰、王强、严 立、郭新平、陈先达、池 玉河、王云峰等朋友对我 撰成此书的鼓励,与他们 的多次交谈,给我极大的 启发。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再 次接受我的作品,艾英老 师也再次担任拙著的责任 编辑。她花了数月时间, 在身体欠安的情况下,为 我核对此书中几乎所有文 献,斟酌表达的文辞,统 一全书的体例,我深知她 做到了一位编辑所能做到 的极致。我无法用语言表 达内心的感动,唯有更加 努力,用朴实认真的态度 去为人做事做研究,以回 报艾英老师还有很多这里 没有提到的朋友对我的帮 助。 在这个夏日的清晨,来 写这篇简短的后记时,特 别想到我书中引用的陶渊 明的两句诗:“斯晨斯夕, 言息其庐。”每一个早晨都 有晨曦微露,每一个夜晚 都有清风明月,一朵微花 ,也是一个圆满的世界。 我希望带着这种心情,去 体会人生,进入我新的研 究中。 朱良志记于2020年6月 30日 目录 引言 上篇 上篇述要 第一章 无量的世界 一、以物为量 二、大制不割 三、小中现大 四、一即一切 结语 第二章 懒写名山照 一、巨师神髓 二、赏雨茅屋 三、石上菖蒲 四、江路野梅 五、清浅蓬莱 六、光而不耀 结语 第三章 大成若缺 一、局促与自足 二、支离与大全 三、残缺与圆满 四、破碎与浑一 结语 第四章 作为“非历史”的艺术 一、历史与历史感 二、在怀古中超越历史 三、不作“时史” 四、时空的截断 五、另一种永恒 结语 第五章 让世界敞亮 一、“照亮”还是“敞亮” 二、“山河大地”的发现 三、且随色走 四、存在即意义 结语 第六章 由青山白云去说 一、说“说” 二、我不“说” 三、让世界“说” 四、世界“皎皎地说” 结语 第七章 德将为汝美 一、自性为美 二、澹然无极 三、归根曰静 四、空花自落 五、不作妍媚 结语 下篇 下篇述要 第八章 无上清凉界 一、《闲情》之“闲”意 二、不爱不应物 三、幽鸟不知春 四、幽冷的眼神 结语 下篇述要 第九章 陶渊明的“存在”之思 一、存之有尽 二、无遁而存 三、不存之存 结语 第十章 王维的“声色”世界 一、色声即法身 二、色空无碍的辋川组诗 三、一行三昧的体验法门 四、作为非风景的山水 五、色声世界中的“尘” 结语 第十一章 白居易的“池上”之知 一、池上 二、主人 三、逍遥 四、无隐 五、虚白 结语 第十二章 苏轼的“无还”之道 一、“无还”的概念 二、庐山真面目 三、庐山烟雨浙江潮 四、何必论荣枯 五、造物初无物 结语 第十三章 虞集的“实境”说 一、“实境”的概念 二、真性 三、真理 四、真实 结语 第十四章 倪瓒绘画的“绝对空间” 一、“绝对空间”的概念 二、泛泛:超越对境关系 三、萧散:淡化联系纽带 四、寂寞:消解动力模式 五、苔影:抹去时间痕迹 六、蘧庐:重置无量空间 第十五章 石涛的“兼字”说 一、画与字 二、“一字”与“一画” 三、经权与画变 四、本之天与全之人 第十六章 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 一、“浑厚华滋”说的提出 二、浑全的法则 三、生生的机趣 四、纯化的语言 结语 剩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素朴的世界,是大全的世界。无际,是大全世界的根本特点。《庄子·知北游》说:“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际,分也。大道之中没有分际,没有界限,所以浑成。浑成的世界是大美之世界,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分别的世界是残破的。捧着一个残破的玉器,还以为是天下之美物,庄子认为,这是很愚蠢的。庄子把浑沌称为“天放”境界,一个纯任自然的世界,与浑沌相对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他以马的活动来说明:野马放逸,任其驰骋,这是“天”;将马套上缰绳,装上衡轭,马成了非自由的马,任人驱使的马,这就是“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庄子·达生》)庄子的浑一哲学,是守天之全。此全,非知识之完整,乃生命之完足,是颐养生命之方(德生),非戕害生命之术(贼生)。 大制不割的思想,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特别的动力。没有这种思想的出现,可能传统艺术的道路会通往另外的方向。它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世界,在黄宾虹以来的现代中国艺术中也可看出其影响的痕迹(如下篇所论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带来的不是效法天地的传统,而是与世界融通一体的精神,中国艺术当下圆成的体验哲学,便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是形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根本思想观念之一。这里讨论两个问题。 一是“与天为徒”。 在西方哲学中,自古希腊开始,就有一种系统的模仿自然的思想,而在中国哲学中,师法造化也是其根本原则。《周易·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法象天地,效法自然,以造化为最高范式,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则。艺术观念也深受其影响,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纲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夺天工,追求天趣,这些观念深刻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发展。这一思想极为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将其判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理解为对外在自然的效仿。 即就天人一体哲学来看,也有不同的理论侧重点:一是以人合天,以主体为主,通过人的创造,去融合天地,进而达到天人之合一,这是一种形式。此中的天,是理性、秩序的存在。二是以天统人,以天为效法对象,匍匐在天地之下,甚至认为“自然全美”——自然具有比人更全面、更完美的体现,天工开物,鬼斧神工,以宗教的感情对待外在自然,这也是一种形式。此中的天,是信仰之对象。但是,与上述两种形式不同的是,既非以人合天,又非以天统人,而是没有天,没有人,只有一个浑沦的世界。不将人从天中划出,人即天,天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这是生命体验论中的天人一体论,是第三种形式。在唐宋以来的艺术传统中,第三种形式最具影响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早期的效法天地的创造模式,由天人一体哲学转化出一种生命体验的理论。 P11-12 导语 本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一朵小花的意义”。佛家讲“一花一世界(精),一草一天国(一沙一天国、一叶一如来、一叶一菩提)”,都是在说一花、一草、一沙、一叶这样的“小物”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并不靠外在的评价获得存在的理由,正所谓“小中现大”:小花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价值和意义世界,是一种“大全”,没有缺憾,不需要补充。 本书即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来说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在讲一种回到世界、归复本真的智慧。上篇主要是一些观念性的讨论,如“无量的世界”“懒写名山照”“大成若缺”“让世界敞亮”“由青山白云去说”“德将为汝美”“无上清凉界”,下篇涉及一些具体的艺术家,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倪瓒、石涛、黄宾虹等,理论和个案相结合,共同呈现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这一重要面向,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序言 引言 一 元代艺术家倪瓒(号云 林,1301—1374)题兰画 诗写道:“兰生幽谷中,倒 影还自照。无人作妍暖, 春风发微笑。”一朵野花, 开在幽深的山谷,没有名 贵的身份,无人问津,没 人觉得她美,也没人爱她 ,给她温暖,她倒影自照 ,照样自在开放——她的 微笑在春风中荡漾。这首 诗寓含一个道理:一朵野 花,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世 界,一个圆满宇宙。 从人知识的角度看,野 花是微不足道的,并不具 有意义。但野花可不这样“ 看”,她并不觉得自己生在 闭塞的地方,也不觉得自 己形象卑微,有所缺憾。 野花“并不觉得”,其实是无 法觉得。而人是有“法”觉得 的。在人的“法”的眼光中, 有热闹的街市,有煊赫的 通衢,也有人迹罕至的乡 野,人们给它们分出彼此 ,分出高下。人们眼中的 花,有名贵的,有低下的 ,有万般宠爱的,有弃而 不顾的。像山野中那些不 知名的小花,人们常常以 为其卑微而怜惜之。“任真 无所先”(陶渊明《连雨独 饮》),中国古代有一种 思想智慧,要归复人的真 性,破这先在的“法”。大和 小,多和少,煊赫和卑微 ,高贵和低下,晦暗和灿 烂,是人知识眼光打量下 的分别,庄子将这称为“以 人为量”。科学的前行,文 明的推进,的确需要这样 的眼光。但是,并不代表 这样的眼光是当然的。在 人为世界立法的眼光中, 人们以知识征服世界,以 秩序分割世界,将世界当 作对象,似乎不属于世界 。人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 界,给它确定意义,这样 的世界是被知识、情感等 过滤过的,并不是真实的 世界。其实,人本来就是 世界中的存在,不能总是 在世界的对岸打量它。当 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 回到生命的故园时,你随 白云轻起,共山花烂漫, 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任 真”——依世界本来面目而 呈现,即庄子所说的“以物 为量”,这时一朵小花便有 了意义——不是以人的观 念决定了的意义。本书讨 论的传统艺术哲学中“一朵 小花的意义”,是一种回到 世界、归复本真的智慧。 在森然的理性天地里,艺 术家、诗人等热衷于去发 现“一朵小花的意义”,是因 为这微小存在的意义往往 被忽略,甚或被剥夺。历 史的丛林,人世的江湖, 常常碾压着微小存在的梦 。其实,恒河沙数,宇宙 中每一个存在都可以说是 微小的,短暂而脆弱的人 生更是如此。一朵小花意 义的顿悟,其核心是强调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权利 ,知识和秩序是人的创造 ,但不能成为霸凌的工具 ,人不能将世界的一切置 于知识、欲念的统治之下 ,或者居高临下地“爱”它、 悲天悯人地“怜”它,或者无 情地卑视它。一朵小花也 有存在的逻辑和价值,并 不因外在的评价和情感投 射获得存在的理由。面对 存在意义的坠落,先秦的 老庄哲学等就曾有过关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杜甫《春望》),诗 人和艺术家毕竟是敏感的 生存类别,我们看到,中 国传统艺术发展中对此问 题的重视,由开始的细微 之声,唐宋以还,渐汇成 深沉阔大之音。这直接影 响着中国千余年来的艺术 创造,甚至人们的生活方 式。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创 造中,潜藏着如潘洛夫斯 基所说人类悲壮的“自我约 束原则”这一深沉的人文精 神。接触唐宋以来的艺术 事实就会发现,诗人、艺 术家常在做“损”的功夫,形 式上多做“减”法、“简”法。 一池碎、满目枯荷的意象 世界,往往传递的是这深 沉的生命关怀。诗人、艺 术家钟情枯木寒林之相, 刻意渲染荒寒寂寞气氛, 躲到无上清凉世界,去冷 却心中的躁动,恰恰表现 的是殷切的生命关怀意识 。 苏轼说:“以爱,故坏; 以舍,故常在。”(《东坡 志林》)一个“舍”字,可以 说是唐宋以来中国艺术哲 学的灵魂。倪云林兰生幽 谷的喻象就突出这“舍”的精 神:在空旷无垠的山谷中 ,一朵微小而孱弱的兰花 ,其量上的“舍”,几近于无 。中国艺术家要于此“舍”中 ,觑生命本相。“舍”,是为 了挣脱羁縻,纠正人类缘 由知识所产生的欲望扩张 ,那无尽的“爱”——占有的 愿望,追寻在“人文”名义下 被剥夺的存在权利。艺术 家更在“舍”中,传递出人对 世界的宽容和责任,维护 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基本尊 严,在超越先在的“人文”附 加过程中,建立更切近人 生命的真正的人文世界。 二 说一朵小花的意义,不 是说一个客观对象的意义 ,而是对存在意义的“发现” 。意义是在直接生命体验 中产生的,不由先在态度 所支配。石涛以“法自画生” (《画语录了法章》)四 字概括这种精神。法,“只 在临时间定”(《大涤子题 画诗跋》),它是即成的 ,当下的,直接的,自我 的,也是鲜活的。这种哲 学推重生命的鲜活感受, 是“活泼泼”的,而不是为完 成某种预先被确定的事实 ,去敷衍其事。在这种观 念看来,从属性的劳作, 终究是无意义的呻吟;应 到自己真性中汲水,这里 有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 如唐代诗人寒山所说:“寻 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 不要让外在的道、高飘的 理、妙用无方的神等终极 价值来支配你,没有 内容推荐 这本《一花一世界》,讨论的是“小中现大”问题,同样是传统艺术中的关键问题。“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不是大小多少、有限无限的“量”的斟酌,而是如何超越知识分别,让生命在无遮蔽状态下呈现的问题。我想通过一朵小花的卑微,来说生命的尊严,说脆弱而短暂人生的意义,追踪传统艺术在微花细朵、片石勺水中所潜藏的存在智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