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皮影班/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大秀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大秀,80后作家,新锐摄影师。曾从事教育和杂志编辑工作。高中时开始发表作品,作品见于《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中国校园文学》《菏泽日报》《嘉兴日报》《怀化日报》《小作家》等报刊杂志。参与编写《洪战辉的故事》《鹤鸣五溪》等书。出版长篇儿童小说《麻花辫》《皮影班》等作品。获《人民文学》和《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作品入围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作品《皮影班》获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 书评(媒体评论) 《皮影班》以少年麻青 拜师学艺为主线,刻绘了中 国传统民间技艺皮影戏的特 色。在庆德班、秦家班两个 皮影戏班的争斗中,在孩童 学艺的相互陪伴与砥砺中, 在皮影制作、童谣传唱、皮 影班衰败等情境渲染中,中 国传统技艺的当代命运一一 浮现。作品既洋溢着孩童学 艺的稚气和趣味,也沉潜着 传统技艺的民间基础和当下 困境。作品文学性十足、抒 情性饱满,流露出一种浓郁 的诗性情怀。作品语言持正 典雅,人物个性鲜明,具有 一种深厚的思想与艺术力量 。 ——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评 委会 后记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期 望 我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 在黄河岸边一个偏僻的小村 庄。 那时候,我们村很落后 ,我十二岁时村里还有大量 用泥巴和青砖混建的泥瓦屋 。我祖父祖母那时候就生活 在这种简单粗糙的老屋里。 老屋屋顶潮湿凹陷,鸟雀衔 来的种子随意一丢,瓦缝里 便能长出一丛丛一米多高的 茅草,风一吹,荒荒凉凉的 。常年的风吹日晒,老屋的 泥巴墙渐渐裂开了又长又宽 的缝,冬天,寒风从墙缝里 钻进来,听起来像黄河里的 浪花在拍打河岸。 祖母说,这个墙缝也有 它的好处,街上演皮影戏, 足不出户就能听到皮影班清 晰婉转的唱腔。那时候我们 村还没有通电,更没有电视 机,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皮 影戏。祖母爱看皮影戏,即 使在寒风肆虐的大冬天,她 都会扭着小脚、搬着马扎, 准时出现在皮影摊子前。菏 泽并不大,祖母这一生却没 走出过菏泽市,甚至没走出 过我们鄄城县,她对外界文 化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源于皮 影戏。 唱皮影戏的是一位六十 多岁干瘦如柴的老艺人。他 常常赶着毛驴车,带着两个 小徒弟来我们村。他那辆并 不大的毛驴板车上放着一个 四四方方掉了漆的大木箱。 大木箱油漆剥落处露出陈旧 而又光亮的木质纹理,一看 就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皮影 班的驴车一进村,我们喊叫 着追赶,仿佛大木箱里装满 了对童年的我们极具诱惑力 的宝贝。多年以后的今天, 在我看来那的确是一箱宝贝 ,并且是稀世珍宝。 夜幕降临,老艺人便带 着徒弟们打开木箱,搭好戏 台,在大街上咿咿呀呀地演 起了皮影戏。村里的男女老 少都沉浸在老艺人沙哑的唱 腔里。老艺人喜欢喝茶,仿 佛只有喝足了茶才有力气演 皮影一样。老艺人很简朴, 他只喝那种大叶子粗茶,因 此他的嗓音也因浓茶的沁润 显得苍凉、沙哑而厚重。老 艺人的拿手好戏很多,像《 水漫金山》《武松打虎》《 西游记》都是他的经典剧目 。这些戏我们百看不厌,就 像读《红楼梦》,每读一遍 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祖母的院落临街,有时 候老艺人唱连本戏就住在祖 母家的东厢房里。祖母心地 善良,每次做饭都会多做三 碗饭,并在每个粗瓷大碗里 加个喷香的荷包蛋。在我们 那个地方那个年代,餐桌上 出现荷包蛋是一种无比隆重 的待客礼节。由此可见,祖 母对皮影班和皮影戏是多么 重视和尊敬。吃完饭,老艺 人拉扯着要给饭钱。祖母说 :“吃口饭又吃不穷,给钱 就见外哩,以后经常来演皮 影就行啦。” 连本戏赶上连绵阴雨天 ,老艺人不出摊,就喝着自 带的土烧高粱酒给我和两个 小徒弟讲故事。雨连着下了 三天,老艺人就讲了三天。 他讲述他们皮影班的趣事和 演皮影路上遇到的稀奇古怪 的见闻。老艺人醉意朦胧地 说有年冬天外出路上抽旱烟 ,火柴用完了就从黄河里捞 一块冰块放在太阳下聚光取 火,却不小心点燃了人家的 柴草垛,最后出于内疚就给 人家演了一出皮影戏。他还 讲他的家族历史,他家在黄 河滩南边一个村子里,祖上 就靠演皮影养家糊口,演到 如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他的 故事和他们皮影班的故事像 一部怎么讲都讲不完的连本 戏。 后来老艺人再也没有在 我们村出现过。后来的后来 ,听人说,老艺人驾鹤西去 了。黄鹤一去不复返,只剩 他的故事和他们皮影班演绎 的精彩故事在河滩上流传。 多年以后又听说,皮影老艺 人那些精雕细刻的皮影人被 儿女们当作装饰品卖到了省 城。他那个大木箱被重新刷 了油漆,当成了衣柜……一 件件让人唏嘘不已。 那年的冬天我说冷,祖 母便从院子里抱一团麦秸秆 塞进墙缝里。从此再也没听 到过从墙缝里钻进来的咿咿 呀呀的皮影戏唱腔。泥瓦屋 顿时变得清冷寂寞。 奔流不息的黄河滋养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孕 育了一批又一批灿烂的中华 文明。漫长的河滩上留有皮 影老艺人深深的足迹,更回 荡着他苍凉悲壮的唱腔。我 一直觉得黄河滩是个神秘且 神圣的地方,祖母满肚子的 民间故事无一不是得益于辉 煌灿烂的黄河文化。如果祖 母识字有文化,她一定会撰 文作诗赞美并感谢黄河的气 势磅礴和伟大无私。 黄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 摇篮。我一向喜欢中国传统 文化,喜欢那种带有泥土气 息、质朴纯真的民间传统文 化。皮影戏当之无愧就属于 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传统文 化。其实,中国乡村还有很 多很多不被世人所关注的颇 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母亲在 织布机上咣当咣当织了布给 我做出来的粗布衣服;村头 老人用杨树花序自制的治疗 跌打损伤的土药;烧瓦人用 枣木刻制的烧瓦模子以及柳 编老人在墙根下精心编织的 筐篓…… 不幸的是,这些东西已 经消亡或者正走向消亡,令 人颇为惋惜。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 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深 入挖掘我们优秀的黄河文化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谈到的那样:黄河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 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 宝贵遗产。要深 目录 第一章 麻青 第二章 拜师 第三章 戏班 第四章 规矩 第五章 入戏 第六章 老秦 第七章 铜儿 第八章 对台 第九章 黄痣 第十章 美叶 第十一章 命运 第十二章 还乡 第十三章 师傅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麻青 1983年冬天,黄河滩附近大大小小的河道都结了厚冰。有几条老船被冻在了河面上,远远望去仿佛几只受伤的大雁,显得格外孤独无助。 前几天连续下了几场暴雪,放眼望去,整个河滩到处白茫茫的,像被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河滩的树枝上、枯草上、老船上都挂满了雪凇,雪凇晶莹剔透,实在好看。刺骨的北风呼呼地吹,冰面上的雪花打着卷飘向了远处。有卖蜂窝煤的老人拉着板车从河滩上走过,雪地上留下了两道清晰的轮辙痕。 漫长的河滩上,一个男人带着一个男孩沿着板车轮辙往滩西的沈里镇走。男孩穿一件破旧的蓝色碎花棉袄,双手抄在衣袖里,脖子紧缩在袄领里。男孩耳朵上的灰色耳套在雪地里特别显眼。耳套是父亲用耗子皮新做的。今年秋收时,有两只耗子偷吃粮仓里的粮食,父亲用鼠夹逮到了它们,风干了耗子皮,拿针线缝成了两个耳套。耳套戴在耳朵上暖烘烘的,无论再怎么天寒地冻,耳朵都不会像前几年那样生冻疮了。 父亲扭过头问身旁的男孩:“麻青,冷不?” 叫麻青的男孩哆哆嗦嗦地说:“冷嘞。” “哪儿冷?” “除了耳朵不冷,哪儿都冷。” “冷怕个啥,这点苦都吃不了,还学啥皮影戏。”父亲指着河滩南边的那条黄河支流说,“以前大冬天我在金堤河上凿冰捕鱼还要冷哩。” 父亲说,每年的冬天金堤河都会结冰,到那个时候,很多鱼就像被施了法术,游着游着就不动了,仔细看才知道鱼被冻在了厚冰里。他和村里人拿着铁锹斧头来凿冰取鱼,一斧头一斧头凿下去,凿得浑身直冒汗。凿出来的鲤鱼一条足足有四五斤重,掏出来还活蹦乱跳哩。 “这叫鲤鱼跳龙门。”父亲补充道。 父亲还说,有一年冬天他在河冰里还凿出过一条蓝色的鱼,更稀奇的是,鱼嘴里衔着一根银发簪。有人说银发簪来自明代,甚至更久远的年代。老人们都说这黄河滩下面埋藏着很多宝贝。 父亲在麻青心里是条铁骨铮铮的硬汉。父亲是位铁匠,他的铁匠铺在村头最西边河岸上。农闲时父亲每天都在火炉旁叮叮当当地敲打,铁块烧得通红,火星四处飞溅。孩子们团团围在火炉旁,看他一下一下挥舞铁锤。 父亲对围观的孩子们说:“都躲远点,火星蹦身上疼哩。”孩子们不听劝,都拿着水枪往铁块上喷水。麻青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孩子们见到手持弹弓的麻青像见到了克星,便四散跑开了。父亲大多帮人家打造农具,铁锹啦,耙子啦,镰刀啦,锄头啦……有时候也打造菜刀、剪刀之类的生活用具。 无论父亲再怎么辛苦工作,麻青都不争气。麻青学习成绩不好,每次考试在班上都倒数第一。麻青读完小学不肯再读书。父亲和母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说也说了,劝也劝了,他还是死活不愿去学校,非得要跟父亲学打铁。父亲拍了拍麻青瘦弱的肩膀,摇摇头对麻青母亲说:“麻青这小子打铁不行,他吃不了这个苦,还是学门别的手艺吧。” “那让他学啥?”母亲把纳了一半的鞋底往针线筐里一扔说。 父亲帮麻青想了很多出路。最先想过让他去豫剧团学唱戏。那时候,正好有滩西的豫剧团来村里唱大戏。大戏唱了三天三夜,一米多高的土戏台上时而刀光剑影万马奔腾,时而悲喜交加柔肠百结,引得台下掌声连连。父亲带麻青去见了豫剧团团长。团长说学戏可以,但是孩子要心甘情愿,不能偷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戏苦着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哪有看起来那么轻松呀。 听团长这么一说,麻青不愿去。 镇上有家马戏团,马戏团生意一年四季都很火爆,父亲觉得学马戏表演很有前途,便拉着麻青去了马戏团。马戏团里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在喊着号子练下腰。父亲向马戏团团长说明了来意。团长看了看麻青单薄的身板,把他带到一根竖立的木柱前,说:“上去!”麻青看着有两个自己那么高的木柱,心里发怵。麻青不敢上,抱着父亲的大腿说害怕。父亲觉得这个儿子也太不给自己长脸了,瞪了麻青一眼说:“就这点出息?!” 父亲连哄带骗,说教了大半天,麻青还是不敢上,一直抱着父亲的腿不松开。团长对麻青招招手说:“你过来。” 麻青不敢上前半步。团长一把拉过麻青,像举一只玩偶一样把他举起来放在了木柱上。木柱很细,勉强站得下麻青的两只脚,如果是大人估计还站不下。 麻青站在木柱上不敢往下看,只感觉腿脚发软,摇摇欲坠。这时候团长说:“转一圈。” 转一圈?麻青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三寸之地站都站不稳,哪还敢转一圈?! “你转,大胆转一圈!”团长再次命令麻青。 麻青站在木柱上纹丝不动,父亲急得额头直冒汗。他对着木柱上的麻青吼道:“你快给我转!”父亲的声音震耳欲聋,以至于团长都被吓得一个趔趄。麻青吓得哇哇大哭起来,父亲不知道麻青是被团长吓到了,还是被自己吓到了。团长摇摇头说:“这孩子胆子太小,还是做点别的吧。” 后来,经常来村里的剃头匠瘸三又来了。父亲带着麻青去找他剃头。剃完头,父亲故意多给他五块钱。瘸三说:“我多收你那五块钱干啥?” 父亲说:“ 导语 本书以黄河滩一个皮影班的命运折射出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困境,充溢着对传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热爱与反思。深刻挖掘了传统皮影艺术的魅力,赞美了民间皮影人的“工匠精神”,歌颂了社会各界为守护传统文化而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本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将鲁西地区的文化特色、人情风貌细致描摹;以麻青的成长,反映了时代变迁给乡村生活、乡村精神带来的改变;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张力,也因为儿童视角的加入而更适合当下孩子的阅读。 序言 为塑造一流的读者而写 作 曹文轩 1 我先不谈写作,而谈阅 读。因为,作家的写作常常 是由读者的阅读决定的。 什么是“儿童阅读”? 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所 谓儿童阅读,应当是在专家 、老师以及有见地的家长指 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读。因 为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审 美能力正在形成中,他们的 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不成熟 ,甚至不可靠。 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常识 :我们是教育者,他们是被 教育者。我们在若干方面— —包括阅读在内,负有审视 、照料、管束、引导和纠正 的责任。这既是一种现实, 也是一种伦理。 当我们摆出一副保护神 、代言人的架势,完全不加 分辨地尊重他们包括阅读在 内的若干选择时,我们怀疑 过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吗?人 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 在后天的漫长教化中逐步成 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 为他们喜欢,所以好,所以 优秀,这个逻辑关系可以成 立吗? 如何确认一些书籍是好 的、优秀的,大概要组织一 个陪审团。而这个陪审团的 组成肯定不能只有孩子,还 必须有专家、教育工作者、 家长等。只有这个陪审团做 出的判断才是可靠的。 2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 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 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 。对于一般的阅读大众而言 ,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 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 深奥的、费脑筋的书。因为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有那么多 过于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 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浅 阅读时代,这个事实无法改 变。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 、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 人丢下浅显的书去阅读较为 深奥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 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 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 水准上。 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 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 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快乐的 前提下,存在一个培养他们 高雅的阅读趣味的问题。这 会影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 。如果我们不在孩子中进行 阅读的引导,我们就不能指 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 我曾在一次演讲中发问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谁?听 上去,这是一个荒诞的问题 ——儿童文学的读者当然是 儿童。可是,儿童在成为读 者之前,他们仅仅是儿童。 他们是怎么成为读者的呢? 什么样的作品使他们成为读 者的呢?回答这些问题就远 不那么简单了。古代并没有 儿童文学,但儿童们并没有 因为没有儿童文学而导致肉 体和精神发育不良。写《红 楼梦》的曹雪芹没有读过安 徒生,但无论从人格还是从 心理方面看,曹雪芹都是健 康的、健全的。鲁迅时代, 已经有了儿童文学,他甚至 还翻译了儿童文学,他与俄 国盲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之 间的关系还是文学史上的一 段佳话。但鲁迅的童年只有 一些童谣相伴。然而,这一 缺失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 伟人。但不管怎么说,后来 有了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 学,几乎全部的儿童都成了 它的读者。无论如何,这是 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 问题是:他们成为儿童文学 的读者,是培养、塑造的结 果,还是仅仅因为这个世界 终于诞生了一种合乎他们天 性的文学?一些儿童文学作 家在承认儿童自有儿童的天 性、他们是还未长高的人之 后,提出了“蹲下来写作”的 概念。可是大量被公认的儿 童文学作家则对这种姿态不 以为然。E.B.怀特说:“任 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 人都是在浪费时间……”儿 童甚至更喜欢仰视比他们高 大的大人的面孔。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有 儿童的天性。但经验同时也 告诉我们:他们的天性之一 就是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 的。无需怀疑,应该有一种 能培养他们高雅趣味和高贵 品质的“儿童文学”。 有深度的阅读仍然可以 是令人愉悦的,这种愉悦不 仅仅是文本给予读者的瞬间 乐趣,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 过程。浅阅读只给读者带来 一种愉悦,深阅读带给读者 的则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 愉悦在质量上都一定能超越 浅阅读所给予的那种瞬间愉 悦。 3 书是有等级的。 尽管都是书,但实际上 书与书有天壤之别。对于成 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 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之外, 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 有区分的:一种是用来打精 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 精神底子之后读的。它们在 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 有先后次序的,犹如用油漆 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上 面漆。 对于孩子而言,那种大 善、大美、大智慧的书是用 来打精神底子的,它们的功 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 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 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 味。 书是有血统的——这是我 一贯的看法。一种书具有高 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 怎么高贵。我这么说,并无 这样的潜台词:我们只需阅 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可 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 排斥在外。我只是想说:我 们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只是 一味地读那些“顺应天性”的 书,而没有机会去亲近那些 具有高贵血统的书。那些具 有高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 带着一张珍贵的黄牛皮,麻青走进了滩西最著名的皮影班——庆德班,成为“皮影王”的学徒。寒来暑往,在师父破旧的四合院里,麻青与伙伴们沉浸在皮影技艺的学习中,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地尝试。 吱吱呀呀的毛驴车,承载着师父发扬皮影艺术的宏愿。可同行间的明争暗斗、学徒们的相继离开、电视电影的飞速普及都让皮影戏逐渐走向没落。 初心不改的麻青陪着师父退回到小小的四合院,坚定地守护着皮影文化的“火种”。随着皮影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文化艺术又迎来了春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